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西绿”被刑拘!假律师为啥火?因为真律师不会提供情绪价值

发布时间:2025-07-12 00:42  浏览量:2

作者丨律新社研究员 李德胜

出品丨律新社研究中心

假律师的流量密码,再次凸显了真律师的“必修课”。

诚如行业里一些律师反思:只会讲大实话,不会提供情绪价值的真律师,在客户信任度的构建上,需要完善。

2025年7月10日,成都市天府新区正兴派出所披露,“网红律师”西绿(赵某某)涉嫌诈骗案已进入立案侦查流程。据天府新区政法委司法行政和法治处证实,赵某某已于7月4日被刑事拘留,其精心打造的“律政精英”人设就此彻底崩塌。当这位“假律师”被曝从未取得律师执业资格时,其已在抖音、小红书平台活跃长达半年之久,累计收获14万粉丝。她的流量密码是什么?法庭场景的摆拍视频、包裹着法律外衣的“科普”内容,以及与其男友捆绑打造的“精英情侣”人设,这些并非专业能力的展现,而是一场精准的情绪价值供给表演。正是这套组合拳,为她吸引了大量寻求帮助的案源。

西绿事件揭示了一个现象:在焦虑的当事人面前,真律师基于职业伦理(禁止承诺结果、严守保密义务、坚持风险告知)的“大实话”成了传播“短板”,而假律师的“情绪按摩”(包赢担保、焦虑化解、人设代入感)却成了流量“长板”。当法律服务需求者渴望的不仅是逻辑缜密的法条分析,更是在困境中被理解、被安慰,甚至获得“必胜”的安全感时,假律师凭借对情绪价值的敏锐捕捉与极致演绎,轻松收割了信任。这也迫使行业直面一个无法回避的真问题:在坚守法律底线与职业道德的红线之内,真律师能否以及如何补上“情绪价值”这一关键课?基于全网大数据分析和行业调研,律新社系统梳理出律师提供情绪价值的十大实务场景应用维度。

01 假律师为何“火”?情绪价值与专业价值的认知错位

在短视频和直播编织的流量时代中,西绿凭借精心打造的外在形象,姣好的面容、考究的着装、刻意强化的“精英”氛围,以及在海量内容中频繁露脸制造的“熟悉感”,成功捕获了无数眼球。她的内容多以简单直白、近乎市井闲谈般的表达方式,极大拉近了与普罗大众的心理距离。当某平台内部数据显示,认证律师的万粉账号有近三分之一已停更超过3个月时,假律师“西绿们”却在流量浪潮中扶摇直上。这幕荒诞剧的根源,在于法律服务市场中一场人们的认知价值错位:精心炮制的、以即时满足为核心的“情绪价值”一度掩盖了需要沉淀与理性认知的“专业价值”。撕开这层光鲜的流量面具,我们看到的是一套“情绪剧本”的逻辑在运行。

1、视觉符号构建的身份幻想:精英形象的符号化消费

西绿深谙视觉经济的底层逻辑,将“律师”这一职业身份异化为可被消费的奢侈品符号。爱马仕丝巾、拉夫劳伦套装、奔驰座驾等道具并非单纯炫富,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阶级通行证叙事。当普通人在现实中遭遇职业瓶颈或经济压力时,西绿的“精致日常”成为他们投射理想的载体。

其一,职业神圣感的视觉转译:法庭门口的自信步伐、办公桌前专注的神情,通过镜头语言将法律职业的庄重感转化为“精英剧场”的表演。这种表演消解了律师真实的文书劳碌,代之以《傲骨贤妻》式的职场偶像剧;

其二,性别权力的双重迎合:作为女性博主,其“律政俏佳人”人设同时满足了男性凝视下的美貌溢价与女性主义叙事下的“职场大女主”标签。粉丝在“她代表女性力量”的自我感动中,忽略了对专业资质的质疑。

这种符号化包装的本质,是让法律服务的信任基础从“专业能力”滑向“阶层认同”,当事人潜意识中将“穿得起拉夫劳伦的律师”等同于“值得托付的专家”。

2、反焦虑叙事制造代偿满足:情绪止痛药替代专业解方

西绿事件的反焦虑叙事,本质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情绪代偿机制。他们精准捕捉大众在法律认知上的薄弱环节,将复杂的法律程序简化为“三句话让法官站在你这边”式的爽文解决方案,为焦虑的当事人提供“确定性的幻觉”。这种将专业法律服务降维成“必胜”的话术包装,与正规律师严谨的风险告知形成鲜明对比,却恰好迎合了人们在法律纠纷中渴望快速解脱的心理需求。

更具欺骗性的是,西绿们构建了一套虚假的情感代偿体系。他们不仅模仿专业律师的观察力,比如通过饰品细节揣摩当事人心理,更进一步承诺“花钱就能捞人”“保证无罪释放”等不可能实现的结果。这种看似共情的服务,实则是对当事人脆弱心理的精准操控,将严肃的法律咨询异化为“付费买安心”的情绪赎罪券。这类骗局往往容易瞄准法律意识薄弱的群体,利用他们在危机中的无助感实施诈骗。

