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冬瓜睡觉”突然走红,医生特别强调:这5类人别用

发布时间:2025-07-11 17:48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谁能想到,平平无奇的冬瓜,竟然成了睡觉的“神器”?就在这几天,社交平台上一条关于“抱冬瓜入睡”的短视频突然火了。

视频里,一位博主抱着一根足有婴儿大小的冬瓜入睡,说它“清凉解暑、不用充电、比空调实用”,甚至有人留言“连失眠都好了”。

一时间,超市的冬瓜被一抢而空,不少人开始尝试晚上睡觉“抱瓜取凉”。

但——问题来了。冬瓜真能这样随便抱着睡吗?真的人人都适合吗?会不会像当年“冰桶挑战”一样,看似新奇,实则暗藏风险?

医生提醒:“抱冬瓜睡觉”并不是人人适用,尤其是下面这五类人,千万别盲目模仿

人们总喜欢在民间经验和网络热潮中寻找健康的“捷径”,但很多时候,这些“捷径”并不通向健康,反而可能绕了个弯,把问题越绕越大。

先从原理说起。冬瓜属寒性食物,性凉,入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暑的作用

中医经典《本草纲目》中记载:“冬瓜性寒味甘,主热毒、利小便、消暑除烦。”这也是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人们爱喝一碗冬瓜汤、吃几块冬瓜炒肉。但“吃”是一回事,“抱着睡”又是另一回事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冬瓜的凉性不仅是“内服”时才有效,它本身的温度就低,尤其是刚从冰箱或者菜市场买回来的冬瓜,表面温度常常低于体表好几度。

长时间接触皮肤,会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收缩、气血不畅,甚至引发关节炎、肌肉僵硬等问题。而且,湿气重的人阳虚体质人群,本身就容易被外界寒气侵袭,抱着冬瓜睡觉,等于“雪上加霜”。

医生在门诊中已经接诊了几位“抱瓜过敏”的患者。有一位52岁的女性患者,平时怕热,跟风买了一个大冬瓜放床头,晚上抱着睡,第二天起床,腰酸背痛、脖子僵硬,连着发了三天低烧。后来一查,是寒湿入侵,诱发了旧有的颈椎病

而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医生指出,以下五类人群,尤其要警惕:

第一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这类人群本身对寒冷敏感,抱着冬瓜睡觉,就像是把冰袋绑在膝盖上。中医讲“风寒湿入络”,寒气一旦进入关节,容易导致疼痛加剧、活动受限。

第二类:脾胃虚寒的人。这类人最常见的表现是:吃点凉的就腹泻,夏天手脚冰凉。即便只是身体表面接触寒性物体,也可能影响脾胃功能,引发腹痛、消化不良、胃寒等症状。

第三类:阳虚型中老年人。很多老年人本身阳气不足,表现为畏寒怕冷、夜尿频多、精神不振。抱着冬瓜入睡,简直是在“耗阳气”,久而久之,可能加重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

第四类:经期女性。有些女性夏季经期容易腹痛,如果这时候再抱着寒性冬瓜睡觉,无异于雪上加霜。寒气入体会影响子宫气血运行,甚至可能导致月经失调、痛经加重。

第五类:有哮喘或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冷空气或寒气刺激会引发支气管收缩,夜间气温本就偏低,若再增加寒性刺激,可能诱发咳嗽、气喘,甚至突发性呼吸困难。

“抱冬瓜睡觉”,看似新鲜,其实在医生眼中,早就是“寒气入体”的典型诱因之一。

从西医角度来看,长时间身体接触低温物体,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减慢,诱发肌肉僵硬、神经受压等问题。特别是睡眠状态下,人体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外部温度影响。有研究显示,夜间低温刺激与睡眠质量下降、心率不齐、血压波动密切相关。

而从中医角度分析,寒邪属阴,最易伤阳,尤其夜间阳气内敛,寒邪趁虚而入,更易损伤脏腑,造成“寒湿困脾”、“寒凝经络”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有些人会说,年轻人阳气足,抱着冬瓜也没事。这种说法表面上没错,但要注意,“阳气足”并不代表“寒气进不去”。就像年轻人熬夜也能扛一阵,但代价是慢慢积累出来的身体亏损。

医生建议,如果实在怕热、空调又吹不了,可以考虑以下科学降温方式:

保持卧室通风,适当使用风扇并调节风向,避免直接吹身体;
可以使用凉席,但避免竹席直接贴肤,建议加层棉布;
夜间避免进食过热或刺激性食物,保持清淡饮食;


睡前可以泡脚,用温水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自然降温;
若确实想尝试“冬瓜降温法”,建议将冬瓜放床边而非拥入怀中,且使用前应常温静置,避免直接低温接触皮肤。

医生还特别强调,身体比任何网络热梗都诚实。不要一味追求“新潮”“独特”,而忽略了身体真实的感受。医学从来不是靠跟风,而是靠理性与经验。

一个冬瓜,本是好食材,却因一场网络热潮成为“另类抱枕”。但健康这件事,真的不能开玩笑。尤其是到了中老年阶段,身体机能逐渐变化,很多“年轻时没事”的行为,在现在可能就是隐患。别拿身体去试错,也别拿冬瓜当空调

医生看到大家把冬瓜从厨房搬到卧室,不禁苦笑:“怕热你多喝点冬瓜汤比啥都强,这东西是拿来煮的,不是拿来睡的。”

参考文献:

[1]李建伟,陈莉,张晓燕.中医体质辨识在老年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10):62-65.

[2]吴晓东,王丽.寒湿体质与风湿病发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3,27(05):376-379.

[3]张翔,刘玉兰.不同温度环境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2,37(12):1463-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