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婆婆私通侄子,不料奸情引发一场命案,让大小官员纷纷落马

发布时间:2025-07-13 03:25  浏览量:2

浙江有个地方叫德清,这里在清朝的道光年间有四个非常有权有势的家族,分别是“蔡”、“胡”、“徐”和“谭”这四家人。

这四家人在当地十分强盛,家里人才辈出。不是出仕的,就是经商的,那真是又有权又有钱。这四家人家里面,徐家是最有实力的,有“德清徐氏”的称呼。

德清古镇

都说徐家有实力,那么徐家到底有多少实力呢?

这么说吧,这徐家前后出过5位翰林学士(地位大约可视为副厅到正部)。在嘉庆年间,更是出了一个河道总督,名字叫徐端。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

读书人在古代那可是稀罕物,十里八乡里都找不出几个来。要供养一个读书人,所需要花费的代价可不小。小门小户的根本负担不起。

而且就算家里出了读书人,你别说考个举人、进士了。能有几个秀才、监生,那都算是耕读传家了。所以这一个德清徐氏能出这么多高官,可见其实力雄厚。

不过,我们今天的故事要从德清徐氏这一代的掌舵人——徐宝华说起。

德清县的一处古镇

徐宝华作为当代的家族族长,他一没儿子二妹女儿,可谓是后继无人。不过他还有一个侄子,名叫徐墩成。

虽然是侄子,但是从小徐宝华就把他当成亲儿子养。从小到大,一切生活上的事都被徐宝华照顾得很好。等到这个侄子长大成人了,徐宝华还亲自为他挑选了一门亲事。

女方是当地蔡家的一位女儿,那是知书达礼、教养有方,人也长得漂亮。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好姻缘。但是,当蔡家的女儿嫁入了徐家以后,故事这才真正开始。

徐宝华的年纪很大,自己的妻子也过世很久了。但是他还有一个小妾,名叫倪氏。这个倪氏长得非常艳丽,也非常年轻,但是生性风流。因为徐宝华年纪大了,在一些方面没办法满足倪氏的需求。所以,倪氏就把目光投向了侄子徐墩成。在徐墩成娶妻之前,她就和徐墩成保持了长达7年的不正当关系。

虽说是小妾,但倪氏长期以来就是当家主母的地位,谁也不敢告发她和少爷之间的事情。徐老爷子也就这样一直被蒙在鼓里,一家人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倪氏(想象渲染图)

蔡氏(想象渲染图)

等到蔡氏嫁进了徐家,这个倪氏没有就此收敛,和徐墩成继续藕断丝连。蔡氏虽然年轻,但到底是大家族里出来的闺女。徐墩成和倪氏之间的奸情,她没用多久就发现了。但为了保全两家人在当地的名声,蔡氏没有掀桌子,选择了忍耐。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蔡氏的忍让并没有让徐墩成幡然醒悟,和倪氏之间反而更加猖獗。以前还知道偷偷摸摸地,现在好了,直接光明正大不背着蔡氏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忍无可忍的蔡氏最终还是爆发了,她狠狠斥责了二人,把二人说得面红耳赤、又羞又恼。

可能常年累月积攒下来的怒气太多太多,突然一下子爆发了,蔡氏的身体承受不了这样的情绪波动,很快就生了一场大病。

蔡氏病倒了,可倪氏怀恨在心。偌大的一个徐家,自己可是行当家主母的权利,从来没人敢对自己高声说话,更别提蔡氏这样劈头盖脸的一顿骂了。

倪氏越想越气,越气就越恨,最终恶向胆边生。

她先是买通了蔡氏身边的丫鬟秋香,然后等到一个晚上,在蔡氏熟睡的时候偷偷进了蔡氏的卧房。和秋香一起,用绳子将蔡氏活活勒死在了床榻之上。

勒死蔡氏之后,倪氏心里那是真解恨啊。至于逃脱罪名的法子也早就想好了,就对外说蔡氏病重亡故了,反正这几天谁不知道徐家的少夫人缠绵病榻。

而且,德清当地也有不少传闻说徐家的小妾倪氏,和徐家的侄少爷徐敦成私通。而现在自己的女儿偏偏又死了,蔡家人也不是傻子,怎么会想不到其中的关系。

更何况,蔡家人在看到自己女儿的尸体时,还发现女儿的脖子上有勒痕。倪氏说自己的女儿是发痧死的,这是骗傻子呢?