一位被骗50万的网友事后坦言:“当他们说能疏通关系时,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这句话道出了此类骗局的核心逻辑,它不提供真正的法律解决方案,而是贩卖希望,用情绪价值填补专业价值的缺失。当法律服务的本质被扭曲为心理安慰剂,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基础也随之动摇,这正是西绿式骗局最深远的社会危害。

3、CP营销与伪亲密关系:流量时代的信任代餐

西绿与“张律”精心打造的CP人设,堪称流量时代信任异化的典型案例。他们通过法庭合影、亲密互动等刻意设计的内容,将专业法律服务包装成“律师夫妇”的情感剧本,使粉丝在追剧般的沉浸体验中产生强烈代入感。这种策略巧妙地利用了心理学上的“曝光效应”,通过日更频率营造伪熟识感,让粉丝产生看她视频半年,产生亲切感的认知偏差,从而将本该基于专业能力的信任,异化为对网红人设的情感投射。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营销手段消解了法律服务应有的专业边界。当“年入七位数”的炫富话术与“全身拉夫劳伦”的奢侈展示成为主要内容时,当事人对律师费的合理质疑被悄然转化为“为偶像氪金”的饭圈逻辑。这种将严肃法律咨询降格为“情感真人秀”的操作,不仅扭曲了公众对法律服务本质的认知,更折射出流量经济下专业价值被娱乐情绪消解的普遍困境。

02 “包赢承诺”为何有机可乘?法律服务不可或缺的情绪价值

在传统法律服务的逻辑框架中,深陷纠纷的当事人常陷入“确定性饥渴”与“情感真空”之中。法律服务固有的高对抗性特质,不仅使客户面临权益之争,更将其抛入一场隐秘的精神消耗战。这种精神耗损具体表现为三个无法回避的困境:

困境一:认知过载引发焦虑与决策障碍

法律的复杂程序与专业术语远超普通人的理解范围。当事人如同面对一个无法预测的“司法盲盒”,深陷信息的迷雾之中。这种对未知结果的恐惧(神经科学显示它会激活大脑杏仁核的应激反应)会显著削弱当事人的理性判断能力(研究表明降幅可达40%以上)。律师若无法有效“翻译”信息、降低认知负荷,客户只会愈发惶恐无助。

困境二:权力失衡催生情感支持渴求

个体面对庞大的法律制度和专业机构,天然产生渺小感和无力感。这种“结构性无助”令当事人产生强烈的“被看见”“被听到”的情感需求。这正是某些不良法律从业者(所谓“西绿”)滋生的土壤,他们利用当事人的恐惧与无助,以“包赢”等虚假承诺兜售“确定性幻觉”,实则是对当事人急需情感支持这一脆弱点的无情利用。传统服务模式对这种情感需求的无视,构成了关键弱点。

困境三:尊严维护超越物质诉求本身

医疗纠纷家属执着于“要个说法”,离婚当事人坚持“讨回公道”,这些诉求表面指向物质结果(如赔偿金、抚养费),但深层核心往往是人格尊严的修复与精神创伤的慰藉。当律师仅用冰冷数字回应客户这些带有强烈情感的诉求时,如同用天平去衡量情感的重量,用刻度尺去丈量内心的伤痕——不仅无法触及核心痛点,反而可能加深隔阂与挫败感。

自1989年成立以来,君合律师事务所即致力于提供一流法律服务,其在中国律师业重建和发展过程中的先锋作用为业内所共知。随着法律服务市场从粗放走向精细,单一的专业能力已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复合型需求。为此,君合将其三十余年的执业智慧凝结于《律师之道》一书之中。书中指出“法律是重要的定语,但本质还是服务”。这揭示出做好法律服务的技巧,专业能力是地基,情绪价值是梁柱。当虚假服务提供者利用“包赢话术”收割市场时,恰恰暴露出传统法律服务的短板:在客户最需要情绪支撑时提供纯技术分析,如同给溺水者讲解流体力学。在法律服务中:胜诉并非总能如愿;专业方案是基础支撑;而贯穿全程的“安慰”,即提供安全感、被理解感、尊严感,如同为当事人提供“精神陪伴”。律师在应对不确定性时主动沟通进展、在客户无力感时展现共情与支持、在处理尊严诉求时关注情感内核,这些具体的“情绪价值”行为,是大部分律师在传统服务模式中缺失的关键一环。

“西绿们”的市场存在,正是对传统法律服务中“人性温度”长期缺位的一种警示。情绪价值的核心意义在于,它将法律服务从纯粹零和博弈,转化为客户在危机中寻求“意义感重建”的重要支持力量。专业能力是实现公平的基石,而人性化的连接,如共情沟通、信任构建、情感支持是法律服务在个体身上得以感知和实现的土壤。随着法律服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真正的差异化竞争和“破卷”之道,或许正在于有意识地将情绪价值提升为专业服务中与法律分析并重的“第二核心能力”。

