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因热射死丧命!医生叮嘱:这四症状要留意!或是热射病作祟
发布时间:2025-07-14 18:38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高温天一来,电视新闻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字眼:“某某街头晕倒,经抢救无效死亡,初步判断为热射病。”
听着有点远,但细想一下,这不就是每天出门遛弯、买菜、晒太阳的日常吗?怎么就这么严重?更让人心里一紧的是,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这可不是一般的中暑。
问题来了,不就是热了点,多喝点水、多吹风扇不就行了?为什么每年还是有那么多人因为它丧命?是不是大家都没把它当回事?还是说,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中招?更关键的——哪些表现,才是热射病真正的“信号”?
答案,其实藏在很多人忽视的小细节里。热射病不是突然“啪”一下来的,它有“前奏”,而且是写在脸上的。只大多数人没看懂。
先说个真实的例子。
前不久,江苏一位60多岁的阿姨在小区广场跳广场舞,天气闷热,她坚持跳了一个小时,中途还说有点头晕。大家以为她只是低血糖或者累了,结果回家后越来越不对劲:整个人迷迷糊糊,连话都说不清楚了,家人赶紧送医抢救。
医生一看体温,吓了一跳——41.2℃,这是热射病典型的表现。很遗憾,抢救无效。
她的情况并不罕见,这种“明明只是出汗、头晕,然后突然不行了”的过程,才是最危险的。
很多人都以为中暑就是出汗、口渴、虚一点,其实不全对。
中暑分轻重,最严重的终极形态,就是热射病。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慢悠悠来,它是“热伤害”的终点,来得快,走得急,后果极其严重。
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一旦热射病发作,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已经崩了,几乎没有多少回旋余地。
那到底什么叫“热射病”?医学上有个很直观的定义:高温环境下,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同时伴随意识障碍、神志不清,甚至昏迷、抽搐等表现。
说白了,身体散热系统瘫痪了,大脑也开始“宕机”了。
真正的关键不是等病来了才知道,而是要提前警觉那些“前兆”。医生反复提醒,有四个症状特别值得注意,尤其是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千万别硬扛:
第一种是“头晕、恶心”。很多人以为这是低血糖,结果补了糖还没用。
这种时候,反而是身体在发出“热危机”的求救信号。特别是户外活动或高温环境下,突然觉得脑袋发晕、走路不稳、想吐,这时候就不是普通的不舒服了。
如果这时候还继续活动,等下一步可能就是晕倒。
第二个信号,是皮肤干热却不出汗。听起来有点反常,但这正是热射病的典型“反常表现”。
人体在高温时本该出汗来散热,但当热射病要发生时,汗腺也“罢工”了,皮肤会变得又红又干,摸上去热得发烫,这时候体温其实已经飙到危险线以上。
第三个要特别警惕的是意识模糊、行为异常。
不少热射病患者在发作前会出现说话含糊、情绪不稳、甚至胡言乱语的情况,家属往往误以为是中风或者老年痴呆发作。其实这时候大脑已经开始缺氧,神经系统已受到高温损伤。
“认不出人”“答非所问”这些看似奇怪的反应,往往是热射病最早的“敲门砖”。
第四个表现,是肌肉抽搐或全身无力。
有些人会觉得腿软、手抖,甚至突然倒地不起。这并不是简单的累了,而是身体热损伤到了肌肉和神经。
如果此时没有及时降温和送医,死亡风险几乎是直线飙升。
这四个信号一旦出现,绝不能再“扛一扛”了。
及时降温、送医院才是关键。而且要注意,这种病来得太快,很多人从出现症状到失去意识,不超过一个小时。
尤其是老年人,本身基础代谢慢、体温调节功能差,抗热能力远不如年轻人。
那问题又来了,日常生活中怎么判断是不是危险了?有没有什么“居家版”的小技巧?
有。一天当中出汗出得特别多又特别快,却突然不出汗了;或者站着没事,一坐下就天旋地转;再或者,身上没伤口却肌肉酸痛、浑身乏力。
这些都不是“热得多喝点水就行”的问题,而是身体在向高温低头,必须马上处理。
家里有老人,夏天一定要特别留心。尤其是那种爱在阳台晒太阳、喜欢户外活动的,最好避开中午11点到下午4点这段“高温时段”。
如果非得出门,帽子、遮阳伞、防晒衣、补水都要安排到位,别嫌麻烦。
而且不能光靠“感觉热不热”来判断是否中暑。有些老年人本身体温调节能力就弱,不容易出汗,等他们觉得热了,往往已经晚了。
定时测量体温,观察神志是否清晰,是更稳妥的做法。
除了环境因素,药物也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高风险点。很多老年人常年服用利尿剂、降压药、抗抑郁药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干扰体温调节,让身体在高温下更容易出问题。
有医生建议,夏天高温期可以和主治医生沟通,适当调整用药时间或剂量,以免因小失大。
还有一个冷知识:热射病不是只有白天才会发生。
有研究发现,有些老人晚上睡觉不开空调,怕吹风“伤风”,结果室内温度高达34℃,又不通风,整晚都在“慢性蒸桑拿”,凌晨突发热射病的案例也不少见。
有些家属觉得,老人凌晨出汗多、睡不安稳,是正常的老年状态,但其实背后可能就是热负荷超载。
晚上睡觉开空调不是“娇气”,而是保命。
从医学角度来说,热射病之所以致命,是因为它的“全身打击能力”太强。高温不仅影响大脑,还会让肝、肾、心脏等重要脏器同时出问题,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这不是“发个烧”那么简单。
很多人是因为不了解,才掉以轻心。甚至有些人觉得,“我年轻的时候也在太阳底下干活,不也没事嘛?”但现在不一样了,全球变暖让高温天越来越极端,人体在40℃以上的环境中,散热的能力就会被严重压制。
以前能扛的,现在已经不一定能扛得住。
防热射病最重要的不是“硬抗”,而是“识别+预防”。该凉快就得凉快,该休息就得休息。
别拿命去挑战高温,也别拿“习惯”当成免疫符。
很多人说,热射病听着吓人,但自己好像离它还远。但真相是,它就藏在生活里一点点被忽略的小细节里。
不出汗、头晕、迷糊、抽搐……每一个信号都该被认真对待。
尤其是家有老人,更要多一句嘴、多一次提醒。不是唠叨,而是保命。
有时候,救命不是靠抢救,而是靠早发现、快处理。
别让一个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变成生命的终点。
[1]李莉,陈洁,王志强.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护理对策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24,44(03):233-237.
[2]张颖,刘建国.高温环境下老年人热射病的预防与治疗[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10):1085-1089.
[3]吴玉兰,赵明.夏季高温中暑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24,62(14):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