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不好抑郁?高天明院士指出关键:不是药不行,是你忽略了这3件事
发布时间:2025-05-16 02:27 浏览量:3
1960年10月,高天明出生在山西岢岚县的一个普通农家。那个年代的黄土高原,日子艰难,看病更难。村里人得了病常常靠“扛”,能请来个乡医就算运气好。少年高天明时常背着小药箱,跟着乡医父亲翻山越岭出诊。
有一次,高天明亲眼看到一位中风瘫痪的村民,因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情绪低落至极,最后选择自尽。那一幕深深震撼了他。他第一次意识到,一个人痛苦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病”。也正是从那一刻起,高天明下定决心——一定要读医,要搞清楚那些藏在大脑里的病。
1980年,高天明考入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读书期间勤奋异常:早上五点起床背书,晚上常常一个人守着解剖室,练习显微操作。他知道,只有基本功扎实,日后才能治得了病、救得了人。
1988年硕士毕业后,高天明留校任教,在一次脑卒中实验中,他发现传统的“钙超载”理论并不能解释神经细胞死亡的现象。这一疑问促使他远赴美国进修,在印第安纳大学做博士后。在那里,高天明白天泡在实验室,晚上打工刷盘子、送外卖,一边养活自己,一边坚持研究。也是在那个阶段,他开始形成自己对脑部疾病的新认识,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3年,高天明带领团队将研究重点转向抑郁症。那时大家都认为抑郁症是“脑子里缺少一种叫5-羟色胺的物质”,也就是常听说的“化学失衡”。但他却注意到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这种细胞数量很多,过去被认为只是“神经元的保姆”,没什么大作用。但在实验中他发现,患抑郁的小鼠,这类细胞活动明显变弱。
于是,高天明和团队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给这些小鼠大脑里注射一种叫ATP(三磷酸腺苷)的物质,结果24小时内,小鼠的活动、食欲、情绪都有明显好转。而普通的抗抑郁药,往往需要吃上几周才起效。这一发现让人震惊,也彻底改写了抑郁症的发病理解。
2013年,高天明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医学》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指出:星形胶质细胞释放ATP减少,可能是导致抑郁症的关键原因之一。他形象地说:“我们的神经元像灯泡,这些胶质细胞就像供电系统。过去大家只盯着灯泡亮不亮,却没发现是电断了。补足了ATP,灯才会重新亮起来。”这一研究让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重新认识到:抑郁症不只是化学问题,更是“供电失调”。
接下来的几年里,高天明带着团队继续深入。他们发现,大脑中还有一种叫“小胶质细胞”的“清道夫”,会分泌一种酶,把ATP快速降解掉。这意味着,哪怕星形胶质细胞努力“供电”,也会被另一边“偷走”。为此,团队研发了一种新药,专门阻断这种消耗过程,让大脑“留住能量”。动物实验显示,这种药物的起效速度比传统药物快了十倍,一些患者在使用后甚至在两三天内情绪就有明显好转。
一位抑郁多年的中年患者在试验后说:“原来脑子里像罩着一层雾,突然被风吹开了,阳光一下子照进来了。”这句话成了高天明团队最珍贵的回馈,也被写在了他们实验室的门口。
除了科研,高天明也非常关注抑郁症在人群中的误解。2024年全国两会,他作为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建议,提出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高天明指出,50%的抑郁患者是学生,却因为“怕别人说自己矫情”不敢求医。他语气严肃地说:“头痛发烧可以去医院,心情崩溃却要躲起来,这不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常态。”
为此,高天明推动中小学普及“心理体检”,倡导用科学的测评方式早发现、早干预。他还在广东多所学校试点“心理韧性训练”,通过情绪表达、挫折模拟、呼吸放松等方法,帮助孩子们建立内在的抗压能力。试点学校的数据显示,半年内,学生抑郁倾向下降了35%。
如今,高天明不仅是我国神经精神疾病研究的重要领军人物,更被视为“让抑郁症重新被科学理解”的关键推动者。从山西黄土高原的小诊所起步,到南方医科大学的实验室与讲台,他的研究与思考贯穿了整整四十年。在高天明看来,医学不仅是对细胞和分子的探究,更是对人本身的理解与尊重。他常说:“情绪不是人的缺陷,而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不论是在深夜实验室追踪细胞能量代谢的变化,还是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言献策,高天明始终坚持两个原则:科研要落地,治疗要落心。他相信,再高深的理论,也必须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再复杂的病理,也终究关乎一个人能不能笑得出来、睡得安稳、活得有力。
在长年的临床观察中,高天明反复强调:抑郁症不是性格问题,更不是“矫情”或者“懒”。它是大脑中的生理系统出了问题,是神经网络中的信号传递失去了平衡,是一种需要被理解、被接纳、被科学干预的疾病。他曾形容抑郁症患者的状态:“不是不愿意起床,而是连身体最基础的启动机制都出了故障,就像汽车没油了,哪怕你拼命踩油门,它也动不了。”
在一次高校科普讲座中,一位母亲带着女儿听讲。会后,这位母亲忍不住含泪提问:“高教授,我女儿上大学后患了重度抑郁,一开始我们以为她是压力太大,后来她开始不说话、不出门、不吃饭,吃药也吃了,还是反复发作……我们一家人都快撑不下去了,到底要怎么办?”
