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其一生,我们都是一个人,众生皆苦,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自渡
发布时间:2025-07-14 00:02 浏览量:2
文/唐若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百年孤独》有一本经典的书曾讲述,人本质上是孤独的。我们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纵使途中有人相伴,内心的幽谷、灵魂的暗夜,终究需要独自穿越。
世人皆苦,各有各的背负与挣扎。有人困于情爱,有人囿于生计,有人与病痛缠斗,有人在虚无中沉浮。指望他人渡你脱离苦海,往往是一场幻梦。真正的救赎,始于认清一个事实: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能够搞定自己内心风雨的人,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勇者。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时常感到,渴望被理解,却觉得无人能真正走进内心;遭遇挫折时,希望有个依靠,却发现最终还是要独自面对;夜深人静,那些翻涌的情绪,只能自己默默消化。
是的,你清晰地感知着那份如影随形的孤独。这是生命的底色,无人能豁免。
我们总期待一个“对的人”出现,填补内心的空洞,驱散生命的寒意。却不知,将幸福的赌注押在他人身上,本身就是最大的冒险。
林默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失败。分手后,她陷入巨大的痛苦和自我怀疑,感觉世界崩塌了。她拼命向朋友倾诉,期待家人无微不至的安慰,甚至幻想前男友会回头。
然而,朋友的安慰会疲倦,家人的陪伴有其限度,前男友早已消失在人海。深夜的泪,凌晨的辗转,那些蚀骨的痛,最终还是她一个人在承受。
直到有一天,她看着镜中憔悴的自己,猛然惊醒:能真正将她从泥潭中拉出来的,只有自己。
她不再向外苦苦索求理解和救赎,开始尝试阅读心理书籍、练习冥想、坚持运动、重拾荒废的画笔。她学着接纳痛苦,梳理情绪,重建生活的秩序。
这个过程艰难而漫长,但当她真正开始专注于“自渡”时,内心的力量反而悄然滋生。她发现,孤独并非深渊,也可以是自我成长的沃土;痛苦不是终点,而是觉醒的契机。
成年人的世界,各有各的兵荒马乱。没有人能时时刻刻做你的情绪容器,也没有人有义务为你的人生困境负全责。
与其在孤独的迷宫中等待救援,不如成为自己的灯塔。学会在寂静中倾听内心的声音,在困顿中积蓄前行的力量。因为,你才是自己生命航程中,唯一且永恒的舵手。
《内在的旅程》一书中写道:“生命的河流奔涌向前,每个人都乘坐着自己的一叶扁舟。试图攀附他人的船沿,终会落水;唯有学会驾驭自己的风帆,才能穿越风浪,抵达彼岸。”
作家史铁生的一生,便是“自渡”的绝佳诠释。
青年时代,一场重病骤然夺去了他的双腿,将意气风发的少年打入绝望的深渊。他曾无数次想过结束生命,怨恨命运的不公。
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身体的禁锢带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与痛苦。然而,正是这极致的困境,迫使他向内探寻。
他无法依赖任何人替他承担这份痛苦,也无法指望他人给予他完整的意义感。他必须独自面对灵魂的拷问,在荒芜的精神废墟上,重新构建生命的意义。
他选择了写作。笔尖成为他叩问存在、对抗虚无的武器。在字里行间,他审视命运,思考生死,感悟亲情。他将个人的苦难淬炼成深邃的思想和温润的文字,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无数读者。
如果史铁生当初沉溺于被拯救的幻想,或在孤独的痛苦中彻底沉沦,就不会有后来那个在精神上站得比许多人更高的思想者。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命运的惊涛骇浪专打那些紧抱浮木的人,对学会游泳的人却无可奈何。
那些活得通透而坚韧的人,未必起点最高、境遇最好,但他们一定是最早领悟“自渡”真谛的人。他们明白,孤独是觉醒的序曲,痛苦是智慧的磨刀石。
康辉曾感慨, “人生路上,有些风雨注定要一个人淋,有些黑夜注定要一个人熬。熬过去,天就亮了。”
能安顿好自己内心的人,才拥有穿越生命幽暗的定力,在孤独与困苦中淬炼出生命的韧性与光芒。
哲学家叔本华曾深刻指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这里的“孤独”,并非消极的离群索居,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精神独立与自足。
所谓的“自渡”,就是放下对他人救赎的执念,全然地承担起照顾自己身心、安顿自己灵魂的责任。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讲述了一位普通农村妇女王银花的故事。
丈夫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重担骤然压在她一人肩上。生活的困窘、照顾病人的艰辛、独自支撑的孤独,像大山一样压来。
她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等待外援。为了生计,她毅然离开家乡,去上海做护工。在陌生的城市,她忍受着思乡之苦、工作的劳累、文化的隔阂。她利用休息时间拼命学习护理知识,提升技能。
她不再幻想有“贵人”相助,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自救”上。辛苦工作几年后,她不仅还清了债务,改善了家庭条件,更在专业领域赢得了尊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感和立足点。
一位历经沧桑的企业家曾说, 真正的强大,不是呼风唤雨,而是能在四面楚歌时,依然能稳住自己的心,找到自己的路。自己渡自己,才是真本事。
生活中,太多人困在“等、靠、要”的被动里,渴望被爱填满,被理解拯救,被机会垂青。结果往往是,在等待中蹉跎了岁月,耗尽了心力。
真正的成熟,始于认清孤独的常态,勇于承担自渡的使命。
歌手朴树,在事业巅峰期选择沉寂多年。他坦言曾深陷焦虑与抑郁,感到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的强烈孤独。他没有选择迎合喧嚣,而是退回到自己的世界,与音乐为伴,与自然对话,缓慢地修复自己。
当他带着《平凡之路》等作品回归时,那份沉淀后的通透与平静,正是他“自渡”旅程的勋章。他证明了,有时远离人群的孤独,恰恰是为了更深刻地回归自我。
他对乐迷说,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看,而是自己怎么活。人得学会和自己相处。
弱者渴望被渡,强者早已启航自渡。
试着去拥抱那份必然的孤独,在寂静中聆听内心的声音;去直面生活的苦楚,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养分。
当你开始真正为自己的人生掌舵,学会在生命的河流中独自航行时,那份源于内心的从容与强大,才是真正的自在与体面。
答案在于:唯有先度己,明了心性,坚固内在,才有真实的力量去照亮他人。连自己都泅渡不了的人,如何渡人过河?
若你惧怕孤独,逃避痛苦,将幸福的钥匙交予他人之手,终会迷失在依赖的迷宫中。
你要有直面孤独的勇气,承担自渡的担当。
当你不再向外苦苦索求,转而向内深深扎根,你便拥有了穿越任何人生风暴的底气,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笃定与从容。
- 上一篇:Steam游戏评测 《咒语旅团》
- 下一篇:事关看病就医!下月起,这些项目不收诊查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