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情绪价值而鲜少看到他人本质,总被「廉价的温柔」收割

发布时间:2025-07-11 19:15  浏览量:2

总是别人一热情似火,自己就产生了很强烈的情感依赖,也会交出很多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成为了他人伤害自己的利刃

这种情况可能有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依恋系统被过度激活:

这时候人会感觉对方很安全,值得信任,被认可,被保护……

依恋系统能给人提供安全感,发展了解自己和探索别人心智的能力。

如果人小时候没有发展出安全的依恋模式,人会比较难独处,或者一个人的时候总有说不出的恐惧。这时候人会更迫切地需要依附别人,而不是整体了解别人。

因为要整体了解别人的话,首先需要能和自己的情绪,心智上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会有空间去看别人是怎么样的,而不是活在自己的情绪需求里。

自我—客体恒常性问题:

人对自己的感觉和对别人的感觉是同步发展、互相影响的,人越了解自己,就越能从整体的角度看待别人。

如果人对自己的了解和体验太少,当没有别人的反馈时,会觉得自己不存在了,不知道自己可以依靠什么,有什么优点,怎么吸引别人……

之后理解别人的时候也会缺少参照物,不知道哪些是人相对本质的需求,也不知道怎么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意图——对自己的感觉也可能会因为别人的反馈而大起大落。

人整体理解别人的能力是需要一些条件才能发展出来的:

人早期需要和养育者的情感互动,发展自己内在的情感模式。

理想情况是孩子能感觉父母是可靠的,理解父母的规律,能从和父母的互动中看到自己的感觉,并理解自己的内在模式。

感觉自己是可靠的,别人也是可理解和信任的。

之后,人可以通过理解事情和事情之间的联系,通过心理预测和理解别人的意图。

人要整体理解别人,需要参考情感和理智两方面。而且既要能对自己的感觉保持开放,让新的东西进来;也需要能整理感觉的规律,对别人建立起合理的预期。

人越是能和自己待在一起,用心了解别人越多,也就越能相对准确地理解自己和别人是怎么样的。

能意识到自己容易被收割也是一个好的开始,只是需要后续通过这件事多看看自己和别人是怎么样的,逐渐建立起自己内在的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