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平广记_107_卷十七·神仙十七_1
发布时间:2025-07-15 04:16 浏览量:2
裴谌卢李二生薛肇
裴谌[chén](该字本义为真诚、忠诚,后引申为相信这层意思。《说文》记载“谌,诚谛也”)、王敬伯、梁芳,约为方外之友。
隋大业中,相与入白鹿山学道。谓黄白(方士烧炼丹药点化金银的法术)可成,不死之药可致。云飞羽化,无非积学。
裴谌、王敬伯、梁芳三人结为超脱世俗的朋友。隋朝大业年间,他们一起进入白鹿山学习道术。认为炼丹成金之术可以成功,长生不死的仙药也能得到。飞升成仙、羽化登天,无不是长期修习的结果。
辛勤采练,手足胼胝[pián zhī]([俗称“老茧”),十数年间。无何(没有多久。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里,“居无何”意思是过了不久),梁芳死。敬伯谓谌曰:“吾所以去国忘家,耳绝丝竹,口厌肥豢[huàn](豢本义指设围栏以谷物养猪。直接引申义便应该是泛指饲养动物。可以引申用以指称食谷的牲畜。),目弃奇色,去华屋而乐茅斋,贱欢娱而贵寂寞者,岂非凯(可能是 “觊”(jì) 的通假,希望、企图)乘云驾鹤,游戏蓬壶(即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纵其不成,亦望长生,寿毕天地耳。今仙海无涯,长生未致,辛勤(勤劳而肯于吃苦。艰难。)于云山之外(即凡尘),不免就死。敬伯所乐,将下山乘肥衣轻(肥:肥壮的马。衣:穿。轻:轻暖的裘衣。驾驭肥壮的马,穿着贵重的衣服),听歌玩色,游于京洛。意足然后求达,建功立事,以荣耀人寰[rén huán](人间)。纵不能憩三山,饮瑶池,骖[cān]龙衣霞,歌鸾舞凤,与仙官为侣,且腰金拖紫,图形凌烟,厕(夹杂在里面;参与)卿大夫之间,何如哉!子盍归乎?无空死深山。”
谌曰:“吾乃梦醒者,不复低迷。”
他们辛勤采药炼丹,手脚都磨出了老茧,如此坚持了十几年。不久后,梁芳去世了。王敬伯对裴谌说:"我们之所以离开家乡、舍弃家庭,不听音乐,不吃美味,不看美色,不住华屋而甘居茅舍,放弃享乐而甘守寂寞,不正是希望能乘云驾鹤,遨游蓬莱仙岛吗?即使不能成功,至少也希望能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如今仙海茫茫无边际,长生之术未能求得,却在深山之中辛勤劳苦,最终难免一死。我王敬伯所向往的,是下山去穿轻裘、乘肥马,听歌赏舞,游历京城洛阳。享尽人生乐趣后再求取功名,建立事业,在人世间荣耀显达。纵然不能栖身蓬莱仙山,畅饮瑶池仙酒,驾龙披霞,与鸾凤歌舞相伴,和仙官为友,但若能腰挂金印、身着紫袍,画像被供奉在凌烟阁上,跻身公卿大夫之列,又何尝不好呢!你何不也一起回去?何必白白在这深山中等死。"
裴谌回答:"我是大梦初醒之人,不会再沉迷凡尘了。"
