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缺人才?其实是资源错配:不换人,组织如何才能高绩效
发布时间:2025-07-16 17:42 浏览量:2
01
没有达成绩效目标
你确定真的是因为“缺人才”?
“内卷”的副作用有很多,比如,让很多组织的业务增长进入到瓶颈期(甚至下滑)。这个时候,很多管理者的第一反应是:我们是不是缺人才。言外之意是,换人,才能解决当前的业务问题。比如,他们经常提到的:
项目落不了地,是不是人不行?销售业绩起不来,是不是人不行?创新总是推不动,是不是人不行?客户总是不满意,是不是人不行?战略总是执行不下去,是不是人不行等等。其实,说“人不行”这句话本身很简单。然而,说完之后呢?如何保证下一个人行?如果连续换了很多人都不行呢?这才是真问题。上半年在与很多管理者的沟通中,这个问题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多。深入沟通后,我们也有一个初步的共识:如果公司的招聘环节(选人)没问题,那么真相往往是,不是人不行,而是组织现拥有的资源错位。
提到资源,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预算和人手。但,这远远不够,组织层面的资源至少还包括:信息流、授权机制、激励手段、组织结构、流程设计等等。如果这些资源配置本身就错位,即使你换再多“优秀人才”,也照样低效、失焦、推不动。然而,这一点,又有多少企业愿意承认?
换句话说,在用人层面的真相,往往不是你的人才不行,而是你没有让他们在对的位置、对的机制下,做对的事。
事实上,真正优秀的组织,靠的不是天天换人,而是不断优化“人-事-资源”三者之间的匹配关系,让它与业务逻辑不断吻合。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拆解:组织资源错配有哪些表现?很多情况下,为什么一再的换人不如调结构?不换人,如何实现高绩效?
02
到底“错配”在哪?
组织资源错配的三种情况
组织资源错配的情况有很多,在和很多管理者沟通后,我们认为如下3种情况,是当前组织资源错配的典型表现:
情况1:能力和目标错位
在很多组织中,存在“业而优则仕”的情况。意思是,员工往往因为业务或技术出色,就被组织提拔为管理者。然而,优秀的业务/技术骨干,一定能成为优秀管理者吗?显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那么肯定。比如:
一个只带过小组级团队的主管,被推上跨部门协同项目总监的位置,经历若干次混乱后,项目在失控交接;一位刚从技术岗位转型的产品经理,被要求承担他之前并不熟悉(在他看来很复杂)的市场工作,逻辑理不顺、表达跟不上;
一线优秀的销冠原本擅长销售渠道的开拓,但却被公司要求负责精细化客户运营,从开始的错误百出到后来的资源错位,最终效果惨淡。
看到没,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新的目标(角色)设定完全脱离他们的能力模型。又没有‘扶上马送一程”的培养机制,结果不好很正常。
情况2:角色和激励错位
KPI很重要,肩负着组织战略调节的重任。然而,KPI的设定与考核,必须要和当前公司战略重点相一致。如果想要A,但却考核B,这显然有问题。结果是,KPI为代表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不但没有起到正向作用,反而适得其反。比如:
推动创新项目的岗位,其KPI考核却是“流程合规率”,最终被困住了手脚,谁还敢创新;冲在业务一线的员工,本来担负着开拓市场的重任,但却被重点考核“协同配合度”(不知道这个度怎么来的);
天天强调新业务重要,但奖金的一多半仍然给那些老业务做得好的人,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去开发新业务。
所以,表面上是人不主动,实质上是你用激励体系“反激励”了他们。
情况3:位置和信息错位
当互联网和数字化,已经变成当下所有企业的“基础设施”的时候,意味着每个企业都在线,每个企业都是数字化的。而这一切的根本,其实是信息,包括信息的同步、流通与交换等等。然而,即便是在这个随时在线与随时数字化的年代,很多企业的信息同步与交流做的很不到位,这显然不是技术问题。比如:
管理者做决策时,团队成员没有参与,也不清楚背景,只能被动执行;项目汇报流程中,一线只接收结论,不知道前后变化的逻辑,更不清楚为什么要变;
各部门之间协作只靠“会议同步”,即便是有类似飞书这样的系统,也设置了各种权限,信息流程依然不畅。
事实上,对信息的垄断,是从古代至今很多管理者所偏好的,“我知道,你不知道”就可以衍生出很多“可操作的空间”,这一点,看看电视台上的反腐大片,你就能理解的更透彻。
03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为什么频繁“换人”无法解决组织低效问题?
很多管理者喜欢用“换人”来解决问题,然而,但换来换去,问题依旧。
为什么?因为很多情况下,人只是问题出现要素,而问题的根因不在“人”,而在“系统”。这表现为:
第一,组织中,人与结构永远是“互动变量”
优秀的人进入错误的结构(系统)中,结果也会平庸。
比如:你招来一个大厂的技术高手,让他在流程混乱、数据缺失、没人配合的公司搞技术,你觉得能成吗?
