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劝告:天热可睡觉,也别做这6件事

发布时间:2025-07-11 17:13  浏览量:2

“医生,我这几天一热就睡不着,听说多睡觉能降压防中暑,我就白天也强迫自己躺着,但怎么越睡越难受,甚至头晕恶心,是不是我身体有问题?”

“不是你身体的问题,而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高温天强行多睡觉。”酷热天气下,睡觉成了很多人自以为最安全的“避暑方式”。但你知道吗?

这种做法,其实对部分人群反而可能带来致命风险。今天我们就从预防医学和生活方式医学的视角,聊聊那些“天热时最好别做的6件事”。

2024年7月,国家气候中心通报:我国多地连续高温破历史极值,热射病病例直线上升。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仅7月上旬就接诊多起因“午睡中暑”导致意识丧失的重症病例,其中不少是中老年人。

我们常说“中午睡得好,下午不疲劳”,但在高温季,这句话要打个问号。高温午休,如果环境通风不良、室温过高、身体代谢较慢,反而容易造成体温持续升高,诱发中暑甚至热射病

特别是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和肥胖人群,这三类人群是最不适合在高温环境中强行“补觉”的。从生理角度看,睡眠时人体自主调节能力下降,比如出汗少、散热差,心率减慢、血压偏低。

这些变化本是正常反应,但遇上高温高湿天气,反而可能让体温调节系统“罢工”,就像电脑在夏天运行过久会自动关机保护一样,人体也会出现“系统过热”反应。

2023年8月,广州一位62岁男性因“午睡中醒不来”被紧急送医,经诊断为热射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虽经抢救最终脱险,但留下了肾功能不全的后遗症。这种案例并非个例。

我们不能一刀切地认为“热天多睡觉”就是万全之策。恰恰对于某些人群来说,这是一种危险的误区

第一类人群:心脑血管病患者

这类人本身就存在血压波动大、血管弹性差、供血能力弱等问题。高温时,血液循环加快,心脏负担加重,若在闷热环境中长时间卧床休息,会打乱本已脆弱的血流调节机制,诱发脑梗、心梗或低血压晕厥

2022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通报,一例60岁高血压老人因“午睡醒后站立晕倒”,被确诊为心源性晕厥,诱因正是高温卧床后身体脱水、血压骤降。

第二类人群:代谢综合征人群

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病患者,这些人往往存在基础代谢率异常,体温调节能力本就偏弱。高温下躺着不动,不仅阻碍散热,还可能因血糖波动引发头晕、心悸等症状。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若出汗过多、饮水不足,可能出现高渗性脱水或低血糖昏迷

生活中,不少人误以为“出汗多就是排毒”,便刻意不开空调,盖厚被子午休,实则是在对自己体温调节系统“加压”。

第三类人群:老年人群

老年人的神经递质调节能力下降,汗腺功能减退,对热敏感度降低。在高温中午强行午睡,容易陷入“低热觉知、高热蓄积”的危险状态。更严重的是,许多老年人在午睡前未补充足够水分,极易因体液浓缩导致血液黏稠,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021年南京一名75岁老人午睡后出现中风症状,家属以为只是刚醒来迟钝,耽误了黄金救治时间。医生表示,老年人夏季中风高发,与高温期间长时间卧床不动、脱水、血管老化密切相关。

除了“热天强行多睡觉”这件事,还有5个日常行为,在高温季节也要小心:空腹晨练。早上天虽凉,但湿度大、血糖低,低血糖休克风险上升。

暴晒洗车或修理电器。高温下金属物品温度可达60℃以上,烫伤风险大。

长时间不开空调。出于节能或“怕着凉”,有人整日不开空调,反倒容易热衰竭

频繁冲冷水澡。身体忽冷忽热,易诱发血管收缩、心律不齐

大量饮冰水。快速降温刺激胃肠道,可能导致胃痉挛、腹泻

这些行为看似“清凉”,但对某些体质人群反而是风险叠加。

我们并不是否定午睡或休息的重要性。关键在于——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调整

健康人群可在午后通风阴凉环境中短暂小憩,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而对于上文提到的高风险人群,更建议选择坐着闭目养神使用冷毛巾降温等替代方式,避免长时间卧床。

预防医学强调“未病先防”,而生活方式医学更强调“调整行为,适应个体”。我们不怕热,更怕对热的忽视和误解。高温不是病,但高温下的不当行为,可能酿成大病。

你有没有想过,那个你以为“最安全的选择”,其实可能是最危险的开始?就像一颗看似普通的种子,在错误的土壤和气候中,悄悄埋下祸根。

请记住这个夏天的教训:睡觉可以,但方式要对;行为自由,但风险要识。每一个健康建议,都不该是千人一面的模板,而应是因人制宜的选择题。

在这个热浪滚滚的季节,保护自己,从避开那6件“看似无害”的事开始。

参考文献:

1. 国家气候中心《2024年全国高温气象公报》

2.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采访,《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4年7月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夏季中暑防治指南》,2023年版

4.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2年度心血管健康报告》

5.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热射病临床救治经验分享》

6. 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病例汇编,《高温中风事件临床分析》2021年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