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阳气已伤,寒邪又势猛如刀的救治之法讲解!
发布时间:2025-07-14 21:10 浏览量:2
中寒这病,来得既快又狠,说到底,是寒邪直接侵袭少阴,阳气受伤而不能自复。《内经》早说过“阴盛生内寒”,可真要追根溯源,不是简单从外受寒那么容易理解。有些人一冷就犯病,但却不是从太阳、阳明这些外卫之经起病,而是寒气直奔少阴肾脏,这是怎么回事?细细一看,病机实在玄妙。人身卫外之阳本来守得挺牢,可若寒气乘虚而入,从鼻入气、从口进食,先寒胃、再逼肾,肾又是少阴之本,这寒就像一把利剑,斩关夺门,直入肾脏,一路不拐弯,病就不从表起,直接中里了。这便是《内经》没明说,却隐含其中的深意。
再说那脉象,也叫人疑惑。书上说“血凝则脉不通”,可又说“其脉盛大以涩”,这怎么看都像是血阻脉涩,和“盛大”二字不搭边。其实,这是因为寒邪由外直中,血受寒而凝,脉虽盛却涩滞不畅。倘若是阳虚体质,这病来得还真不见得就是缓慢的。真要是寒邪骤然侵入肾中,阳气本就微弱,再一受寒,就如雪上加霜,阳气或被压入深藏,或被逼出体表,一旦阳失其守,人可能瞬间就魂飞魄散了。仲景当年就对此看得通透,说得明白:若脉微恶寒,属少阴证,须用附子、干姜火急回阳,不可迟疑。
那阳气若已大伤,寒邪又势猛如刀,当下救治之法必须快准狠。白通汤就是这时候的救命方子。姜附合用,一为追阳,一为逐寒,猪胆汁则引药入阴,叫药劲直达病所,再加葱白散表,引阳回内,若药力稍显不足,还得外助之法。葱热敷肚脐,针灸气海关元,一手扶里,一手通表,内外夹击,才能击退这寒邪死敌。这时候治疗就像打仗,一刻都耽搁不得,稍慢片刻,可能就回天无力了。
可若这个人本身阳虚严重,腠理稀疏、阴盛于内,阳早就在外游走,魄汗已出,神志迷离,这时候就不能再用葱和外熨了。为啥?葱开泄太猛,一用就可能助其散阳,让已经外走的阳气直接散脱,到时再无回返之路。所以,同样的病证,还得看体质和病势的细节,不能千人一方,药用得不对,就算是回阳之药,也可能变成夺命之刀。
再有,有些人用药时一味想“加药”,以为药下得猛才有救。不知姜附的药力,本就刚猛,得配得巧,药劲刚到就收,否则阳未返稳,反被药力所牵,失其归根之机,等于白忙一场。所以,还得懂得收放之道。药方里要是先加入当归、肉桂,养营温经,顺着血行引阳归位,就稳妥了些。因为寒邪入里,伤的不只是阳,也损了营血,不顾此节,也难得其全功。
等姜附用下几剂,人感觉头脑清明,手足微温,说明阳开始回来了。这时候,不能就此打住。得赶紧再加黄芪、白术、五味、白芍,稳阳扶阴,让阴阳得以平衡。因为病是寒邪引起,可过程里阳伤、阴也虚,后期若不养阴护阳,阳可能反被虚火所逼,又是一场新的折腾。有人原来体内有热痰的,这次虽然是阳虚表现,但因阳已伤,热化为寒,寒痰阻塞气口,表面看是寒,其实根源错综复杂。这种人到了后期,虽然无形之寒退了,但痰还在,不通不利,必须得小心处理。千万不能因为“他以前有痰热”就妄用寒凉药,一不小心,把残阳再压制,整个治疗就前功尽弃。
所以说,中寒这个病,不但要看症状,更要看病机,看人,看脉象,看病情的进退。不是说寒就是一个方向的药打到底,而是得审时度势,寒中有热,热中藏虚,阳中夹阴,阴中伏寒,全靠辨证准确、施药得法。这就是中医最讲究的“随证而治”,不拘一方,不拘一药,每一味下去都得有理由,每一步都要看结果才能决定下一步怎么走。真正掌握了这个道理,才叫能看懂中寒,能救得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