敬伯遂归,谌留之不得。时唐贞观初,以旧籍调授左武卫骑曹参军(唐代禁军十六卫之一,骑曹参军是掌管军府文书的低级军官(从八品上或正八品下)。)。大将军赵朏[fěi](新月开始发光。)妻之以女,数年间,迁大理廷评(隋唐时称大理(寺)评事,与大理正、司直同为法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由大理评改为此名,时置48人,掌推按刑狱,为正九品官,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减至十员,从八品下),衣绯[fēi](红色)(大理寺评事,本应穿 青色官服。说“衣绯”,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官职升迁:王敬伯从大理评事(青)升为更高职位(如大理司直,正六品上,可衣绯)。皇帝特赐:唐代官员若品级不够但功绩显著,皇帝可 “赐绯”,破格允许穿绯衣。结合后文 “昨者推狱平允,乃天锡命服”,可知王敬伯因断案公正,被皇帝 特赐绯服,象征荣耀。)。
王敬伯于是下山归去,裴谌留不住他。当时是唐太宗贞观初年,王敬伯凭借旧籍(家族背景)被调任为左武卫骑曹参军。大将军赵朏将女儿嫁给他,几年间,他升任大理寺廷评(司法官员),穿上了红色官服(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服绯)。
奉使淮南,舟行过高邮,制使(皇帝派遣的使者)之行,呵叱[hē chì]( 同“呵斥”)风生,舟船不敢动。时天微雨,忽有一渔舟突过,中有老人,衣蓑戴笠,鼓棹[gǔ zhào](划桨。)而去,其疾如风。敬伯以为吾乃制使,威振远近,此渔父敢突过。试视之,乃谌也,遂令追之。因请维舟,延之坐内,握手慰之曰:
有一次,他奉命出使淮南,乘船经过高邮。由于是朝廷使臣出行,一路上威风凛凛,沿途船只都不敢轻举妄动。当时天正下着小雨,忽然有一艘渔船突然驶过,船中有一位老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划桨而去,快如疾风。敬伯心想:“我身为朝廷使臣,威震四方,这渔夫竟敢冲撞?”仔细一看,发现那人竟是裴谌!于是连忙命人追赶,并邀请他上船,请他入座,握着他的手安慰道:
“兄久居深山,抛掷名宦,而无成到此极也。夫风不可系,影不可捕(风是拴不住的,影子是捉不到的。这句话的原意是时光宝贵,应该珍惜。后也用来说明遇事不要徒劳无功,强调实际和效果的重要性。在现代汉语中,“风不可系,影不可捕”常被用来形容那些无法实现的目标或愿望,或者是对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为的批评)。古人倦夜长,尚秉烛游,况少年白昼而掷之乎?敬伯自出山数年,今廷尉评事矣。昨者推狱平允,乃天锡(”通“赐”,指皇帝赏赐官服,象征升官。唐代官员服色按品级分紫、绯、绿、青。)命服。淮南疑狱,今谳[yàn](指审判定罪,此处指朝廷派他复审淮南疑案。)于有司,上择详明吏覆讯之,敬伯预[yù](参与、加入)其选,故有是行。虽未可言宦达,比之山叟,自谓差胜。兄甘劳苦,竟如曩[nǎng](以往;从前;过去的)日,奇哉奇哉。今何所须,当以奉给。”
“兄长久居深山,抛弃功名仕途,如今竟落魄到这般地步! 风不可束缚,影子不可捕捉。古人尚且因夜长难熬而秉烛夜游,何况我们正当壮年,怎能白白浪费光阴?我自下山以来,短短几年,如今已是大理寺评事。前些日子因断案公正,蒙圣上恩赐官服。此次奉命赴淮南审理疑难案件,朝廷选派精明干练的官员复审,我有幸入选,才有此行。虽然不敢说官运亨通,但比起山中隐士,自认为略胜一筹。兄长甘愿劳苦,竟还是和从前一样,真是奇哉怪哉!如今可有什么需要?我一定尽力相助。"
