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南宋最不正经却最真诚的修道者
发布时间:2025-07-14 01:22 浏览量:2
要说道教历史上最有个性、最有才情、最不按常理出牌的主儿,白玉蟾绝对得算一个。这位南宋的 “神仙级人物”,不只是正经八百的道士,还是诗人、书法家、炼丹师,简直是个多面手。而且他那性格,往好听了说叫 “潇洒不羁”,直白点说就是 “爱折腾”。不过也正因为他这么个 “狂人”,后人才对他兴趣浓厚。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个让南宋文人头疼、连皇帝都觉得棘手的 “白道士”—— 白玉蟾。
白玉蟾,俗家姓葛,名长庚,也有说叫重喜的,自己给自己起了一堆号,像海琼子、琼华子、海南子、紫清真人啥的。祖籍是福建福州,也有人说他是琼州(就是现在的海南)人。他活跃在南宋那会儿,和丘处机是一个时代的,但俩人风格差太远了。丘处机是那种沉稳内敛、讲究规矩的大师范儿,白玉蟾呢,活脱脱一个 “文艺疯子”。
根据《道藏》记载,他是 “南宗五祖” 之一,是正一道南传的重要推手,尤其在道教内丹学上成就特别高。他自己说吕洞宾托梦传了他道法,也有人说他拜了陈楠当师父,得到了丹法的真传。反正这位白道士,从小就不按常理出牌,十几岁就有了 “想当神仙” 的志向。在南宋朝廷大力推广道教的时候,他到处讲学、写书、传道,几乎跑遍了大江南北。
你说他奇不奇?年轻时他考中过秀才,可看不惯官场的虚伪,一气之下就弃官学道了。《道藏辑要》里说,他曾说过:“科名浮利,尘俗泥滓,不若修真养性,长生久视。” 意思就是,功名利禄都是浮云,修仙才是正经事。他甚至觉得,朝廷那些大官还不如一个在山里隐居炼丹的老道士有意思。这话在当时一说,好多读书人都对他另眼相看,觉得这人有点 “疯疯癫癫”。
但疯归疯,才华是真有。白玉蟾文采特别好,诗词歌赋都写得很棒,留下了不少作品。他写诗既有仙风道骨,又带着点人间烟火气,像《咏蟾》里那句 “月宫遗我玉为身,欲跨鲲鹏五岳巡”,一边说自己修道的志向,一边透着股超凡脱俗的豪气。他还喜欢在山水间题诗作画,留下了不少摩崖石刻,被人称为 “诗仙道士”。
他对丹道研究也很深,在《太极金丹大要》《金丹四百字》《还丹复命篇》这些书里,系统讲了内丹修炼的方法。这些著作现在在道教界还被当成经典。白玉蟾的炼丹思想讲究 “以心火炼心金”,强调修心比求仙药更重要。《金丹诗诀》里他写:“心火若无贪欲念,炉中自然炼灵砂。” 意思就是,心里要是没有贪欲,自然能炼出真丹,修成大道。这话既玄妙又有道理。
可他这人,不光有才,还有点 “皮”。《南宋野记》里说,白玉蟾有次去庐山讲道,看到当地官员作威作福,还逼着老百姓送礼,气得他当场写了首讽刺诗贴在官衙门口,写的是 “赃满腰包称好官,何不修身去炼丹?”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官府大怒,把他抓了起来。但他在牢里该打坐打坐、该作诗作诗,一副 “爱咋地咋地” 的样子,气得知府没办法,只好把他放了。
当然,说白玉蟾,就不能不提他和南宋皇帝赵构的那段 “过节”。传说赵构听说白玉蟾懂炼丹、能通神鬼,就把他召进宫,想求个 “长生不老”。结果白玉蟾根本不买账,还在宫里装疯卖傻,说皇帝 “命中有天劫,不宜活太久”。赵构听了气得火冒三丈,想下令斩了他,可他又拿出一首诗,说 “真人本是天边客,误落尘寰惹是非”。那股子气质,那股子潇洒,那硬骨头劲儿,连赵构也只能叹气算了。
他晚年回到琼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在五指山里潜心修炼,讲学写书,徒弟特别多。他的好多弟子后来在道教里都成了有名的人物,像马钰、李道纯等人,都受过他的影响。尤其是他主张 “南宗道法重内修,不拘外形”,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影响了后来明清时期的丹道发展。
《琼州志》里记载:“白玉蟾晚年隐于黎峒,闭户三年,不食人间烟火,忽有白光升天。” 这当然有神话的成分,但白玉蟾确实在海南留下了不少痕迹,像琼台观、白玉洞、白玉蟾祠这些地方,现在都成了文化景点。至于他最后是成仙了,还是去世了,可能没法考证了,但他的传奇故事,一直被后人传着。
而他自己对生死,也有句豪言。他曾在诗里写:“生死本无忧,幻身如梦游。试看青山外,谁解此中幽?” 这不就是一个看透人生、看破红尘的大修行者的样子吗?
现在我们看白玉蟾,不再觉得他是那个 “疯疯癫癫” 的怪人,而是一个在战乱年代里,坚持道家理想、不随波逐流的人。他用文采当笔,用修行当道,在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时代,走出了一条特立独行、充满个性的修道路。他不求权贵,不贪功名,却能在历史上留下这么浓的一笔。这样的人,怎么能不让人佩服呢?
有人说,白玉蟾是道教史上最亮的 “流星”,虽然短暂但特别耀眼。也有人说,他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们对修行、对自由、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
不管怎么说,白玉蟾这个名字,已经不只是一个人了,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对世俗的反叛,一种对道法自然的执着。他是真正意义上 “出世” 的人,却留下了最 “入世” 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