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高温下花4小时翻8吨垃圾后续:游客身份被扒,疑似某地领导

发布时间:2025-07-14 19:49  浏览量:2

35℃高温中,两名环卫工人弯腰徒手翻动8吨腐臭垃圾,汗水浸透橙黄色工作服,指尖在碎玻璃与腐烂物间摸索4小时——目标只是一块价值几百元的儿童电话手表。

7月1日,广东游客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大同,孩子玩耍时将儿童手表装入纸质垃圾袋,下车时不慎遗忘在列车上。通过手表定位功能,卢女士发现设备仍显示在大同南站,判断其已被当作垃圾处理。

次日上午,本计划游览云冈石窟的卢女士拨打了大同12345热线求助。她坦言曾想放弃,但“定位明明知道在哪里”让她心存侥幸。

当天,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紧急将8吨垃圾转运至焚烧厂空地。两名环卫工在高温下徒手翻找4小时后,终于找回手表。

当大同官方将此事作为“暖心故事”宣传时,网络舆论却骤然转向。7月13日,话题#翻垃圾找儿童手表被质疑浪费人力#冲上热搜首位,阅读量迅速破亿。

网友质疑聚焦三大核心矛盾:在35℃高温环境下,要求环卫工进行高强度劳动的健康风险;人力成本与垃圾转运费用远超儿童手表价值;公共服务资源是否应无限满足个人疏忽导致的非紧急需求。

“如果是人工耳蜗等救命物品可以理解,但儿童手表值得这样兴师动众吗?”一位获赞3万的评论道出公众疑虑。

面对汹涌舆情,大同市城管局作出回应:“这种事情不是个例,谁有需求就可以去找,不能说值不值。”副局长肖志刚更反问:“做啥是值,做啥不值?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

该回应引发二次发酵。法律博主@猫sir法律咨询指出,根据《民法典》第121条,环卫工的行为属于“无因管理”——在非职责范围内为避免他人损失而管理事务,受益人本应支付必要费用。

局长说值得的时候,自己却在空调房里接受采访。”这条讽刺性评论获得数千转发。

事件暴露出公共服务标准的模糊性。当前制度未区分“紧急救命物品”与“普通失物”的响应等级,导致资源分配失当。

对比国内景区实施的“有偿搜救”制度,专家建议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对涉及生命安全的求助启动公共资源,普通失物则引入保险理赔或有偿服务。

更深的矛盾在于劳动尊严。当宣传通稿赞美环卫工“不惧脏乱”时,却未提及防护装备与高温补贴,这种将个体牺牲浪漫化的叙事,被批评为“用底层苦难装饰政绩”。

事件发酵中,卢女士身份成为新焦点。网友爆料其为深圳某单位领导,虽未获官方证实,但加剧了公众对“特权服务”的质疑。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过失丢表却让环卫工买单。”知乎高赞回答直指核心矛盾,“镜头前游客喜笑颜开,环卫工的声音却永远缺席。”

当环卫工人黢黑的手指终于捏住那块沾满污渍的儿童手表时,他们不会想到,自己4小时的汗水会引发一场全民价值观审判。公共服务的温度不应以劳动者的健康为燃料,真正的文明刻度,在于建立既尊重公民诉求、又保障劳动者尊严的科学响应机制

你认为该不该用公共资源为个人疏忽买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并转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