03 如何做好客户情绪价值服务?10个场景化应用维度

以下10个关键实践维度,可以帮助律师构建“理性有温度、专业能治愈”的法律服务体系提供“情绪价值”参考:

1.积极倾听与情感接纳:专业是尊重的基石

做法:以全神贯注的姿态倾听客户陈述,避免随意打断;善用眼神交流、适时点头等非语言信号传递专注与尊重;在会谈中结构性地预留专属的“情绪疏导时段”(如5-10分钟),允许客户充分释放焦虑与压力。

价值:奠定坚实信任基础,显著减轻客户孤立无助感,使其感受到被充分重视与理解。

2.表达同理心与情感共鸣:建立深度联结的密钥

做法:精准运用共情语言(例如:“我完全理解您此刻承受的巨大压力,这种处境对任何人来说都极具挑战”),积极认同客户情绪反应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价值:迅速拉近心理距离,有效软化客户的心理防御,营造安全开放的沟通氛围,促进关键信息披露。

3.法律知识的通俗化阐释:消除认知壁垒

做法:规避晦涩的法律术语轰炸;灵活运用生活化类比、阶段性拆解(如将诉讼流程比作“分步骤通关游戏”)等策略,将复杂法律概念与程序清晰呈现。

价值:大幅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困惑与焦虑,增强客户对案件的认知掌控感,为理性决策奠定基础。

4.透明化服务承诺与保障:建立可预期性

做法:明确承诺关键服务标准(例如:“工作日内关键咨询2小时内响应”“案件进展每周书面更新”);并设立便捷高效的投诉与反馈直通渠道。

价值:显著缓解客户对“无形服务”的天然不安,提升安全感与过程可预期性,巩固专业可靠形象。

5.情绪疏导与理性回归:引导有效决策

做法:面对客户强烈的愤怒或崩溃情绪时,律师自身须保持绝对冷静与专业定力;先真诚接纳其情绪(如:“您感到愤怒是非常正当的反应”),再温和而坚定地将对话焦点导向解决方案与行动路径。

价值:协助客户平复情绪风暴,避免感性冲动干扰关键决策,恢复理性思考能力。

6.主动告知进程:消弭信息真空

做法:建立常态化、主动的案件进展通报机制(如:“今日已完成关键证据材料的正式提交,法庭排期预计下周确定”),杜绝被动等待客户追问。

价值:最大限度消除因信息缺失滋生的无端猜疑与焦虑,持续彰显律师的专业素养与高度责任心。

7.从容应对价格异议:价值沟通的艺术

做法:专业自信地阐述服务价值与定价逻辑,通过清晰透明的服务清单化解释(如:“本次服务费3万元,涵盖全程证据调查取证、X份法律文书起草、Y次庭审出席等10项核心服务”);同时可创造性设计满足不同预算的替代性方案(如基础服务包+可选增值项)。

价值:有效消解客户的“被宰割感”或价格敏感,在维护专业尊严与价值的同时,充分尊重客户现实经济考量,寻求价值共识。

8.满足价值获得感:“占便宜”心理的巧妙回应

做法:策略性设计具有实质意义的附加服务或福利(例如:“委托本案即额外赠送一次重要合同的专业审查机会”),让客户清晰感知到超出预期的专业回报。

价值:契合普遍的人性偏好提升合作意愿,极大增强客户满意度的策略性工具。

9.尊严维护与自主尊重:赋权客户主体性

做法:在任何情况下均充分尊重客户的最终决策权,即使其选择与律师的专业建议存在分歧(明确表达:“最终的决定权在您手中,我们充分尊重您的判断”)。

价值:有力强化客户在案件中的主体地位与控制感,有效减轻其因依赖专业人士而产生的无力感。

10.整体关怀与压力调适:超越法律的人文之光

做法:在提供专业法律服务之外,尤其在涉及家庭纠纷、人身伤害等高情感卷入度的案件中,可适时提供非法律性质的压力管理建议或资源(如推荐可靠的冥想应用、建议合理短期休假调整状态)。

价值:展现超越条文的人本关怀深度,助力客户从案件造成的整体生活失衡中逐步恢复,提升其应对挑战的整体韧性。

结语

虚假法律服务的“流量密码”与真律师的“信任裂痕”,核心在于情绪价值的供需错配。西绿事件撕开了传统服务模式在情感支持上的巨大缺口。赢得竞争的关键,不在于模仿骗子的“剧本”,而在于坚守底线之上,以真诚和专业构建属于真律师的“情绪支撑体系”。

当律师不仅是问题的解决者,更是当事人困境中的同行者与支持者时,专业便有了温度,信任才能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