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痰热的人,中医调理不能照搬常规思路,这样才能直达病所祛痰!

发布时间:2025-07-15 20:34  浏览量:2

在中医里,讲究一个“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尤其是遇到复杂病情的时候,辨证施治格外重要。比如遇到素体痰热之人,调理方式便不能照搬常规思路,要从阴阳气机入手,细细分析。

第一种情况,是一些人本身体内有热痰,表面看是阳气偏盛,其实病机更深一层。随着疾病进展,阳气外泄之后,原本的热势转为阴寒,也就是所谓“阳出早已从阴而变寒”。虽然这些无形的阴寒可能已经散去,但体内那些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寒痰”还滞留在经络中,阻塞气机,影响脏腑的运化功能。这时候千万不能急着用寒凉药物,比如牛黄、竹沥这类泻热化痰的偏寒药都要慎重使用。如果因为患者素有痰热的病史,就武断地使用寒凉药物,很容易导致阴邪反客为主,扰乱阳气,反倒前功尽弃。

应对这类病情,首先应当用平补之法,既不燥烈,也不滑脱,慢慢地把阴阳调和起来。后续调理中,顽固寒痰仍可能残留,但这时要靠甘寒之品配合扶气的药物来疏通经络,而不能再动用辛辣药助火助热,因为辛辣本就带有刺激性,容易让本已恢复的阳气再起波动。当初若非病势紧急,谁又愿意轻用其毒?待阳气已经稳定,身体也该进入“休养其阴”的阶段,这个时候如果还盲目追求快速见效,反而可能引发新的病患。

再来说冬天不该出现的“非时之暖”。冬季本应闭藏,但若暖气提前而至,这种“冬不藏精”之象,就会打破人体正常的阴阳节律。阳气该潜藏而被提前牵动,人一旦感受这种不正之气,就容易生病,中医称之为“冬温”。虽然名字里带个“温”字,也发生在冬天,但其病机与伤寒完全不同。伤寒是寒邪束表,冬温则是温邪走入,导致气机泄散。

冬温发作时,常常先出现咽喉不适,心烦呕逆、身热头痛,甚至会出现自汗、咳嗽、面肿、头重等症状。等到病邪深入后,往往会出现下利。脉象方面,阳脉浮滑,阴脉濡弱,与春天常见的风温相仿,只不过时间不同而已。冬温伤的主要是少阴经,因为少阴主藏,冬天若不能闭藏,就最容易受伤。正如罗谦甫所说:虽是邪气犯病,其根本还是人体正气不足,才让邪气得以侵袭少阴。这也解释了为何冬温发作常伴随咽喉疼痛及下利,因其病位上循咽喉,下入腹部,正是少阴经行走的路径。

治疗上,不能照搬少阴病的经典方,而是要活用《伤寒论》中的阳旦汤。这一方药本意就是用来调和营卫、驱散初起的风温外邪,再根据具体症状加减药物,比如咽喉痛加桔梗、萎蕤,都是既能疏风又可润喉的药材。有人或许疑惑,为何冬温入少阴,却不直接用治疗少阴病的药方?石顽对此解释得很清楚:冬天若该冷而不冷,就是季节之气失常,少阴之气不能藏,等于门户大开,外邪趁虚而入。并不是肾脏本身出了问题,所以用阳旦汤调和营卫,驱散风热才是根本。

当然,如果患者平时喜食寒凉、或在病中误服寒药,就容易造成寒邪郁于外、温邪结于内的局面。这种夹杂了表寒与里温的复杂病机,需加干姜来温中散寒,同时辅以黄芩解外热,寒温并调,才是仲景治疗阴旦的妙法。若咽喉疼痛严重,就需要再合用甘草汤润肺止痛;若咳嗽明显,则合桔梗汤宣肺止咳,搭配得当,才能使药力直达病所,疗效显著。

所以‬,无论是痰热未清的慢性病,还是冬季反常气候导致的冬温病,中医讲究的是“执中”“因势利导”,不可妄动寒热补泻。顺应自然之气,辨清邪正所在,再审证加减,才是调理之正道。对于每一种病机,不能拘泥于书本中某一个方剂,而要结合病人的体质、发病时令、邪气属性进行全盘考量。调护阴阳有方,方能正气不伤,邪气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