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读平潭│麻花拧出人情暖
发布时间:2025-07-12 05:00 浏览量:2
何玉华,中学语文老师,热爱孩子、花草、文字,于锅台操持一日三餐,于旅途遇见四季风景,于讲台收获幸福人生。
在岁月的长河里
总有一些味道能穿越时光
直击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本期《十点读平潭》特别档
文章作者何玉华
它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平潭人的故事
承载着浓浓的人情与温暖
今天
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何玉华的笔触
一同走进“麻花拧出人情暖”的温情世界,
探寻那麻花里缠绕的
割舍不断的亲情与友情
感受平潭独有的民俗风情与岁月温度
跟着主播言俨
听听今天的音频吧
朗读者/言俨
作者/何玉华
总觉得,岁月深处的许多过往,一半交给了风,寻不着踪迹了,还有一半一定藏在巷子深处的各类铺点里,这些巷子深处的铺点,犹如一个芯片上无数的焊点,看上去每个都平平无奇,但恰恰是这些隐在县城深处的无数逼仄小巷和那些面目老旧的铺点镌刻着一个县城的民风习俗密码。
平潭老城关的阿玛仔煎包、面茶,老丁鱼丸、鰢卡撸、鱼饺、鱼面,十三妹咸米时历经几十年的岁月依旧牢牢占据平潭人的味蕾记忆高地。
年幼时光里的美味多来自人情往来的伴手礼。那个年头的人本着“无衫冇裤世事要顾”的人情往来原则,走亲戚绝不空手。要不捎上点自家的土特产,要不捎上一点糕点做伴手礼。
嫁在流水楼仔村的姑婆婆,一生勤俭,八九十岁依旧拄着拐杖去村子临近的木麻黄林子里搂草。姑婆婆和姑爹爹的主要收入除了农产品,还有就是姑爹爹到海边挖蛤蜊,姑婆婆搂草卖钱。然后一分一毛的攒着,盖房给儿子娶亲。估摸着姑婆婆一生最大的花销除了养育子女置办家产之外就是在人情世事上的大手面。每回回娘家,姑婆婆一定穿戴齐整,发髻梳得光亮,镶了红的绿的珠子的银簪子整整齐齐地插在发髻上。蓝色斜襟大褂折痕清晰可辨。我那勤勉热忱的姑爹爹挑着满满一担伴手礼,要么每家一提麻花,要么每家十个大油饼,要么是一袋一咬酥脆掉渣的麻芝花芝,从爷爷那一辈开始一直分发到侄孙这一辈。
姑婆婆对娘家人的看顾有口皆碑,而难得的是姑爹爹待娘家的每一个晚辈也是掏心掏肺。记忆中到城关读高中的某一次乘车偶遇姑爹爹,我从车窗里探头跟他打了一个招呼,他迅疾跑到路边的小店铺里买了几根麻花从车窗塞给我。
老家的麻花跟其他地方的几乎无异,揉好的面团搓成粗条一拧,下油锅炸熟捞出,咯嘣酥脆。麻花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情往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般是客人走亲戚的时候提一包麻花。十根麻花牛皮纸一包,麻绳扎好,当伴手礼经济实惠。尽管我们对客人提来的麻花垂涎三尺,但妈妈一般只拿出那么一两根掰开分给我们几个娃。剩下的麻花妈妈收好放进家里的大缸里当家。来了客人,恰好家里没有煮点心要用的拿得出手的配料,这个时候麻花就得派上应急。一碗蛋花汤,折两根麻花烫上,放上满满一勺白砂糖,一碗点心就能待客,不至于失了礼节。
在蛋糕奶茶通行天下的年代,偶尔路过中埔街,穿行在挨挨挤挤林林总总的菜摊、鱼摊、水果摊、肉铺、鱼丸店、早餐店、修车铺等的小店铺间,也会一头撞见一两家传统的点心铺,面目无华的玻璃柜中码着曾经熟悉的油饼麻花、寸枣麻芝。恍惚之中,总会闪过幼年时期的点心包,被一只只大大小小的手拎着,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这家到那家,延续着割舍不断的亲情、友情。
朗读者:言俨
平潭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主持人
《十点读平潭》特别版
欣赏作家美文,聆听岚岛故事。平潭广播电视台FM98.5综合广播携手平潭作家协会,于每周五晚推出《十点读平潭》特别版,节目将那些触动心灵、描绘海岛风情的文字,以最真挚、最动人的声音呈现给每一位听众,请您和我们一起感受文字与声音交织的魅力,体会平潭之美。
引用图文版权及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