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车内开空调睡觉身亡,医生:开外循环或窗缝也不是安全

发布时间:2025-07-12 19:49  浏览量:2

“医生,我只是想小憩一会儿,车窗留了缝,空调也开着,怎么就差点没醒过来?”“你以为通个气就安全了?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这么做。”

这是急诊科值班医生和一位中年男子的真实对话。男子因胸闷、头晕被紧急送医,医生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早期

他做的事情,我们太熟悉:车停路边,空调外循环开着,车窗留一条缝,在车里打个盹。听起来像是最平常不过的小事,但背后的风险,却被严重低估。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车内开空调睡觉。我们以为抓住了“安全窍门”:开外循环,留条缝,可现实却一次次打脸。2024年7月,山东一名30岁男子在车内睡觉,不幸死亡。车辆熄火后空调继续运转,疑似尾气回流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医生明确指出:哪怕留缝通风,也不能完全防止毒气积聚

这不是孤例。中国疾控中心曾发布统计,近十年内,因车内睡眠导致中毒或死亡的案例逐年上升,尤其在夏季和冬季高发。

表面看是空调惹的祸,实则是我们对身体状态、环境变化和潜在风险认识不够。我们必须强调:所谓“开外循环+留车窗缝”并不等于安全。

很多人误以为“外循环”就是引入新鲜空气,等于天然保鲜。车体结构复杂,外循环的进风口位置可能正好靠近排气管,尤其是老旧车辆或改装车,这种风险更高。

即使开了窗缝,车内空间仍然相对密闭,热胀冷缩间,有害气体仍可在短时间内达到致命浓度。在发动机怠速状态下,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会显著升高

它无色无味,不易察觉,但却能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组织缺氧,进而引发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很多人以为自己年轻健康、抵抗力强,根本不怕。

但事实是,有三类人尤其不适合在车内开空调睡觉

第一类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
这部分人群对缺氧高度敏感。即便是一点点氧气下降,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猝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曾接诊一例54岁男性,患有冠心病,长途驾驶后在车内睡觉,事后被发现意识模糊,确诊为低氧性脑病

第二类是儿童和老年人
这两类人群代谢率低、呼吸调节能力弱,对一氧化碳的清除能力极差。2019年,江苏通报一起事故:一位母亲将3岁孩子留在车内开空调打盹,结果孩子因一氧化碳中毒抢救无效死亡。医生强调:儿童呼吸频率快,中毒速度比成年人更快

第三类是有睡眠障碍或服用镇静药物者
睡眠中的人本就对环境变化不敏感,而服药者更不可能察觉到身体预警。他们可能在昏迷发生前,连睁眼的机会都没有

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看,健康行为的可行性不能只看“平均值”,更要看个体差异。所谓“别人可以,我也能”的逻辑,忽视了自身健康背景和风险因素。

生活方式医学则提醒我们,环境与行为之间的互动结果并不总是可控,尤其是涉及密闭空间、低氧环境的行为。有人可能会问:“那是不是只要开着车窗、保持通风就没事?”答案是:不一定

即便是专家也表示:车内空气流动并不均匀,尤其在车辆静止或周围环境空气污染严重时,通风效果有限。再加之大多数人在睡眠时呼吸变慢,反应迟钝,一旦中毒,很难自救。

我们要意识到,“安全感”不等于“安全性”。类似的行为还有很多:用湿毛巾捂口鼻防烟雾、在车库内长时间怠速、用煤炉取暖但不装排气管……表面看是“经验之谈”,实则都是潜在的健康陷阱

而我们对这些风险的忽视,往往是因为它们来得太慢、太静、太“无感”。有没有相对安全的替代方式?可以考虑使用户外专用的移动睡眠舱具备强通风系统的露营设备,或者在正规服务区下车休息。关键是:睡觉这件事,最好还是在“人类为睡觉设计的地方”进行——比如床

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车内休息的可能性,而是提醒: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特定环境下休息,尤其是涉及密闭空间和潜在毒气的场景。生命不能靠侥幸维系,健康也不应靠经验判断

回到开头那位求助的男子,他幸运地醒来了。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运气。风险从来不是“看得见”的敌人,而是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生活场景。愿每一个在生活中寻找“方便”的人,也能多一份对健康的敬畏。

参考文献: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一氧化碳中毒防治知识手册》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车内空气质量研究报告》

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病例讨论资料,2023年6月内部刊物节选

4.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关于车内使用空调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事故通报》,2019年

5. 《中国急救医学》期刊,2022年第6期:“一氧化碳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控建议”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