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在世时谁都不敢乱动,为何去世仅3个月,吕氏就被全族诛灭?
发布时间:2025-07-16 01:16 浏览量:2
公元前180年的七月中旬,吕后突然病倒了。多名太医的多次诊视后,他们一致认为,吕后将不久于人世。
在弥留之际,吕后再次做了人事安排,封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御长安城内的北军;摒弃陈平,独任梁王吕产一人为相国,统领南军;吕后还让吕禄的女儿当皇后,再加上南北两军,只剩下一个小皇帝刘弘继续当傀儡,这是吕后把大汉的政权彻底攥在了吕家的手心了。
阴历七月的最后一天,吕后把侄子吕产和吕禄叫到床榻前说了最后一段话:“吕氏为王,大臣们只是表面服从,实际早已对吕家愤愤不平,只是因为我在,他们不敢有所动。我要是去世后,大臣们必定作乱,我下葬的时候你们千万要引兵守卫皇宫,挟制住皇帝,不要出去送葬,以防为他人所制”。
后事交代完毕,又过了几天,吕后病死在未央宫。
吕后丧礼当天,吕产和吕禄,分别引来了自己的南军北军中的精锐,跑到皇宫内外来戍守,手中握着皇帝,并没有给吕后送葬。于是丧事妥当办完了,吕后和刘邦合葬于长陵。
按照吕后遗诏,赏赐给诸侯王每人黄金一千斤,其他大臣按照品级有不同的封赏,同时大赦天下,这是吕后最后一次讨好天下,想以此来保全吕氏家族的荣耀。
吕后或许觉得,自己的安排天衣无缝,但是,如今成了吕氏一支独大,刘家子弟不服气,开国老臣们更不能接受。于是,吕后的尸骨未寒,刘氏王族和大臣们就开始有想法了。
与此同时,在吕后死后的次月,吕产和吕禄这边其实也是蠢蠢欲动。此时的吕产和吕禄手握大权,控制了少帝和军队,也动了歪心思:“我们已经掌握了最高权力,为何不直接当皇帝呢?”
可吕产和吕禄有这个心思,还没有这个胆量,两人在那里计划来计划去,一会担心这,一会担心那。说到底还是有点惧怕周勃、灌婴等几位老臣,一直不敢轻举妄动。
可事情是没办成,吕产和吕禄想要密谋执政擅权的消息却在吕家内部流传开来了。更没想到,吕氏内部出了个卧底。
吕禄曾把女儿嫁给了朱虚侯刘章,这看起来是场政治婚姻,可没想到,吕禄的女儿不爱父亲更爱丈夫。她在回娘家得知父亲想要密谋造反的时候,她一转身赶紧告诉了丈夫朱虚侯刘章。
而朱虚侯刘章从妻子口中得知老丈人要谋反的消息后,生怕自己以后受到牵连,于是派人跑回齐国,告诉自己的哥哥齐王刘襄:“哥,诸吕要作乱,我们刘氏子弟不能坐以待毙,你赶紧起兵,杀了诸吕,事成之后,哥你就登基当皇帝!”
齐王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刘肥的长子,自小便有大志向,也是个果决之人。下定决心后,赶忙和一帮心腹密谋,准备发兵。
八月份,刘襄举兵西攻济南,同时刘襄还写出了檄文,发给各地的诸侯们,列举诸吕的罪状,解释自己的义举,怂恿大家举兵讨伐。
“如今吕后驾崩,而皇上富有春秋(年轻),不能治理天下,于是诸吕擅自给自己加官,聚集兵力,劫持朝中列侯忠臣,矫诏以令天下,社稷宗庙都要倾危了。寡人这就率兵入长安去诛杀诸吕!”
而长安这里,吕产和吕禄等人得知刘襄起兵的消息,连忙商议选拔将帅平叛迎敌。众人商议了半天以后,于是吕产任命汝阴侯灌婴为大将军,灌婴便带着十万大军去阻挡齐军了。
灌婴是当初刘邦手下的功臣战将,曾参与过讨伐异姓王叛乱的活动,确实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将领,非常能打,按理说可以轻松扫平刘襄。
可是问题是,灌婴是跟着刘邦一路打出来的,十足的“亲刘派”。吕产等人这时候派这样的人去平叛,只能说明他的政治敏感性不足。
果然,灌婴带军到达中原的荥阳以后,得知齐军就在不远处的时候,立即就违反了吕产的命令,没有前进,而是屯扎下来。他对手下人说:“现在诸吕想要危害刘氏天下而自立,我如果打败了齐国,就是反倒帮助吕氏,这怎么能行呢?”
