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纪行~与坦克六师21团的部分老兵座谈、交流,再叙战友情
发布时间:2025-07-15 07:05 浏览量:2
山 西 纪 行
李秀建
一到晋中市榆次区(原榆次市),就感受到空气中浓浓的“兵”味。应坦克21团走出来的“文体双星”杜桃乐老师之邀,再次来榆次与坦克21团的部分老兵座谈、交流,再叙战友情。
山西,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榆次,一个有坦克21团情怀和红色记忆的城市。1968年,坦克21团一次就从榆次接走了200多名新兵,约占全团总人数的七分之一。
1968年入伍,距今快60年了。坦克21团的这批榆次兵,都已经被岁月裹挟进了老年人大军。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坦克21团。作为一名坦克21团大院子弟,我敬重他们,更羡慕他们亲身经历了坦克21团历史上最跌宕起伏的一段岁月。坦克21团历史上的许多故事,他们是亲历者和见证人。
坦克21团走出来的“文体双星”杜桃乐老师。
山西,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雁门关伏击战,百团大战,忻口战役等,都在山西的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画卷。
曾经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已经变成了图片、画作、文字、雕像和藏品展示在各个大小抗日战争纪念馆里。
我们的双脚和双手能够触摸到的历史,一旦变成了展品,我们的眼睛里还能淌出几滴泪花?血管里还能溅起几朵血色的浪花?
参观八路军总部军工厂旧址,中国军工事业的摇篮。
一名10多岁的小八路,瘦小的身躯,迈着坚定的大步,走上抗日前线。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叫什么,但他一定是中华民族脊梁上的一块骨骼。
他们用短暂的生命,延长了我们今天岁月静好的长度。我们今天享受到的安宁,是因为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肉体,让枪炮变得沉默。
杜桃乐老师画作《宁死不屈》
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山西省昔阳县有个大寨人民公社,被毛主席树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还亲自题写了“农业学大寨”。
大寨,我神往已久。大寨的故事,早已烂熟于心。今天,我终于踏上了这片长出过艰苦奋斗故事的黄土地。大寨,不是一个千年古寨,也不是一个山空濛水潺潺的风景名胜之地,而是一个能找出红色答案的地方:毛主席树立大寨这面红旗的意义何在?
当年在大灾面前,陈永贵喊出了一句口号:“先治坡,后治窝!”
当年大庆油田在创业初期,铁人王进喜也喊出了一句口号:“先生产,后生活!”
一位工人、一位农民能发自内心地喊出这样气壮山河的口号,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那是一个奋斗的年代,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所有逝去的时代,都是旧时代。
一个时代谢幕了,那些令人斗志昂扬的红色口号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绝响!
大寨能成为一面全国的红旗,得益于那个火红的时代。那是一个盛产大寨、大庆的时代!
站在虎头山上,环顾四周,靠人工修建出来的高产、稳产梯田,层层尽收眼底。能让这片干旱少雨的土地上长出丰收的粮食,自给自足,交够公粮,节余归集体。
大寨人,不是英雄,也是好汉!
大寨村委会办公楼前的百年大柳树,长得枝繁叶茂。从根部分出两杈,长成一个倒“人”字形。在干旱缺水的大寨,柳树能长得如此壮阔雄伟,难得一见。从粗壮的树干上垂下的长长的柳丝,像绿色的瀑布,在夕阳的映射下,透出耀眼的金光。
1964年12月,周总理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将大寨精神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1980年8月30日,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批准陈永贵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1981年11月23日,“农业学大寨”这场持续十余年的运动正式终结。
1982年9月,陈永贵的身影正式从中国政坛消失。
陈永贵在辞去国务院副总理后,曾意味深长地说过一句话:再也没有人像毛主席那样,把农民抬得这样高了!