德清徐氏 修吉堂

有人信,那就有人不信。最起码,蔡氏的家里人就根本不信病死的说法。自己家的女儿是个什么体质,难道我们自己不清楚吗?

徐家报丧说是自己女儿死于“发痧”,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热射病。可自己嫁的是女儿,是去徐家当少夫人的。就算夏天热了点,以徐家的条件难道还没有一间凉快点的屋子吗?

等到心存疑虑的蔡家人亲眼见到了女儿尸体之后,所谓的发痧死法更是在他们心里站不住脚了。这脖子上那么明显的勒痕,分明就是遭人毒手了!

愤怒的蔡家人立刻告上了德清衙门,要求当地县令查明死因。

德清县的县令名叫黄兆蕙,当蔡家人找上他的时候,说实话他是真头大。徐家的势力很大,但是蔡家的势力也不小啊。这件案子不管是查还是不查,都要得罪一头。

算了,黄兆蕙心说“两权相交取其轻”,徐家明显实力更强。更何况,徐家还送来了不少好东西,还是让蔡家受点委屈吧。

于是乎,这位县令老爷就开始拖拖拉拉,一直出工不出力。隔三差五还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把案子搁着。谁来催都没用,我不是不查,我这生病了怎么给你查案?

蔡家人一看,这里头有事儿啊。你要是说不是姓徐的从中作梗,我们肯定不信。不过没关系,你徐家出过五位翰林,我蔡家也不是没出过状元,给我查!不查我就往上告!

德清县令没办法,蔡家人他到底是不敢得罪。于是乎,他就把案子移交给了隔壁的武康县,让武康县令代理。

武康县令心说自己是倒了哪门子霉,怎么好事没有,偏偏飞来横祸呢?你黄兆蕙不敢得罪这两家,难道我就敢得罪?行了,你不是拖吗?那我就萧规曹随,我也拖。

德清县不审,武康县在拖,愤怒的蔡家人决定,直接把这事儿捅上去。他们直接去找了杭州按察使司。但是在古代,你是不能越级告状的。如果越级告状,非但案件不会受理,还会打你一顿板子。

不过杭州按察使司看到来人是蔡家的,只是说自己不受理,把案子转发给了湖州府衙,由湖州府衙的知府方士淦决定。至于打板子的事,就免了吧。

方士淦之子的《二知轩文存》

知府方士淦倒是没冷落蔡家人,不过他了解了一下案情后,就把案子发给了下面的归安县去审。蔡家人本以为事情终于能步入正轨,结果徐家人技高一筹,把归安县的县令也给拉拢了。

几个月后,知府方士淦心想应该出结果了,就叫人拿来相关的卷宗,看看是什么情况。结果这一看,方士淦也蒙了——归安县接了案子以后,几个月都没进度,蔡氏的尸首都臭了。

方士淦想这怎么行?于是联合湖州下辖的几个县,来了一个共同审理。

这回倒是没人拖了,但是在倪氏和徐墩成的操纵下,大量的伪证、口供被安排了上去。到最后,蔡氏之死被定为“自缢而亡”。

蔡家人算是看明白了,奈何知府大人看不明白啊。

于是,蔡家发动了关系,找上了浙江巡抚帅承瀛。浙江巡抚可是从二品的官职,而且一般还会有一个兵部侍郎的衔。两者相加,这帅承瀛就是一位正二品的高级官员,和封疆大吏也差不多。

