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发布时间:2025-07-11 19:15  浏览量:2

文|妍妍

编辑|妍妍

看过《甄嬛传》的朋友们都知道,后宫佳丽三千,个个都想着争宠上位。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皇帝驾崩了,这些妃子们该怎么办?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失去了皇帝这个靠山的妃子们,面临的命运可比电视剧里演的要残酷多了。

她们无非就五种下场,有的甚至还能去“养老院”?

出家为尼

说到出家,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武则天了。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年轻的武则天被送到感业寺当了尼姑。

寺庙里的生活可不像现在的人想象得那么清净自在。每天天还没亮就得起来做功课,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僧衣。

武则天本来是个心高气傲的女人,在宫里享受过锦衣玉食的生活,突然要过这种清苦的日子,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

好在武则天运气不错,遇到了还是太子的李治。

李治在太宗还活着的时候就对武则天有意思,太宗死后,李治当了皇帝,专门跑到感业寺去看武则天。两人重新走到一起,武则天也因此重新回到了宫中。

北魏时期的胡太后更狠,她毒死了孝明帝后,担心其他妃嫔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干脆把全宫的妃嫔都送去出家。

这些女人本来以为能在宫里享受荣华富贵,没想到一夜之间就要青灯古佛度余生

有些妃嫔接受不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在寺庙里郁郁寡欢,最终病死在青灯古佛前。

出家虽然比直接去死要好一些,但对于这些从小接受世俗教育的女人来说,突然要接受佛教的清规戒律,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

她们白天要念经拜佛,晚上躺在硬邦邦的木床上,想着过去在宫中的种种,眼泪不知道要流多少。

陪葬殉死

殉葬制度起源于殷商时期,那时候的人们相信死后还有另一个世界,所以要让死者带着生前的一切到另一个世界去享受。

这种观念延续了几千年,成为了后宫妃嫔们最害怕的结局。

春秋战国时期,殉葬制度达到了一个高峰。晋幽公死后,竟然有上百名女子被迫陪葬。

这些女人在得知要陪葬的消息后,有的当场就吓晕了过去,有的跪地求饶,有的试图逃跑。

但是在那个时代,她们的命运根本不由自己掌握,只能绝望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秦穆公更是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他让那些曾经对他发誓"同生共死"的老臣们履行诺言,这些人明明知道皇帝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真的要为这句话付出生命的代价。

宣太后芈月差点让自己的情人魏丑夫殉葬,还好魏丑夫机智地用一番话打动了芈月,才免于一死。

元朝的殉葬制度更是达到了极致。

成吉思汗死后,竟然有2万人陪葬。这些人里面不仅有妃嫔,还有奴隶、工匠、士兵等等。

整个陪葬队伍浩浩荡荡,场面极其壮观,同时也极其残忍。

明朝前期的殉葬制度也很残酷。

朱元璋死后,46位妃嫔被迫殉葬。这些妃嫔在得知消息后,有的选择上吊,有的选择服毒,有的选择撞墙。

宫中一时间哭声震天,血流成河。明英宗朱祁镇终于看不下去了,废除了这个残酷的制度。

清朝初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死后还有妃嫔殉葬的情况。

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正式下令废除殉葬制度,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残酷传统才彻底结束。

守灵陪墓

相比直接殉葬,守灵陪墓的妃嫔们要承受更长时间的痛苦。

她们需要在皇帝的陵墓附近搭建简陋的房屋,日夜守护着皇帝的灵魂。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宠妃,汉成帝死后,她主动要求去守灵。

很多人以为她是出于对皇帝的深情,实际上她是为了避免宫廷斗争的祸害。

新皇帝即位后,前朝的妃嫔很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班婕妤选择守灵,实际上是在保护自己。

守灵的生活异常艰苦。班婕妤住在陵墓附近的一间小屋里,屋子里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和几件简单的生活用品,什么都没有。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扫陵墓,烧香祭拜,为皇帝诵经祈福。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她都要坚持这些工作。

最痛苦的是精神上的折磨。班婕妤本来是个才华横溢的女人,会写诗作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现在却要在这个荒凉的地方度过余生,没有人可以交流,没有人可以倾诉。

