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终于发现,旷世奇才的士族子弟,竟不如板楯蛮文盲好用
发布时间:2025-07-15 16:39 浏览量:2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虽然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但还没等汉军在陇西站稳脚跟,张郃的五万援兵竟已经杀向了陇山(注1)。而曹魏之所以能迅速派出这么多援兵,关键还在于东三郡的孟达太菜。本来,孟达起事的时间也是在这年正月,诸葛亮还指望他能拖上曹魏重兵几个月,没想到才16天他就被荆州都督司马懿数万兵马给干掉了,完全没起到牵制作用。当然,这也不仅是孟达水平不如司马懿,更因为他反复横跳的次数太多,政治信誉破产所致。
消息传来,本来稳坐钓鱼台的诸葛亮,也感觉大吃一惊。看来曹魏果然是一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它需要时间预热,可一旦开动起来,真有雷霆万钧之势。为今之计,只有立刻派一员大将率兵向西进发,赶在张郃上陇之前断陇。陇西郡太守游楚说他的投降条件是“一月之中,使东兵不上”,如今已过了十余日,也就是说,只要能再将张郃挡在陇山以东十日,襄武、冀县、上邽等曹魏据点必然不战自服。
但问题是,这员大将派谁去好呢?
当然,诸葛亮亲自去最好,毛泽东在点评此役时也说:“初战亮宜自临阵。”但问题是,此前诸葛亮被胜利冲昏头脑,将汉军铺的太开,不仅陇西郡与安定郡还有正在掠地的汉军,祁山、襄武、冀县、上邽等曹魏据点也各有一支围城部队。总之,季汉大军散布在陇西各处,必须部署紧急召回,形成拳头,才能全力阻击张郃五万大军。而这件事情千头万绪,只有诸葛亮能做,所以为今之计,只能先派一先锋大将在街亭城拖住张郃数日,等诸葛亮调齐各路汉军东下增援就OK了(注2)。这个街亭城,也就是汉代的军事重镇略阳,位于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龙山镇,也就是关陇大道的终点,只要占住这里,张郃绝不敢擅自深入,否则就会被切断粮草供应。反之若张郃一旦突破这里,就算是彻底走出了陇山,一马平川,可以横扫陇西。
注1: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时间是公元228年春正月,而曹叡在丁未日(二月十七日)就已经亲自来到了长安坐镇,则张郃五万援兵上陇的时间必然更早。另据《三国志·魏志·张既传》注引《魏略》,陇西太守游楚放话之后,“后十馀日,诸军上陇”,亦足见魏国诸军响应速度之快。
注2:见《三国志·魏志·马谡传》:“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
这件事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关键是责任重大,不可轻忽,偏偏季汉人才匮乏,诸葛亮考虑了手底下几个人,发现一个都不合适。
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当时在群众中呼声最高的两个人是镇北将军魏延与关中都督吴懿。可魏延此人虽然勇武,但喜欢冒险,作风太浪,诸葛亮认为他不够稳妥;而且“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谁见到他都要绕着走,这同事关系搞得真让人无语,足见其不能辑和上下,非独当一面之才也;至于吴懿,则是靠着国舅的身份在军中有一席之地,实际能力有限。所以诸葛亮非常纠结,而就在这时候,荆州士族子弟马谡突然自告奋勇,愿担此重任。
诸葛亮心想马谡这个人还行啊,当过荆州从事、绵竹令、成都令(注3)、越隽太守和丞相府参军,既有基层经验,也有中央资历,还有军事谋略,又是烈士马良的家属,忠诚度可以保证。关键他年富力强,比自己小十岁左右,正是当打之年,而姜维比自己小二十岁,这样每十年安排一个接班人,季汉的事业就形成了完美的人才梯队建设,太好了!
想到这里,诸葛亮立刻拍板,就是你了!不过马谡你千万要注意啊,你的任务就是据守街亭城池,守住数日即可,张郃从洛阳紧急来援,并无大型攻城器具,根本不必怕他,且其千里奔援(注4),体力消耗极大,咱们是以逸待劳,随便守没问题!总之,千万千万不要浪,要猥琐发育,给我死守中路一塔,就在塔下清兵线,千万不要去送,专等我补好血并大招就绪,就去一套连招带走张郃,听到没有,不要送!不要送!切记切记!!