谌曰:“吾侪[chái](同辈或 同类的人)野人,心近云鹤,未可以腐鼠吓也。吾沉子浮,鱼鸟各适,何必矜炫[jīn xuàn](自夸、炫耀的意思,其贬义色彩较为明显)也?夫人世之所须者,吾当给尔,子何以赠我?吾与山中之友,市药于广陵,亦有息肩(让肩头得到休息。“息肩”更侧重于个人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休息。)之地。青园桥东,有数里樱桃园,园北车门,即吾宅也。子公事少隙,当寻我于此。”遂倏然而去。
裴谌淡然回应:
“我们这些山野之人,心性与闲云野鹤相近,可不会被一只死老鼠吓到(注:指世俗功名)。 你浮沉于宦海,我潜隐于山林,犹如鱼和鸟,各得其所,你又何必在我面前炫耀呢?不过,既然你提到‘相助’——人世间你需要的东西,我倒可以给你;但你能给我什么呢?我和山中的道友在广陵(扬州)采买药材,也有个落脚的地方。青园桥东边有几里樱桃园,园子北面的车门(侧门),就是我的住处。 你若在公务之余得空,不妨来找我。”说完,便倏然离去,消失不见。
敬伯到广陵十余日,事少闲,思谌言,因出寻之。果有车门,试问之,乃裴宅也。人引以入,初尚荒凉,移步愈佳。行数百步,方及大门,楼阁重复,花木鲜秀,似非人境。烟翠葱笼,景色妍媚[yán mèi](美丽可爱。),不可形状。香风飒[sà](《说文》,书中记载“飒,翔风也” ,其本义是指卷地而起的风,也指风吹过的声音,是一个拟声词。飒可以做为形容词,动词等来使用,意思是清凉的样子,或者又用来形容风声)来,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云之意,不复以使车(“使车”最初指狩猎时驱赶禽兽以就田猎范围之车。因职在使役,故称。也指使者所乘之车。特指外交使节或朝廷特派员的车驾)为重,视其身若腐鼠,视其徒若蝼蚁。
王敬伯抵达广陵(扬州)十多天后,公务稍有空闲,想起裴谌的话,便出城寻访。果然找到一处车门(侧门),询问之下,正是裴宅。仆人引他入内,起初路径荒凉,但越往里走,景致越发奇绝。走了数百步,才到正门,只见楼阁层叠,花木明艳秀美,宛如仙境。青烟缭绕,草木葱茏,景致之秀丽难以言表。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香,令人神清气爽,恍如腾云驾雾,超然物外。此时,他再也感觉不到自己朝廷使臣的威仪,反觉过往追逐的功名如同腐鼠,身边的随从也如蝼蚁般渺小。
既而稍闻剑佩之声,二青衣出曰:“裴朗来。”俄有一人,衣冠伟然,仪貌奇丽。敬伯前拜,视之乃谌也。裴慰之曰:“尘界仕宦,久食腥膻(既指肉食(与修道者清素对比),也隐喻官场污浊,典出《庄子·让王》“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腥膻之世不可居”。),愁欲之火,焰于心中,负之而行,固甚劳困。”遂揖以入,坐于中堂。
不久,隐约听到佩剑和玉饰的清脆声响,两名青衣侍女走出来说:“裴郎来了。”片刻后,只见一人衣冠华贵,仪态非凡,容貌俊美如仙。王敬伯上前行礼,仔细一看,竟是裴谌!裴谌微笑着对他说:“你在尘世为官,久食荤腥,心中被忧愁欲望之火灼烧,背负着这些沉重前行,自然疲惫不堪。”说罢,便请他入内,在中堂落座。
堂内门窗梁柱皆镶嵌奇珍异宝,屏风帷帐上绣着云鹤图案。不一会儿,四名青衣侍女手捧碧玉托盘而来,盘上器物珍奇,全是人间未见之物;美酒佳肴,更是王敬伯生平所未见。天色渐晚,裴谌命人设宴,点燃“九光之灯”,光华璀璨,满室生辉。二十名绝色乐伎款款而来,个个姿容绝世,依次坐于席前。