面对这位母亲充满无力的眼神,高天明沉静地说:“其实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情绪低落,更不是所谓的‘想开点就好了’,它是一种大脑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需要科学治疗。很多人误以为抑郁症只要按时吃药、做做心理疏导就够了,其实远远不止。我常和病人说,除了情绪管理,还有三件‘看似不起眼、实则决定性’的小事必须做到,只要你愿意坚持,哪怕每天只前进一步,大脑也会慢慢“启动”,情绪也终会从灰暗里,慢慢透出亮光!”
在快节奏、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被情绪问题所困扰。尤其是抑郁、焦虑、失眠等问题,常常让人感到疲惫、低落,甚至提不起对生活的兴趣。很多人一想到“抑郁”,第一反应就是“吃药”或者“心理咨询”,但其实,帮助大脑恢复健康节律,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就能做到的“小事”,看似简单,却有着出人意料的效果。
第一件事:固定作息,让大脑重新建立昼夜节律。
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都遵循着一个天然的“生物钟”,也叫昼夜节律。这个节律就像一部定时运行的机器:白天该清醒、晚上该休息,一旦节奏混乱,大脑的功能也会随之失调。熬夜、起居无序、白天睡太多、晚上睡不着,是许多情绪紊乱的“温床”。研究发现,规律作息可以显著改善情绪稳定性,减少焦虑和低落感。即便前一晚没有睡好,也建议第二天依旧按时起床,避免白天补觉过多干扰晚上的睡眠。固定的作息时间,会悄悄地“校准”大脑,让它重新找到清醒与休息的节律,从而让情绪恢复正常的节拍。
第二件事:每天出门活动,哪怕只是晒晒太阳。
很多人因为情绪低落、身体不适,常常一整天待在家中。但其实,只要每天出门走一走,不管是去小区花园转一圈,还是站在阳台晒晒太阳,都能为大脑带来积极的刺激。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而适度的日光照射还能刺激大脑释放血清素,这是一种与愉悦、镇静相关的“快乐激素”。
哪怕每天只花15到30分钟,让阳光照一照脸和手臂,都能对心情起到正面调节作用。同时,轻微的走动也能带动全身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睡眠质量。你不需要长跑或剧烈锻炼,只需每天“动一动、走一走”,就已经是在给大脑“通气换血”。
第三件事: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训练大脑识别积极信号。
很多人在情绪低落时,习惯性地关注坏消息、坏情绪,长此以往,大脑的“注意力系统”会形成一个负面的惯性,只看见生活中的麻烦,看不见希望。这时候,写一写日常中遇到的小确幸——比如早餐煮得刚刚好、公交车刚好赶上、朋友发了一句暖心的话——就像是在大脑里种下一颗颗“好情绪的种子”。
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积极记录训练”,可以帮助大脑重新学习如何发现并储存正面信息。写的内容不必多,只要每天三件事,每件事写一句话,坚持几周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慢慢从“担忧和烦躁”转向了“平静和满足”。
这三件事,听上去似乎并不难做到,也并不“高深”。但正是这类“生活中的小事”,才最容易被忽略,也最容易带来真正的改善。它们分别作用于大脑的节律系统、激素系统和认知系统,是恢复情绪稳定的“三大支柱”。
对于情绪问题来说,药物可以暂时“扶一把”,心理咨询可以“引一程”,但决定一个人是否真正走出低谷的,往往是他每天怎样起床、如何走路、看到了生活中的什么。真正的康复,是从一点点“找回节奏”开始的。只要你愿意给大脑一份规律、一点阳光、几句记录,它也会慢慢回报你更多的轻松、宁静和力量。
资料来源:
[1]张馨儿,陈思琪,黄美霞,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高天明治疗脾胃肝胆病的组方用药规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4,46(05):773-779.
[2]肖春燕,张进军,谢君君,等.高天明运用膏方防治疾病经验[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
[3]李艳,赵进东,张国梁,等.郁证的理论溯源及高天明治郁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
(《治不好抑郁?高天明院士指出关键:不是药不行,是你忽略了这3件事》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