注3:绵竹乃刘焉时期益州首府,成都乃刘璋、刘备时期益州首府,马谡一开始就担任这两个首县的县令,可见其乃季汉政府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
注4:由于渭水上游极其湍急,逆流几乎不能行船,故张郃部队到达长安后的路途基本都要走陆路。
关于诸葛亮为何要用马谡为前锋去守街亭,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的政治理念高度一致。
诸葛亮早在隆中对时就说,想要“兴汉室,成霸业”,就必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在整个两汉时期,朝廷一般都奉行民族高压政策,认为蛮夷戎狄都是野兽一般的低等民族,要么压榨奴役(注5),要么驱逐(注6),要么人道毁灭(注7),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葛亮竟然还想和他们合作共存、平等相处,这怎么可能呢?
注5:如孙权残酷镇压山越,将其强者为兵,羸者赐予江东大族为私人部曲,吴臣薛综说这就叫“荡涤山薮,献戎十万。野无遗寇,邑罔残奸。既扫凶慝,又充军用。”(《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前注还提到走马楼吴简载孙吴政权将少数民族俘虏卖为奴隶之事。另外《梁书·中天竺国传》还载有孙权赠予罗马使者(大秦贾人)山越奴隶之事。当时诸葛恪讨伐丹阳山越,俘虏了一批黟县与歙县的“短人”,罗马使者说我们那没见过这种人,孙权就大方地送给他男女各十人。由此还可推测,山越比当时的汉族更“短”。易言之,山越与汉族在体质上有差异。参阅川本芳昭:《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与国家》,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413页。
注6:见《后汉书·公孙瓒列传》:"职统戎马,连接边寇。每闻有警,(公孙)瓒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望尘奔逐。"
注7:如司马懿讨平辽东时,曾“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晋书·宣帝纪》)
但这就是诸葛亮的理想,他就是想创建一个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理想国。自东汉立都洛阳以来,汉人本位与关东本位思想就甚嚣尘上,那些浸透油脂的东方士大夫们,常常视西北边郡为包袱,动辄就要抛弃凉州,哪怕“百姓昼夜望朝廷救己,而公卿以为费烦不可”(王符《潜夫论》),结果抛弃了边郡百姓不说,还弄得各族叛乱席卷天下,朝廷花费何止千百倍。所以诸葛亮认为,季汉立国,与其被边患弄得焦头烂额,不如与各族人民合作共赢,一同开发边郡资源,岂不美哉?从这一点上,刘备可以说很早就是诸葛亮的同路人(注8),此外再有一人那就是马谡(注9),马谡入蜀后,曾常年担任越雋太守,对诸葛亮的民族政策了解很深,所以当诸葛亮征南中之时,马谡送之数十里,并献计道:
"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诸葛亮感觉到季汉群臣之中,只有马谡最能领悟自己的治国理念,所以极力想培养他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于是让他督领偏、裨将军王平、张休、李盛,黄袭等诸军为前锋,前去据守街亭,阻击张郃。并安排将军高翔驻扎在街亭以南的列柳城,以为掎角之势,并阻止上邽的郭淮沿秦水河谷北上与张郃夹击街亭。
注8:刘备多年转战天下,手中的核心主力便是“幽州乌丸杂胡骑”(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与号称“西方上兵”的“白眊兵”(见《诸葛亮集》)。另外在夷陵之战时,刘备也得到了武陵蛮王沙摩柯的鼎力相助。
注9:诸葛亮马谡之后,季汉还有二人继承了此等理想。一位就是姜维,他不仅收降了白虎文、治无戴等凉州胡王,“还安处之”;且“自以练西方风俗,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另一位就是安远将军王嗣,王嗣为人笃厚忠实,对羌胡各部施以恩信,羌胡“咸悉归服”,许多桀恶不驯的部落“皆来首降”;王嗣死时,“戎夷数千人号呼涕泣,为其送葬”;而王嗣的子孙,“羌、胡见之如骨肉,或结兄弟”,可见王嗣对羌胡的恩义。
诸葛亮对马谡寄予了厚望,然而马谡却让他失望了。马谡虽然在军计上才器过人,能与诸葛亮侃上三天三夜不带重复的,但在心理素质上并不具备统帅资质,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抗压性太差。