反之,我们见到更多的是,一个才华和能力并不特别出众的员工,进入到“机制好、反馈快、激励正向”的系统里,也能做出超出其本身能力的成绩。
而如何评价一家公司的优秀?是让普通人表现的更出色,还是让优秀的人更卓越?
第二,组织中的很多问题往往是“耦合问题”,不能用“单一变量”解决
想想那些常见的组织低效问题,无论是团队内耗,还是跨部门之间不对付,或者业务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等等。这些问题,哪一个是单一要素导致的?
事实上,组织很多问题的发生,不单单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更可能是多个环节耦合在一起形成的。
比如:研发效率低,不一定是工程师能力弱,也可能是需求变动频繁、评审流程冗长、资源分配失衡等等;
再比如,销售推进慢,不一定是销售不行,也可能是产品定价策略不清、客户支持资源缺失、上下游协同断档等等。
提这些问题,并不是说人本身问题(别误会,“换人”永远应该是可选项,我们这里要警惕的,是试图通过频繁换人来解决系统问题)。只是要提醒管理者,你换一个人,只是动了“表层变量”;如果不解决系统(结构)问题,问题会循环上演。
第三,频繁换人不解决根因,还可能破坏信任系统
比如,很多管理者习惯在问题暴露时“动人”,但这很容易让组织陷入“不安全感”。包括:一出问题就找人背锅;没有评估就草率更换;团队从“合作共担”变为“各自为战”等等。
组织的信任一旦丧失,真正优秀的人也会“自动退出”。
所以,管理者要想清楚,换人不是不可以,但试图通过频繁换人来解决系统问题,一定是“此路不通”的。
怎么办?
04
解决方案:
不换人,组织如何才能高绩效
在不换人(或者不频繁换人)的情况下,组织如何才能实现高绩效?有三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方法1:重构任务与角色(能力)
很多组织的问题出在“任务与角色(能力)”关系定义不清楚。怎么办?
第一步是要把任务拆清楚:这件事,到底需要哪些能力?需要什么资源?要实现什么结果等等。
然后反推:这些要求,当前人员是否具备?具备几成?能不能用支持体系来补足?
比如:某企业内部一位技术骨干被提拔做产品负责人,结果半年下来,目标推进很不力。
后来,这家企业通过重新定义任务角色后发现:该岗位需要的并非技术最强,而是跨团队沟通、用户理解、项目整合等能力。
于是公司为其组建了“策略BP+资深项目经理”,让他聚焦于技术的核心判断(优势),其它由团队补位。三个月后,产品进度加快,用户反馈也更清晰。
方法2:引入“能力-任务-资源”三角匹配机制
这个三角模型核心逻辑是:
1、一项任务,必须明确其能力要求(包括硬技能+软技能);
2、再判断目前人是否具备,如果差距小可辅导支持,如果差距大则调整;
3、最后匹配相应的资源:信息、流程支持、预算、团队协同。
比如,我的一家老客户,地处长三角的某制造企业,原来生产部门(他们的客户订单需求也总是要求加急)因交付延期频繁被“责怪”,后通过“能力-任务-资源”三角分析后发现:
1、任务是“按客户定制需求交付”;
2、当前生产团队管理者懂制造但不懂客户需求表达,能力错位;
3、同时企业未配置柔性排产系统,资源缺失。
后来的解决方案是:通过配备业务前端人员到车间,再改造柔性系统,问题迎刃而解。
方法3:建立岗位协同机制与人才互补机制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没有完美的个人,但缺可以有完美的团队。再深入理解一下,这句话其实是在说:团队中每个人都有优劣势;每个人的主要使命是发挥优势;每个人的劣势,可以由团队其他人的优势弥补。看来,所有的高绩效团队,从来不是靠“全能个人”,而是靠团队成员的能力互补协同。这包括:
把任务流拆成环节流,定义每个环节的关键接口点;让能力不同的人各司其职,关键点设定明确协同规则与反馈机制;人岗不匹配时,可以先尝试其他方式(如增加配角、设定节点、拉通信息等),不行再换人。比如,某互联网大厂,在内部常采用“主脑+卫星”机制。包括:一个核心leader负责战略判断和方向设定;周边配置不同维度的专家小组,如增长、数据、用户研究等,构成闭环组合。
这种机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通才,而是构建“能力拼图”,让任务流真正跑通。
不频繁换人,也能让组织保持高绩效,这样的做法才是治本之策。当然,最后再强调一下,我们反对的是频繁换人,而不是“不换人”。任何情况下,管理者要记住,“换人”永远是可选项。这一点,勿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