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只能对着皇帝的牌位自言自语,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赵飞燕的结局更加悲惨。她被迫守灵两天后,实在承受不住这种精神压力,选择了自杀

在那个时代,自杀对于这些绝望的女人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

有些妃嫔在守灵过程中精神失常,整天对着空气说话,以为皇帝还活着。

她们会精心打扮,准备好饭菜,等着皇帝回来用餐。看到这些情景,连守墓的士兵都感到心酸。

血缘继承

在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中,还存在着一种更加复杂的制度——血缘继承。

新皇帝不仅继承皇位,还要继承前皇帝的部分妃嫔。

这种制度在汉族人看来是违背伦理的,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却有其政治考量。

王昭君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她先是嫁给了呼韩邪单于,两人恩爱有加,生了一个儿子。

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匈奴的习俗,王昭君要改嫁给单于的儿子雕陶莫皋。

对于从小接受汉族文化教育的王昭君来说,这种做法是难以接受的。

王昭君曾经给汉朝皇帝写信,请求回到汉朝。但是汉朝皇帝考虑到政治因素,拒绝了她的请求。

王昭君只能接受现实,嫁给了雕陶莫皋。这种违背汉族伦理观念的婚姻,让王昭君内心非常痛苦。

这种继承制度对于妃嫔来说,是一种身心的双重折磨。

她们要面对与前夫的儿子或兄弟结婚的现实,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

有些妃嫔选择反抗,宁死不从;有些选择逃跑,但很少能成功;更多的人只能默默承受这种命运。

新皇帝对于这些"继承"来的妃嫔,态度也各不相同。

有的皇帝会善待她们,有的则视她们为政治工具,有的甚至会虐待她们。这些女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新皇帝的一念之间。

慈宁宫"养老院"

在清朝,出现了一个相对人性化的制度——慈宁宫养老。这个制度让那些没有生育的妃嫔有了一个相对体面的归宿。

慈宁宫本来是太后居住的地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前朝妃嫔的"养老院"。

孝庄文皇后在顺治时期入住慈宁宫,开启了这个制度的辉煌期。

那时候的慈宁宫,居住着各个朝代的太后、太妃、妃嫔等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女性社区。

在慈宁宫的全盛时期,住在这里的妃嫔们生活还算不错。

她们有专门的太监伺候,有固定的月例银子,还可以参加各种宫廷活动。

慈宁宫里的等级制度也很严格。

太后地位最高,其次是太妃,再次是各级妃嫔。她们住的房间大小不同,享受的待遇也不同。

太后住的是正殿,房间宽敞明亮,装饰豪华;普通妃嫔住的是偏殿,房间相对简陋。

道光时期,慈宁宫开始衰落。孝和睿太后去世后,慈宁宫的地位急剧下降。

住在这里的妃嫔们发现,她们的月例银子开始减少,伺候的太监也变少了,甚至连日常的饮食都开始缩水。

到了清朝后期,慈宁宫已经变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住在这里的妃嫔们过着清贫的生活,有些甚至要自己洗衣做饭。她们从当初的贵妃娘娘,沦落为无人问津的老妇人。

慈宁宫的妃嫔们最害怕的就是生病。年轻的时候,她们生病了有御医诊治,有珍贵的药材调理身体。

到了慈宁宫后,生病了只能靠自己硬撑。有些妃嫔因为小病拖延治疗,最终病情恶化而死。

看完这些妃嫔们的结局,真的让人心酸。她们进宫的时候还是花一样的年纪,谁能想到最后的下场这么惨?

有的死了,有的疯了,有的一辈子青灯古佛,有的被当成东西一样传来传去。就算是最幸运的能住进"养老院",也是从荣华富贵到门前冷落。

说白了,在那个时代,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皇帝驾崩了,她们的价值也就没了,命运全看别人的心情。

信息来源:

1. 《史记·秦本纪》《汉书·外戚传》

2. 《明史·后妃传》《清史稿·后妃传》

3. 《资治通鉴》

4. 《北史·胡太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