这也难怪,面对“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的曹魏名将张郃,面对足足五万曹魏精锐中央禁军,换做谁也无法泰然处之。但诸葛亮怎么也没想到,马谡一到街亭心态就崩了,“举措烦扰”,焦虑,烦躁,面对海量的战争准备细节而完全抓瞎,方寸大乱。
因为前方斥候告诉他,张郃的速度远超预期,其前锋骑兵离此竟已不到百里,估计次日就会杀到。马谡闻信,顿时产生了恐慌畏缩心理,虽然诸葛亮千嘱咐万交代,让他据守街亭城,但此城虽原是略阳县治,却久已废弃为亭,城墙年久失修,又战事陡起,百姓也逃散一尽,一眼望去,田间长满杂草,城垣与民居则覆盖在尘灰里,发出腐臭的气息,总之,整个城镇毫无生机,到处透露出荒芜和破败。
马谡感觉在这里完全没有安全感,于是想带着大部队要去城南的山上扎营据守。裨将军王平一看不对,赶紧劝谏,说这山上没水,咱们上去会被困死啊!还是应该据守街亭城,可就近略阳川水(即今清水河)取水,保证汲道安全,这样才更加保险哪!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出身板楯蛮,所以虽然长于军旅,却没什么文化,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是个大文盲。更糟的是,他在曹操征张鲁时曾随巴中七姓夷王投降曹魏,后来又在曹刘汉中之战时率部投降回季汉,反反复复,人生有了污点,所以在季汉升迁极慢,十多年前在曹操那里他就是假校尉,如今却还只是个裨将军,手底下只有一千多人。
所以,马谡压根就看不起王平这个大老粗,对他的劝谏也不屑一顾:王兵哥啊王兵哥,曹魏骑兵这么强这么快,咱们可能打硬仗打呆仗啊!丞相只要我们守三四天就会赶到支援(注6),三四天这汲道就能丢了?丢了也没事,抢回来不就是了?当年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这在兵法中就叫作“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韩信还说“此所谓驱市人而战,置之生地,遇敌皆走,宁得而用之乎?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是故勇气百倍,可以一敌十也。”《孙子兵法》也说:“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再说了,我们汉军擅长山地作战,且以弩兵为主,这就应该跑山上去,居高临下向下射击,曹魏骑兵能奈我何?还记得当年定军山之战,黄忠老将军一个俯冲阵斩了夏侯渊吗?所以啊这占领高地是兵法常识,你懂不懂?
注10:诸葛亮确实只要两三天路程就能赶到了,据西晋袁淮《袁子》记载,马谡大败时,诸葛亮距街亭只有数里了(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
王平虽然不识字,但平常也叫人给自己读“史、汉诸纪传”,并颇能领会其精神,“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马谡说王平啥也不懂那就大错特错呢了。王平认为,我们只是普通的武将,按部就班、遵履法度就行了,不要去学韩信项羽这样的军神。要知道项羽在破釜沉舟之前,已是百战名将,而且杀宋义、夺军权,在军中有相当高的威望;而韩信在背水一战前也已有“暗度陈仓”、”木罂渡河“等神奇战绩,士兵们对他们既崇拜、又信任,所以才愿意拼上性命绝地反击,因为他们知道统帅无论如何都会给他们带来胜利。而我和你则一个大老粗、一个弱书生,从来没打过啥牛逼仗,凭啥要求士兵跟着我们绝境求生啊,没有人会这么找虐的。
然而,陷入焦虑中的马谡啥话也听不进去,更不会信一个“王兵哥”的话,仍是坚持把部队驻扎在南山上。第二天张郃杀到,一看这情况心里就有底了。张郃毕竟是张郃,他在韩馥手下打黄巾的时候,马谡都还在他娘肚子里呢!这对阵就不是一个level的,果然,魏军也不攻山,只将南山团团围住,并切断了山下的水源与汲道。而由于南山的山体高度不够,没有形成永久性泉水,汉军只能下山取水,否则都得渴死,于是马谡派出敢死队,冲下山去欲打通汲道,却遭到曹魏军队顽强阻击,冲了好几次都被打了回来,汉军没水喝,又渴又累,竟而军心崩溃,“众尽星散”(见《三国志·蜀志·王平传》)。就连统帅马谡与张休、李盛等将军都跑没了踪影,即《云别传》所谓“兵将不复相录”,也就是被打散了建制,将不管兵,兵找不着将了。只有王平所部一千多人建制完整,鸣鼓自持,且战且退,张郃也没想到汉军会败得这么快,害怕后面有伏兵,所以保险起见,未予追逼。王平于是一路收合各营溃兵,与诸葛亮在后方会师。