窗户栋梁,饰以异宝,屏帐皆画云鹤。有顷,四青衣捧碧玉台盘而至,器物珍异,皆非人世所有;香醪[xiāng láo](美酒)嘉馔,目所未窥。既而日将暮,命其促席,燃九光之灯,光华满坐。女乐二十人,皆绝代之色,列坐其前。
裴顾小黄头(字面指"黄发",在古代常用来指代:
(1) 年幼的童仆(因儿童发色较浅)(2) 西域胡人(因发色偏黄)(3) 道教仙童(因仙人常被形容为"黄发垂髫"))曰:“王评事者,吾山中之友,道情不固,弃吾下山,别近十年,才为廷尉。属今俗心已就,须俗妓以乐之。顾伶家女无足召者,当召士大夫之女已适人者。如近无姝丽[shū lì](.美女。),五千里内,皆可择之。”小黄头唯唯而去。裴谌回头对一名小童说道:“王评事是我山中故友,当年道心不坚,弃我下山。一别近十年,如今才混了个廷尉评事。如今他俗心未改,得用俗世乐伎来取悦他。不过寻常乐坊女子配不上他,去召那些士大夫家已出嫁的女子来。若附近没有绝色佳人,五千里内,皆可挑选。”小童恭敬领命而去。
诸妓调碧玉筝,调未谐,而黄头已复命,引一妓自西阶登,拜裴席前。裴指曰:“参评事。”敬伯答拜。细视之,乃敬伯妻赵氏。而敬伯惊讶不敢言,妻亦甚骇,目之不已。遂令坐玉阶下,一青衣捧玳瑁筝授之。赵素所善也,因令与坐妓合曲以送酒。敬伯坐间,取一殷色(暗红色:
朱正红"朱门酒肉臭"殷暗红"殷色朱李"绛深红"绛纱帐"丹亮红"丹唇外朗")朱李投之,赵顾敬伯,潜系于衣带。妓奏之曲,赵皆不能逐,裴乃令随赵所奏,时时停之,以呈其曲。其歌虽非云韶九奏(仙境的音乐美妙非凡,不似人间的金石之声。"云韶九奏"是唐代对宫廷最高雅乐的称谓:"云韶":原指黄帝时期的《云门》与虞舜时期的《大韶》两部上古雅乐"九奏":指整套乐曲包含九个乐章(源自《周礼》"九夏")合称代表 最庄严的仙廷礼乐,象征至高的艺术与神圣境界。)之乐,而清亮宛转,酬献极欢。
乐伎们调试碧玉筝,琴音尚未调准,小童已奉命带回一名女子。她从西阶走上厅堂,向裴谌行礼。裴谌指着王敬伯说:“去拜见王评事。”敬伯回礼,仔细一看,竟是自己的妻子赵氏!他震惊得说不出话,赵氏也满脸惊愕,不住地看向丈夫。裴谌让她坐在玉阶下,一名青衣侍女递上玳瑁筝——这正是赵氏擅长的乐器,于是命她与其他乐伎合奏助兴。
席间,王敬伯悄悄取了一颗深红色的李子扔给妻子,赵氏望向他,默默将李子系在衣带上。乐伎们演奏的曲子,赵氏大多跟不上,裴谌便让她按自己的节奏弹奏,时而停下配合,倒也清亮婉转。虽非仙乐《云韶九奏》,但宾主尽欢,宴饮达旦。
天将曙,裴召前黄头曰:“送赵夫人。”且谓曰:“此堂乃九天画堂,常人不到。吾昔与王为方外之交,怜其为俗所迷,自投汤火,以智自烧,以明自贼,将沉浮于生死海中,求岸不得。故命于此,一以醒之。今日之会,诚再难得。亦夫人宿命,乃得暂游。云山万重,复往劳苦,无辞也。”赵拜而去。
天将破晓,裴谌唤来小童吩咐:“送赵夫人回去。”又对赵氏说:“这座厅堂是‘九天画堂’,凡人本不可至。昔日我与王兄为世外之交,怜他被俗世迷惑,如同自投火坑,以智识自害,在生死海中浮沉,找不到彼岸。今日特设此宴点化他。此番相会,实属难得,也是夫人命中机缘,方能暂游仙境。云山万里,归途劳顿,还望勿辞。”赵氏拜别离去。
斐谓敬伯曰:“评公使车留此一宿,得无惊郡将乎,宜且就馆。未赴阙闲时,访我可也。尘路遐远[xiá yuǎn](辽远;遥远。),万愁攻人,努力自爱。”敬伯拜谢而去。复五日将还,潜诣取别。其门不复有宅,乃荒凉之地,烟草极目,惆怅而返。