1976年,原北京军区装甲兵坦克9师改建为北京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正师级),我在坦克7师27团新兵连生活结束后,作为基地首批学员来到了山西长治马厂一个叫西天贡的地方,被编入坦克修理技工大队学习。
从1976年4月到1977年1月,经过9个月的学习培训,我被分配到原坦克6师24团修理连。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离开长治市48年了。再次踏上曾经学习战斗过的地方,既熟悉又陌生。营房、修理车间、坦克训练场还在,但训练基地在新一轮军改中撤销了。为北京军区装甲兵培训了成千上万名坦克乘员的训练基地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最早的几届学员,也早已经步入爷爷、姥爷的行列。
一个正师级训练基地,改变了一代人的人生轨迹和命运。
山西长治北站马厂,一个叫西天贡的地方,留下了我19岁的身影和梦想。
再见了长治,再见了西天贡。
2025年7月10日
于京东草房书屋
学会第一门手艺的地方,坦克修理工实习车间。
【精彩留言】
童真:不忘来时的路,赓赓续红色血脉!
童真:榆次市现在是晋中市榆次区。
谢:杜桃乐,河北省新乐市西五楼村人,1968年在榆次应征入伍。在坦克五连,现成了知名画家了,老战友为他骄傲!
李华:传承红色历史,美篇正能量满满[赞][赞][赞]
杜桃乐:李秀建优秀的红色军旅作家,21团的光辉历史都是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的。这次是为了填补打山洞的历史而来。我们部分榆次老兵盛情款待这位小兄弟的到来,回忆了当年的激情岁月。我相信肯定会看到秀建为我们重塑的当年的风采。祝战友们健康平安!
凤仙:欣赏极品佳作,重温历史。满满的回忆。图文声情并茂,画面精美,传承红色历史, 这是已经步入爷爷、姥爷行列的战友相聚。让人难以忘怀,留下永恒的历史回忆。感慨万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续庚红色血脉 ,砥砺前行,精彩纷呈,欣赏无限。支持美篇传递正能量[玫瑰][玫瑰][玫瑰][赞][赞][赞][心][心][心]
美友198249175:这是已经步入爷爷、姥爷行列的战友相聚。 他们1968年入伍,从山西榆次来到坦克21团,我是1968年出生,在21团长大,他们这批榆次兵,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坦克21团,我与作者同为21团大院子弟,一样地非常敬重他们。 作者文中提到的山西长治训练基地,我小时候也经常听到这个地方,曾经有熟悉的解放军叔叔也来此培训过,那时印象中他们都是英姿飒爽的年轻战士,时光如梭,无论增添出多少皱纹和白发,我相信他们永远保持着军人本色。
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续庚红色血脉, 砥砺前行[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国江:看到马占全了,是我的排长。
雪:《山西纪行》满是历史与情怀。榆次的老兵情、抗战的热血魂、大寨的奋斗志、长治的军旅梦,交织成难忘的记忆。这里铭刻着时代的印记,涌动着奋斗的力量,值得我们一生珍视与传颂。
幸福家园:听起来好棒呀,这种战友相聚很有意义。
岩岩:战友情是最珍贵的情谊,真令人感动
看今朝:非常喜欢您的文章,读着感到很亲切,不仅因为都是大院子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更因为都是装甲兵后代,穿过绿军装,在部队大熔炉淬炼过。共同的经历,相同的理念。从作者的文字中可以感觉到军二代对祖国的热爱,触摸到军二代对军队、对战友的赤情!点赞好文[赞][赞][赞][玫瑰][玫瑰][玫瑰]
飒爽英姿:[赞][赞][赞][赞][赞][赞]
武:[玫瑰][玫瑰][玫瑰]
LSL:[赞][赞][赞]
刘新如:[赞][赞][赞][玫瑰][玫瑰][玫瑰]
作者简介:李秀建,笔名潇卜。坦克六师大院子弟,1957年3月出生,1976年3月入伍,在原坦克六师24团服役。1981年复员到地方后,坐过机关,上过大学,下过海。业余爱好写作,有诗歌,散文,新闻通讯等在军地报刊发表。退休后,喜欢骑行,书法,读书写作,现定居在北京朝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