于是灌婴屯兵不久,另外派了使者跑到齐国那里,宣布和齐王连和,并说:“不要轻举妄动,只要诸吕一谋反,我们一起打回长安区,消灭诸吕”。
齐王刘襄接到灌婴的消息后,对灌婴的方案大加赞同,也就把大兵屯结在齐国西境,暂时不动,等着吕氏那边“作乱”。
这里,功臣灌婴和刘姓明显站在了一个战线上。
而此时,长安城里,局面更是复杂,朝臣们开始了阴谋策划。时任太尉的周勃这一天找了陈平,共同谋划,为一场政变做准备。
陈平和周勃的政治水平比起吕产和吕禄两个,显然高出了不知几筹。但此时周勃和陈平的手里都没有军队,想要政变成功,就必须要控制军队。于是陈平设计了让人劫持了曲周侯骊商,原因是骊商的儿子骊寄和控制军队的吕禄交情很深,称得上是铁哥们。
如今把骊商当人质,骊寄为了保全父亲的人身安全,也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能昧着良心去欺骗吕禄交出兵权,骊寄告诉吕禄:“现在局势不好,都是因为吕兄您啊!太后已经驾崩,你已经被封为赵王,却还赖在长安不走,还控制着军队,这就是齐王为什么要举兵的原因,你只要交出军权和将印,到封国去,就能相安无事”。
这番忽悠的话,看起来水平最差劲,借口也最拙劣。可没想到,毫无危机感又对老友深信不疑的吕禄偏偏相信了骊寄,答应了这一要求。
吕禄真的就将将印给交了出来,他对骊寄太过于信任是他做出这样愚蠢决策的关键。而周勃在得到将印后,进入北军,得到了北军各个将领的拥护。
但这个时候,南军还被吕产所掌控,所以不敢贸然对吕氏发起进攻。
这时候,吕产带着一帮人,气势汹汹跑到未央宫,准备劫持小皇帝。但是,当他们来到殿前的时候,却被周勃命令的卫兵拦在了外面,不让他进去。
吕产只能在门外徘徊,进不了也撤不了。这时候,朱虚侯刘章带一千士兵赶到未央宫,杀掉了吕产。
周勃在得知吕产被杀以后,十分高兴:“我所担心的只有吕产,今吕产已除,大患消矣。”
于是周勃立即宣布对诸吕进行大清洗,和在外面的军队呼应,各路人马纷纷出动,分头把吕氏男女统统捉拿起来,第二天,逃跑的吕禄也被抓回来斩首。
吕产和吕禄等人被杀后,为了断绝后患,周勃下令发兵分路捕杀诸吕在京师的宗族,不管老幼一律斩杀。在刘氏皇族和一些大臣的合力屠杀下,诸吕尽灭。
吕氏家族很快就覆灭了,为了消除隐患,以周勃为首的大臣们想出了一个狠招:说少帝刘弘不是汉惠帝刘盈的亲生儿子,将他赶下皇座,他的嫡母张嫣则被打入冷宫。
不久,刘弘和妻子被暗杀。至此,和吕氏家族有关联的最后一丝血脉被斩断。曾经辉煌一时的吕后家族,也在这里彻底宣告终结了。
周勃和陈平等人在彻底扫除吕氏的势力,恢复刘氏宗族权势以后,几经权衡,迎立了刘邦的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也就是汉文帝。
从整个过程来看,吕产和吕禄的政治思维和政治判断力居然如同孩童,性格也是优柔寡断,再看吕后的杀伐决断,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也就理解为何吕后在临死前谆谆告诫并将长安所有军队交给他们二人的原因。
我们在看宗室和功臣们诛杀吕氏的过程时,会发现简直太轻松。所以这正是吕后在世时谁都不敢乱动,吕后去世仅3个月,吕氏就被全族诛灭的原因。
因为吕后去世之前,刘氏王族和大臣自然是不敢轻举妄动的。毕竟,吕后是刘邦的嫡妻,二人本来是贫贱夫妻,从刘邦起兵直到登基称帝,吕后始终是刘邦坚定的支持者。在刘邦讨伐异姓王的叛乱时,她和丞相萧何在后方为刘邦的屡次征伐和大功告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诸多大臣的口中,都有“高祖皇帝与吕后共天下”的言辞。所以,吕后的皇后地位是无可动摇的。
刘邦驾崩以后,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继位,吕后身为皇帝生母,作为皇太后,吕氏的权力来源又是正统的。
汉惠帝在位时期,吕后虽然对朝政大事频繁提出建议,但是却没有正式参与朝政,一直在遵从刘邦的遗嘱,以功臣来管理朝廷事宜。吕后当时做的一切也大多是为了稳定汉惠帝的统治,太后临朝合情合理。
在汉惠帝驾崩以后,汉惠帝的儿子尚且年幼,根本没有能力处理朝政。这个时候,吕后又必须要走到前台,这时候吕后掌权,并没有人反对。
这是因为皇帝年幼没有理政能力,要是不想谋反,就得接受由少帝的母亲或者太皇太后主政,所以主政的只能是吕后。
就连吕后当初封诸吕为王,也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而且吕后掌权时期,虽然为人狠辣,但是在她当政的十五年里,由于继续推行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实施了一系列德政,汉朝的国力蒸蒸日上,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汉惠帝继位到吕后驾崩,短短的十五年时间里,吕后用他的能力和政治手腕将西汉初期的各种矛盾解决,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一个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吕后活着的时候,虽然她的一系列操作虽然令人看不惯也不服气,可陈平和周勃等老臣也无能为力,始终是一副不插手别人家务事的模样,硬是忍到吕后去世。
而吕后死后,诸吕等人失去了吕后,便失去了主心骨。特别是吕禄和吕产虽然跟随吕后多年,但耳濡目染的政治判断力和决策力却少得可怜,和众大臣的政治手腕比起来,显然要逊色得多,这自然给了功臣们斩除诸吕的机会。
可悲的是,吕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她机关算尽一生,虽然能维护大汉帝国的命运,却不能保护吕氏一门。
参考史料:《汉书》《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