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大李欣莳被拟开除: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打破高校治理困境
发布时间:2025-07-16 04:49 浏览量:2
大连工业大学一纸“拟开除学籍处分公告”,将学生李欣莳推向舆论风暴的中心,这绝非一起简单的校规执行事件。其核心在于,它撕裂了私域与公域的边界,暴露了高校治理在社会心理学困境中的挣扎,以及在传统道德观念、法律伦理与个体权利之间,那道摇摇欲坠的平衡线。
事件的引爆点,回溯至2024年12月。乌克兰退役电竞选手Zeus在私人粉丝群中,公然发布了与中国女大学生李欣莳的亲密视频。这段本应私密的影像,如同潘多拉的盒子,瞬间释放出网络狂潮。七个月后,2025年7月,大连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的一纸公告,以“不当行为造成恶劣负面影响”为由,依据《大连工业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第十九条第六款——“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的,视情节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拟对李欣莳处以开除学籍的顶格处罚,并赫然公布其全名。这不仅仅是校规的机械执行,更是一场由网络舆论裹挟、高校权力越界、个体隐私被践踏的现代“公审”。
校方对“不当行为”的界定,首先暴露出其在私德问题上的模糊与越界。将个人私密交往与“有损国格、校誉”挂钩,其逻辑链条脆弱得不堪一击,缺乏清晰的法律界限。上海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的杨莉莉律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校方援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第六款作为开除学籍的依据,存在明显的法律援引错误。该条款明确规定的是适用于学生“退学”的情形,而非具有惩戒性质的“开除学籍”。
开除学籍应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二条,且需行为“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李欣莳的私人行为,发生在校外,且其“恶劣影响”主要源于视频的非法传播,而非其行为本身直接扰乱了校园秩序。将传播者的责任转嫁给受害者,这本身就是一种荒谬的逻辑错位。
更甚者,在拟处分阶段即公开学生全名,对李欣莳的未来造成了不可逆的“社会性死亡”。根据《民法典》第1032条,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受法律严格保护。北京市中盾律师事务所的何延律师明确指出,学校此举涉嫌严重侵犯学生隐私权,缺乏公告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这种未经脱敏处理的实名曝光,不仅背离了教育的育人本质,反而带有强烈的污名化效应,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钉在了互联网的耻辱柱上。教育机构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成长,而非充当道德警察,更不应在未定论前,以牺牲个体隐私为代价来平息舆论。
此事件中,社会心理学中的“黑羊效应”清晰显现。李欣莳,作为私人视频泄露的受害者,却因校方的拟处分公告和网络舆论的道德审判,成为群体攻击的焦点,承受了学业中断与社会性污名的双重代价,她无疑是那只无辜的“黑羊”。大连工业大学校方,依据模糊校规,并公开李欣莳全名,拟对其进行开除学籍的顶格处分,扮演了直接的“屠夫”角色。其决策背后,隐含着对外部舆论压力的屈从与对“维护校誉”的急切,试图通过牺牲个体来平息众怒。
而公众舆论,特别是那些推波助澜者与沉默旁观者,则构成了“白羊”群体。部分网络舆论在事件发酵过程中,积极参与道德审判,对李欣莳进行荡妇羞辱和污名化攻击,成为“小屠夫”式的助推者。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看客”心态,助长了非理性攻击的蔓延。
法学教授罗翔曾言:“隐私权是文明社会的底线,它的丧失意味着人格尊严的消亡。”然而,令人愤慨的是,作为视频拍摄和传播者的乌克兰选手Zeus,至今未受任何法律追责,而作为受害者的中国女生却承受了开除学籍和网络暴力的双重打击,这种惩戒的不对称性与舆论的性别偏见,暴露无遗。
此事件也深刻揭示了高校治理在社会心理压力下的被动与滞后。面对汹涌的舆情,校方选择公开处分并披露学生全名,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回应公众的道德期待和压力,试图通过“顶格处罚”来维护所谓的“校誉”。知名媒体人胡锡进也公开表达了对开除学籍决定的反对,呼吁学校改变。然而,这种基于外部压力而非内生法治精神的治理方式,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引发了更多关于程序正义、隐私保护和教育伦理的深层讨论。
正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四条明确强调,学校给予学生处分,应当“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与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并做到“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程序正当、处分适当”。显然,大连工业大学的此次处理,在多个维度上都未能达标。
李欣莳事件是一面刺眼的镜子,映照出当前社会在面对个体私德与公共领域冲突时的复杂心态与治理困境。维护个体尊严,捍卫法律边界,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底线。高校治理应回归教育本位,以法治为基石,以人文关怀为导向,而非让“私德”成为“公审”的祭品。
我们呼唤一个更理性、更包容的社会,一个能真正保护每个公民隐私与尊严的法治环境,让教育回归其本质,而非成为道德审判的延伸。毕竟,当高校都开始扮演“道德警察”的角色,并屈从于网络暴力的非理性审判时,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学籍,而是整个社会对法治与人性的基本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