诸葛亮真是气爆了。刘备在临终前就跟自己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自己还不信,结果呢?被打脸了吧!败也就败了,最糟糕的是这怂蛋竟然弃军而逃,导致了“士卒离散”的崩溃状况(见《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汉军败兵翻山越岭乱跑,其乱流乃至牵动季汉全军阵脚,使得高详也在列柳城被魏将郭淮所破。而看到前方魏军大胜,原本龟缩在河西走廊的凉州刺史徐邈也信心大增,派出自己的参军和金城太守前往陇西郡,与陇西太守游楚一起向东反攻而来。季汉大军若再不撤退,恐将陷入到三面被围的窘迫境地(西徐邈,南郭淮,东张郃)。事已至此,诸葛亮只得一声长叹,宣布全军撤退,以及时止损。
而由于诸葛亮这边败的太快,赵云箕谷一路应变不足,也遭到曹真优势兵力攻击;好在赵云率亲卫亲自殿后,这才使得箕谷全军整建制的退回汉中,并保住了大部分军资辎重,虽有损失,但不致大败。看来,赵云虽应变不足,称不上奇谋名将,但至少和王平一样拥有极强的战术执行力,哪怕遇险,也能够镇定从容、约束兵将、遵法持重、稳扎稳打。基于此,诸葛亮在战后赏罚分明,对自己贬为后将军;而对于弃军而逃的马谡、张休、李盛等人予以诛杀,不遵法度的黄袭予以夺兵,包庇马谡的向朗予以免职,战斗不利的赵云予以降职,由镇东将军贬为镇军将军。只有王平一人升职并得到重用。经此一役,诸葛亮看到王平虽是个文盲,但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与坚定的作战信念,关键时刻不会掉链子,于是不仅将他由裨将军升任讨寇将军,加拜丞相府参军,统率季汉最精锐的山地部队——五部“无当飞军”万余人并兼管营中事务,而且爵封亭侯,成为汉军军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虽然就在几天前,大家还以为这颗新星是马谡。
总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似乎相当可惜,好像就因为马谡一个低级错误,导致大好局面一朝尽丧。其实,此次北伐的失败并不完全归咎于马谡。是,马谡丢了街亭,导致大量魏军上陇,于战局不利;但诸葛亮第二次出陇西时,也未能及时阻断司马懿上陇,却仍能与魏军周旋于陇上数月,还颇占了一些上风。可见此次北伐失败,还有更关键的原因,那就是汉军从上到下的战斗素质不够与心理准备不足。正如诸葛亮在战后上表后主欲自贬三级时所言: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
诸葛亮说,此次北伐自己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能“训章明法”,对部队的军纪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统兵者应该戒慎恐惧,谋定而后动,可诸葛亮被开局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能“临事而惧”(注11),反在分兵略地时将摊子铺的太大,乃至应对仓促,没能集中兵力阻击张郃,后又用人不当,军纪不明,导致街亭稍有挫败,便产生了崩溃效应,将领逃亡,“士卒离散”、“兵将不复相录”。归根结底,季汉多年积攒的老兵宿将在夷陵一战中已损失殆尽,诸葛亮现在带的兵大多是这几年征召的新兵,将领的战斗经验也不足,最多南征过“南中”,跟南蛮打过几场小儿科似的战争,与身经百战的曹魏骑兵没得比。打打顺风仗还行,一碰到逆风局就拉稀了。只有跟着王平多年征战的板楯蛮还有赵云的亲兵团颇有战斗经验,兵将间也在长年累月的战争中形成了默契与信赖,打多难的仗都不怂,这才是季汉北伐的脊梁,必须作为中流砥柱培养。可惜赵云老了,没过两年就死了,另外同时期还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宿将老兵(注12),王平这样的军事人才越来越少了,诸葛亮感觉自己太难了。
注11:典出《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注12:见诸葛亮《后出师表》:“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另外,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还总结此次北伐经验说: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於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
诸葛亮认为,北伐失败的最大原因不是兵少,而是兵将素质不够,纪律稀松。所以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减兵省将,明罚思过”,即裁掉一些弱兵,精简掉一些实在不会打仗的庸将,明确赏罚,反省过失,只要能够改掉这些缺点,季汉北伐仍然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