裴谌对王敬伯说:“王评事的车驾在此留宿一夜,恐怕会让地方官员惊扰,你且先回驿馆吧。在返京复命前的闲暇时,再来寻我。不过尘世路远,万千愁绪侵扰人心,还望你善自珍重。”敬伯拜谢离去。五日后,他即将返回京城,暗中前往裴宅道别,却发现那里早已没有宅院,只剩一片荒凉野地,满眼杂草丛生。他心中怅然,只得默默离去。
及京奏事毕,将归私第,诸赵竞怒曰:“女子诚陋,不足以奉事君子,然已辱厚礼,亦宜敬之,夫上以承先祖,下以继后事,岂苟而已哉。奈何以妖术致之万里,而娱人之视听乎?朱李尚在,其言足徵[zhēng](证明),何讳(因有所顾忌而不敢说或不愿说)乎!”敬伯尽言之,且曰:“当此之时,敬伯亦自不测。此盖裴之道成矣,以此相炫也。”其妻亦记得裴言,遂不复责。
回到京城复命后,王敬伯刚踏进家门,赵氏一族的女眷便愤怒地质问他:“我赵家女子虽貌陋,不配侍奉君子,但既已明媒正娶,你也该以礼相待。婚姻上承先祖之命,下继后世之嗣,岂能儿戏?你为何用妖术将我摄至万里之外,供人取乐?那颗朱李我还留着,证据确凿,你还有何话说!”敬伯只好将事情和盘托出,并叹道:“当时连我自己也难以置信。这恐怕是裴谌修道已成,故意以此向我示威吧。”妻子也回忆起裴谌那番话,便不再责备。
吁,神仙之变化,诚如此乎?将幻者鬻术以致惑乎?固非常智之所及。且夫雀为蛤,雉为蜃,人为虎(《淮南子·俶真训》“昔公牛哀病七日,化而为虎”,喻指万物可互相转化。),腐草为萤(《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腐草为萤”,古人误以为萤火虫是腐草所化。),蜣螂[qiāng láng](俗称“屎壳郎”,一种以动物粪便为食的甲虫。)为蝉,鲲为鹏(《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万物之变化,书传之记者,不可以智达,况耳目之外乎?(出《续玄怪录》)
唉!神仙的变化之术,当真如此神奇吗?还是幻术师卖弄伎俩迷惑人心?凡人的智慧终究难以参透。况且,雀鸟化为蛤蜊,野鸡变成蜃贝,人化为猛虎,腐草生出萤火,蜣螂蜕变为蝉,鲲鱼化作大鹏——万物变迁的记载自古有之(注:典出《礼记·月令》《庄子》等),这些尚不能用常理解释,更何况超出凡人耳目所及的神仙之事呢?
往昔,裴谌与王敬伯曾是修道途中的挚友,二人于青灯古卷间,共悟道法之妙,同修心性之真。然而,王敬伯终究未能抵御尘世荣华的诱惑,被那世俗的功名利禄迷乱了心智。裴谌对此深感怜惜,他忧心王敬伯会为了这虚妄的荣华,不惜赴汤蹈火,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毕竟,若一味工于心计,妄图在这纷繁复杂的世间谋取私利,最终极有可能作茧自缚,反害自身。如此一来,王敬伯便会陷入这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在无尽的沉浮里挣扎,难以寻得解脱的彼岸。
出于这份担忧与关切,裴谌特意将王敬伯邀请至此,期望能点醒他,使其从这迷障中幡然醒悟。怎奈,这一番良苦用心,恰似对牛弹琴、抛媚眼给瞎子看。在王敬伯眼中,裴谌已然得道成仙,此番种种不过是在故意炫耀道术罢了。而众人因心怀畏惧,才不敢再对王敬伯加以责骂。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中,亦记载了一则名为王敬伯的爱情故事,此王敬伯非彼王敬伯,此故事虽不及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那般广为人知、家喻户晓,却也真切地反映出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热切向往。现将其一并摘录如下:
晋有王敬伯者,会稽余姚人,少好学,善鼓琴,年十八,仕于东宫,为卫佐。休假还乡,过吴,维舟中渚。晋朝有个叫王敬伯的人,是会稽余姚人,年少好学,擅长弹琴,十八岁时在东宫担任侍卫。一次休假回乡,路过吴地,将船停泊在江心小洲。
登亭望月,怅然有怀,乃依琴歌《泫[xuàn](水珠滴下的样子(多指眼泪))露》之诗。俄闻户外有嗟赏[jiē shǎng](犹赞赏;叹赏。)之声,见一女子雅有颜色,谓敬伯曰:“女郎悦君之琴,愿共抚之。”敬伯许焉。
他登上水亭望月,心生感慨,便弹琴吟唱《泫露》诗。忽然听到亭外有人赞叹,只见一容貌秀雅的女子说道:“我家小姐仰慕您的琴艺,想与您合奏。”敬伯应允。
既而女郎至,姿质婉丽,调韵哀雅,类今之《登歌》。曰:“古所谓楚明君者也,惟嵇叔夜能为此声。自兹以来,传习数人而已。”
片刻后,那女郎现身,姿容婉丽,琴声哀婉高雅,类似如今的《登歌》。她说:“此曲是古时的《楚明君》,唯有嵇康能弹奏。自他之后,传承者不过数人。”
复鼓琴歌《迟风》之词,因叹息久之。乃命大婢酌酒,小婢弹箜篌,作《宛转歌》。女郎脱头上金钗扣琴弦而和,音韵繁谐。歌凡八曲,敬伯惟忆二曲。
她又弹唱《迟风》之词,叹息良久,随后命大婢女斟酒,小婢女弹箜篌,唱起《宛转歌》。女郎取下金钗轻扣琴弦相和,音律繁复和谐。共唱了八支曲子,敬伯只记住两首。
将去,留锦卧具,绣香囊并佩一双,以遗敬伯。敬伯报以牙火笼(牙:象牙。火笼:烘篮(中间放小火盆的竹篮。用以取暖或烘干衣物。)。中置小火盆以取暖的笼状用具。)、玉琴轸[qín zhěn](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琴上调弦的小柱。)。女郎怅然不忍别,且曰:“深闺独处,十有六年矣。邂逅旅馆,尽平生之志,盖冥契(默契;暗相投合。 指天机,天意。 3.指意气相投的知音好友。 4.指内心的至诚。 5.在阴间缔结的婚约。),非人事也。”言竟,便去。
临别时,女郎留下锦被、绣花香囊和一对玉佩相赠,敬伯则回赠象牙暖手炉和玉琴轴。女郎怅然不舍,说道:“我独居深闺十六年,今日在旅舍与您相遇,得偿平生所愿,此乃冥缘,非人力可为。”说完离去。
敬伯船至虎牢,戍吴令刘惠明者,有爱女早世(逝),舟中亡卧具,于敬伯船获焉,敬伯具以告。果于帐中得火笼、琴轸。女郎名妙容,字雅华;大婢名春条,年二十余;小婢名桃枝,年十五,皆善弹箜篌及《宛转歌》,相继俱卒。
敬伯的船行至虎牢关时,当地县令刘惠明发现亡女生前在船中遗失的卧具竟在敬伯船上。敬伯如实相告,果然在女郎遗物中找到自己送出的暖炉和琴轴。女郎名叫妙容,字雅华;大婢女名春条,二十多岁;小婢女名桃枝,十五岁,皆擅长弹箜篌和《宛转歌》,但都已离世。
晋朝时,会稽余姚人王敬伯,年少好学,擅长弹琴,十八岁时在东宫任职。一次休假回乡,途经吴地,停船江中小洲,于月下弹琴抒怀。忽遇一美丽女子,自称仰慕琴艺,二人合奏。女子琴技高超,又命婢女弹箜篌、唱《宛转歌》,临别赠锦被绣囊。后王敬伯在虎牢戍发现,此女竟是县令亡女鬼魂,所赠之物皆为其生前所用。
这虽然出自小说家言,却反映了封建社会上层才女精神压抑,爱情不得自由的精神痛苦。两首《宛转歌》,情调凄苦,附录如下:
宛转歌 其一 刘妙容-魏晋诗歌
