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者再获国际大奖,何金良与黄昱等同获2025年全球能源奖

发布时间:2025-07-14 19:05  浏览量:2

近日,2025年全球能源奖(Global Energy Prize)的各获奖人正式揭晓,其中“传统能源”领域获奖人为来自中国清华大学的何金良教授,他本次因“在超特高压输电技术领域的杰出贡献,特别是为(推进)特高压和超高压输电技术的研发(发展)”而获奖;而在“非常规能源”领域,则诞生了首位女性获奖人,她也是一位华人,她就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黄昱,她因“在催化剂开发领域的创新成果”而获奖,这些成果显著提升了燃料电池的盈利能力、耐用性和性能;“新能源使用方式”领域的获奖人则是俄罗斯科学院电物理与电力研究所研究负责人Vladislav Khomich,他因“在等离子体技术和脉冲能源的开发、创建及基础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奖”。本次的3位获奖人是从最终入围的来自8个国家的15名科学家中选出的。

最终获奖人

15人的最终入围名单

本次获奖也是中国学者自2023年首次获得该奖后,连续3年有人获奖。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的王如竹教授因在吸附式制冷领域的研究荣获全球能源奖“能源利用新方式”类别奖项;2024年清华大学的欧阳明高院士因在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研发、示范和商业推广方面的技术领导力,特别是在解决氢燃料电池耐久性、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车-网互动(V2G)等技术挑战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能源利用新方式”类别奖项;而本次何金良获奖,也是中国学者首次在“传统能源”领域获奖。而且有意思的是,自2023年以来,每年均有1位中国人和1位华人学者获奖,2023年王中林院士曾获“非常规能源”领域奖项,2024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诸自强教授曾获“传统能源”领域奖项。

下面我们再来简单了解一下何金良和黄昱。何金良,1966年生,他1984年本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1991年硕士毕业于重庆大学、1994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他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便留校任教至今,期间曾在韩国电气研究院担任访问科学家,在斯坦福大学任客座教授,他目前为清华大学CJ特聘教授和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所长等。何金良长期从事电磁暂态及防护、智能材料及装备、信息感知及智慧电网等领域的研究,他曾获IEEE Herman Halperin奖(首位获奖中国人)、IEEE电磁兼容学会技术成就奖、日本Hoshino奖、Rudolf Heinrich Golde奖和中国电力杰出贡献奖等众多荣誉。

黄昱,我们此前也提到过,她199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师从前段时间刚加盟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著名纳米科学家Charles M. Lieber。博士毕业后她前往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6年加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至今,目前为该校教授。黄昱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研究,利用生物分子识别材料能力控制材料形态与合成,她曾获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斯隆研究奖和NIH创新奖等众多荣誉。之前我们便介绍过了,黄昱与同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华人材料领域“大牛”段镶锋是华人科研圈一对有名的“科研伉俪”,两人本科均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段镶锋大两级),两人博士阶段均师从Charles M. Lieber。

全球能源奖是一项著名的能源领域国际科技大奖(2002年设立),该奖主要表彰能源领域科技研发的杰出成就,奖励在世界能源行业发展问题、模式和前景等方面取得非凡科学成就的科学家,推动提升能源领域的新技术并发现高效的新能源,确保其安全性和环保性,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目前该奖的奖励委员会主席为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Rae Kwon Chung;全球能源奖自设立以来,已授予来自16多个国家的53位科学家,包括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shuji nakamura、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kira yoshino等;另外像“太阳能之父”Martin Green、“Led之父”Nick Holonyak等著名科学家也曾获得该奖,此前杨培东和崔屹等材料大牛也获得过该奖。自2019年起,该奖在“传统能源”、“非常规能源”和“能源应用新方式”3个类别,各奖励一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