我亲眼目睹了一个孩子变自卑的过程:父母不该碰这个底线
发布时间:2025-07-11 05:46 浏览量:2
有一件事我忘不了:那天下午,邻居家的强强正在院子里骑车,小脸红扑扑的,兴致勃勃用力蹬着踏板。我刚想夸他两句,他妈妈端着水杯走出来,声音响亮地说:“哎呀你看你那笨样儿!骑个车都歪歪扭扭的,隔壁小雅妹妹比你小都骑得比你好多了!”强强脸上的光彩瞬间熄灭,小脑袋一点点垂下去,仿佛被无形的重担压垮了,车轮也渐渐失了生气。
之后几次见到强强,他悄悄躲着邻居的目光,被大人笑着打招呼时,小脸憋得通红,却半天不敢抬头回应。他终于变成了父母口里那个“内向”、“没出息”的孩子——像一朵被过早掐掉的花苞,再难舒展。
孩子的自尊心极其脆弱柔软,像初春的嫩苗一样需要精心守护。父母若是在这禁区里肆意践踏,伤害几乎是不可逆的。
那些习惯性在众人面前轻易贬损自家孩子的父母,常常是在亲手为孩子的自卑添砖加瓦而不自知。强强妈妈在大院里那句响亮评价,如同深深烙印,让强强在邻居的目光中感到无法呼吸的羞耻。他在众人面前摔倒了,父母不去搀扶,反而嘲笑他“腿软”;他画了一幅心爱的画,却被评判“乱七八糟,白费纸”。孩子每一次在众人面前被贬低,自尊便无声地碎裂一次。父母以为这不过是小事,殊不知孩子心中早已千疮百孔。
另一个让孩子深度受伤的陷阱,就是错位的比较与标签化。
有些父母总爱挥动“别人家孩子”的标签,像鞭子一样抽打自家孩子前进,却不知这恰恰是在伤害孩子最珍贵的自我认同。
“隔壁妹妹都比你强”,“看看人家小明多懂事”。这些话说出口轻飘飘,落到孩子心里却如千斤重石。强强听他妈妈反复念叨小雅的名字,后来见了小雅总是本能地想躲开或莫名紧张。这不仅是在否认孩子此刻的努力与价值,更是粗暴地将他推向一个永远无法企及的虚幻标杆——孩子内心会反复挣扎:原来我怎么做都是不够好的?原来我这个人本身就不值得被全然地去爱?
最扎心的,莫过于强迫孩子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分享”、“懂事”。
我曾目睹强强死死攥着心爱的玩具车,憋红着脸,眼中含泪,只因妈妈不断催逼:“给妹妹玩一下怎么了?你怎么这么小气!”最终,玩具还是被强硬地拿走,孩子眼中那点珍贵的自我意志,也被粗暴地一同剥夺了。这种无形的侵占无声地告诉孩子:你的情感、你的意愿、你的界限都不重要,别人高兴了才是唯一的价值。长此以往,孩子将习惯于在人际中自我压缩,逐渐丢失表达真实感受的勇气与能力。
孩子的尊严不是脸面,不是某种可以随意揉捏的面团,而是生命存在的根基。保护孩子的自尊,需要父母坚守这三条底线:
不当众揭短训斥, 维护孩子在外的安全感和体面。不盲目比较标签化, 肯定孩子的独特性,接纳当下真实的他。不强迫出让心爱之物或压抑真实意愿, 尊重他的感受与小小边界。试试这样对孩子说话:“你刚才骑得很努力,下次我们再试试看?”“这幅画用了好多种颜色,你特别喜欢哪里?”“这个玩具你很喜欢对吗?那我们先玩一会儿,等下再问问妹妹想不想玩?”这些话里藏着深深的理解与尊重。
孩子的自尊心如同娇嫩的花苞,无法承受粗暴的指摘与剥夺。那些被轻视、被比较、被剥夺的时刻,终将成为让他们学会畏缩、自我怀疑的沉重基石。
父母啊,请守护那条底线——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他们值得被看见、被接纳真实的存在本身。
孩子的眼神不会撒谎。当他们敢于昂首挺胸看着这个世界,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