能联系到这一级别的大官,可见蔡家的能量之大。而大官也不愧是大官,受理案件后办事效率是真高啊。没几天就发现了不同之处,认定是“他杀”。

因为被人勒死和上吊自缢,虽然死因都是窒息,但脖子上的勒痕是不一样的。

帅承瀛作出了判决,但倪氏和徐墩成开始胡搅蛮缠了。一会儿是提供了什么新证据,一会儿又是跟蔡家人在公堂上撒泼打滚,总之就是耗时间、拖进度。

那么拖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呢?那当然是拖到帅承瀛被调走啊。帅承瀛卸任巡抚以后,新上任的巡抚黄鸣杰,人生地不熟的,正好是倪氏和徐墩成拉拢他的好时候。

可当这对狗男女准备好好“安排”新巡抚的时候,回应他们的是黄鸣杰冰冷的回绝。

湖州南浔古镇

为什么黄鸣杰敢这样对待一个地方大族?难道他不怕自己以后任上处处掣肘吗?

原因很简单,因为皇帝给了他一封敕旨,要求他彻查此案。

为什么这事儿会惊动皇帝?难道蔡家人偷偷告御状了?

你别说,还真是。

蔡氏有一个亲哥哥,虽然本人无官无权,但他却在京师监察御史的家里当教书先生。而且,他和监察御史的关系还不错。

监察御史得知此事,这是民间有冤情呐,马上就把这事儿写了折子递了上去。道光皇帝看到以后,就给黄鸣杰下了旨。

不过在他调集全省力量彻查此案后,得出的结论还是“蔡氏自缢身亡”。理由则是蔡氏和徐敦成感情不和,身上的伤痕是徐敦成殴打所致。蔡氏一时想不通,于是上吊自尽。而之所以徐家谎称“病逝”,是大户人家担心面子,所以这么说的。

这个结论蔡家人不接受,黄鸣杰一看蔡家既然不接受,那干脆请皇帝派其他能人来吧。

而后,浙江按察使王惟询就接手此案了。由于王惟询是新上任的,在当地也没什么利益往来,人际关系很清朗。

王惟询得出的结论是蔡氏是“他杀”,和自己的顶头上司(黄鸣杰)冲突了,为此两人经常吵架。黄鸣杰处处给他穿小鞋,王惟询顶着巨大的压力查案不说,徐家还到处使银子,让办钦案的王惟询孤立无援。

王惟询面对巨大的压力,加上精神不断受到打击。最终,这位正三品的大官心理崩溃,居然在按察司使的衙门里悬梁自尽了。

这下可就热闹了,道光皇帝直接怒了。一桩案子推来推去,居然还死了一个正三品的官员。他直接下旨,命令程含章和祁贡去调查此案。这个祁贡算是一个相关领域的专家,他想与其从腐烂的尸首上搜集渺无踪迹的线索,倒不如直接从嫌疑人和他们身边的人身上下手。

结果,还真就成了。一个叫桂香的丫鬟在事发当晚,看到了倪氏和秋香的恶行。有了证人和证词,这下案件的脉络一下就清晰了起来——倪氏和秋香,双双入狱。

正当大家以为尘埃落定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眼看真相大白,主犯倪氏却在狱中“自缢”——一个披枷戴锁的重犯竟能解下包头巾自尽,连道光都怒斥“显有受贿故纵”。

道光要知道更多的内幕,他责令素有“王青天”之称的王鼎去调查。王鼎到了浙江以后,直接把当地的官员给一锅端了。蔡氏之死,徐家为行贿几乎耗尽家财,各级官员收受的赃银累计超千两。从县衙到省臬司,一张由白银编织的巨网死死罩住真相。而那个查出真相的王惟询,也是因为发现了蹊跷,最终受不了各方施压而选择的自尽。

最后,受贿的各级官员,包括曾任的、在任的,不是被发配边疆,就是革职贬职。甚至没有收黑钱的一些官员,也因“办事不力”受到了惩罚。

至于那个和倪氏有奸情,但并未参与谋杀蔡氏的徐敦成,也被判了一个“杖一百”——不要觉得这就是挨顿打而已,普通人挨20下就受伤了,超过30下就差不多残了,超过50下就废了。挨100下,就算命大没去见阎王,活着基本上也没什么意思了。

-王鼎奏疏
-光绪版《德清县志》・卷二十・杂记

-《清稗类钞・狱讼类》

-《南亭笔记》李伯元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