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年见一对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写下无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发布时间:2025-07-14 21:59 浏览量:2
元好问,这个名字或许不如李白、杜甫那么家喻户晓,但他的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却足以让人铭记千年。这句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竟是一个16岁的少年在亲眼见到大雁殉情后所写下的。
元好问出生在金朝末年的忻州农村,家境不错,属于书香门第。他从小就被人称为“神童”,七岁时就能填词作诗,这让邻里乡亲都啧啧称赞。
他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不仅聪明,而且还有几个叔叔都没有孩子,于是他还被过继给了其中一位叔父元格。叔父对他视如己出,拼命培养他,尤其是在学习上,真是掏心掏肺地教。
到了十几岁,元好问已经拜了不少名师,学经史、读百家,天天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
可光有才华还不够,金朝的社会环境复杂,科举考试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途径。16岁那年,他开始尝试科举,第一次就跑到并州参加乡试,结果途中发生了一件让他终身难忘的事。
那是秋天,他在路上偶遇一个猎人。猎人用网捕到了一只大雁,那可怜的鸟儿挣扎了一阵就死了。
而另一只大雁,虽然没被网住,却一直在死去的大雁身边盘旋,发出凄惨的叫声。猎人本以为这只幸存的大雁会赶紧飞走,谁料它竟突然冲向地面,用自己的身体撞上石头,殉情而死。
这一幕让元好问看得目瞪口呆,心里像被重锤敲了一下。一个16岁的少年,情窦初开的年纪,见到这样忠贞不渝的爱情,能不动容吗?
于是,他找猎人买下了这两只大雁,把它们埋葬在汾河岸边,还垒了个小土丘,取名“雁丘”。这一情感的触动让他写下了名篇《摸鱼儿·雁秋词》。
开篇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直接道出了全词的核心。这不仅是在感叹大雁的忠诚,更是在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对情感的理解。
诗词的上阕写得细腻又深情:“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他用大雁的飞翔比喻爱情的旅程,经历风霜雨雪,依然不离不弃。
至于下阕,则透着一种悲凉的意味。他提到了汾河边的传说和历史,“今古恨,几多事,箫声咽。”
往日的热闹早已变成一片荒凉,而大雁的忠贞像是对人世间虚伪感情的一种控诉。这份感情,上天都嫉妒。
这首词一经写出便广为流传,成了元好问一生的代表作。可惜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第一次考试就榜上无名,这对于一个被称为“神童”的少年来说,打击不小。
但元好问没有放弃,他继续努力,直到32岁才考中进士,35岁又中了博学宏词科,终于走入仕途。
可官场并不是一个容易混的地方。金朝末年,国家动荡,蒙古军的威胁越来越大。
元好问经历了金朝灭亡的惨痛,甚至被迫撰写降元的碑文,这让他饱受内心的煎熬。最终,他选择了隐居生活,回到家乡编写著作,研究历史。
他的学术成果同样不俗,《杜诗学》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元好问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他少年时天资聪颖,却在科举中屡遭挫折;成年后终于步入仕途,却因乱世而饱受折磨。
最终,他选择归隐,但他的诗词却成为金朝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摸鱼儿·雁秋词》不仅仅是一首感叹爱情的诗,它更是一种对生命、忠诚和信念的讴歌。大雁的殉情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情感表达,而元好问则用诗词将这种情感永远留在了历史长河中。
时至今日,当我们读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时,仍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情感。元好问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伟大的作品,往往源于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参考资料:[元好问《摸鱼儿·雁秋词》及相关传记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