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第三范式:首个中国主导的范式创新方案

发布时间:2025-07-14 04:26  浏览量:2

2025年6月以来,“心理干预第三范式”骤然成为心理学界、心理学爱好者和心理求助者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其实,“心理干预第三范式”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并且经历了近十年的理论完善与实践检验。

本文就“心理干预第三范式”的表述来源及首创性论述如下:

一、欧文丝巾衲(刘志鸥)的原创性提出

1. 首次系统化定义与命名

2025年3月以来,欧文丝巾衲(刘志鸥)通过公开视频发布18首“心理赋能歌曲”及16个(后扩展为176个)“玛姆斯”(Mams)AI数字形象,并于2025年6月首次明确提出“心理干预第三范式”这一完整概念。

在此前的2017年,欧文丝巾衲提出并构建了以“治愈场理论”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心理干预第三范式”也由此发轫。“心理干预第三范式”核心贡献包括:

范式三层演进模型:清晰划分心理干预的三大范式——

第一范式:疾病治疗(如精神分析的“病理修复”);

第二范式:认知行为矫正(如CBT、ACT);

第三范式:资源激活与场景共生(以AI技术、文化符号转译为载体)。

技术原创性:独创“心理赋能歌曲”工业化生产(心理咨询师作词+AI谱曲演唱)和“玛姆斯系统”(荣格原型理论的数字化显化),“玛姆斯”系统被称为“数字化心理神话辞典”、“‘心理元宇宙’意象词典”,无国际先例。

2. 文献时间线佐证

所有明确提及“心理干预第三范式”的文献均发表于2025年6月之后,例如:

《流动的疗愈:液态现代性视域下心理干预第三范式的创新与实践》(2025年7月3日);

《首次完整范式创新:心理干预第三范式解析》(2025年7月2日);

《心理干预第三范式》(2025年7月12日)。

此前文献(如2025年6月前的心理学论文)未出现相同表述。

二、此前国际相关概念辨析:无相同范式定义

尽管存在术语相似性,但国际心理学界的既有概念与欧文丝巾衲的“第三范式”存在本质差异:

1. “第三波认知行为疗法”(Third Wave CBT)

内容差异:涵盖接纳承诺疗法(ACT)、辩证行为疗法(DBT)等,仍属于第二范式(认知行为矫正)的深化,聚焦个体认知过程(如接纳情绪、正念),未突破“诊室依赖”和人工主导模式。

目标局限:以“消除症状”或“提升心理灵活性”为终点,而第三范式转向“生命赋能”与“资源激活”,例如通过AI生成文化适配工具实现日常场景干预。

2. 积极心理学干预(PPIs)

如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治疗”(PPT),虽强调优势挖掘,但缺乏技术载体革新(如AI作曲、VR场景)和文化神经科学整合(如藏地经幡的神经调节作用)。

3. 其他相关理论

社区支持计划(20世纪70年代)或网络干预疗法(Ross V.Spect)侧重社会支持网络,未涉及范式层级的系统性重构。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虽关注潜能发展,但未提出明确的范式划分标准及技术驱动路径。

三、核心区别:范式跃迁的独创性(对比表)

以下关键维度证明欧文丝巾衲的“第三范式”属全球首次完整定义:

结论:欧文丝巾衲是“心理干预第三范式”的明确首创者。此前国际文献虽有“第三波疗法”等术语,但无相同理论架构与技术路径的系统化定义。其原创性体现在将范式转型(资源激活)、技术革命(AI+神经科学)、文化破壁(本土符号)三元整合,为全球心理健康领域提供了首个中国主导的范式创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