月既明,西轩琴复清。西廊上琴声袅袅,夜空淡静,明月一轮。波光如水,遍地空明。放眼望,溶溶月光,茫茫夜色,一切都十分安静。。幽幽的琴音更增添了几分静谧气氛。
寸心斗酒争芳夜,为何在旅途维舟登岸,偶尔听到琴音,就如此聆听而直至“月既明”呢?琴音清清,虽非司马相如《凤求凰》那类寻偶求侣的挑逗曲,但也够绸缪缠绵、情意悱恻而动人心怀,使她这位琴瑟高手也一听钟情。琴声成了他们邂逅相逢的天作地合的媒使。短暂交谈,斗酒助兴,俨然成了琴友。
千秋万岁同一情。美夜。月明、琴清为芳;觅得知音为美。两情相悦,美酒共酌,寸心相印,情愫不尽,真是“良辰美酒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歌宛转,宛转凄以哀。但这“同一情”,只是这一夜之间,毕竟是半路相逢,明日将各奔东西。此生此世能否再相见,则很难预料。真是相见恨晚,相别恨促。情不能已,吟唱出《宛转歌》,把这美好的夜晚,留存记忆中。而歌声也太宛转哀凄,悲上加悲。原想“展诗请歌聊自宽”,却是“乐往哀来摧肺肝”。
愿为星与汉,光影共徘徊。明月皎皎,星汉西流,银汉(天河)护着群星,群星偎着天河,星河共绕。“光影徘徊”,这是她的企愿,也是仰天的浩叹。
宛转歌 其二 刘妙容-魏晋诗歌
悲且伤,参差(纵横,状以泪多,以形容悲重伤深)泪成行。相厮共守而不得,即生星汉徘徊之叹,直就悲伤成泪。
低红(垂首低眉。情思悲伤,泪痕在脸,故“低红”)掩翠(掩袖,泪珠成行而且参差纵横,就不能不时地去“掩翠”拭去)方无色,《宛转歌 其一》中,琴为男操,此则音为女弹。满怀心事,所以“低眉信手续续弹”。“低红掩翠”情怀难再,而“无色”——难以为情。
金徽[huī](系弦之绳)玉轸(通“紾”[zhěn],系弦线之轴。)为谁锵[qiāng](弹。本义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金”“玉”言琴精美,以衬人之佳丽。中心悲哀,神情无色,弃琴一旁,而有“金徽玉轸为谁(何)锵(弹)”的哀怨。
歌宛转,宛转情复悲。心苦音哀,琴声自悲。停琴息悲,然不能已,则又续之以歌。但歌声仍同琴声一样,宛转生悲。
愿为烟与雾,氛氲[fēn yūn](指阴阳二气会合之状)对容姿。夜雾蒙蒙,长烟一空,更具一种微茫惆怅的寂凉。但愿我们能和这夜晚的烟雾氛氲,自来自往,缭绕一体,容姿相对,耳鬓厮磨。
诗中的主人公,恰似戏剧里杜丽娘一类被“禁锢”的女性。然而,她毕竟有幸生活在个性相对解放的南朝,不像杜丽娘,连睡个午觉都被视为越规之举。她能够与异性对弹对歌,并且毫无顾忌地抒发自己的愿望与理想,期盼着“对容姿”“共徘徊”。这与陶渊明《闲情赋》中“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致辞”“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等一连串的愿望,可谓神形皆似。从时代背景来看,这体现了六朝人的共性特征。
这首诗运用三、五、七言,长短句交错使用,行文宛转自然,情思缱绻缠绵,读来凄恻动人。诗中四个三字句,分别置于篇首与篇中,使每首诗各自形成两个层次。“月既明”描绘出初逢时月满人聚的美好场景;“悲且伤”则是乍见时的哀哭之态,具有领起全篇的重要作用。“歌宛转”再次出现,点明题目,置于层折转进之处,更增添了诗歌宛转缠绵的独特韵味。
诗末尾的两个“愿”字句,情意缱绻,余音袅袅。于柔婉的风神之中,渗透出一种执着的情思,如哀怨、如倾慕,如哭泣、如倾诉。这首诗或许并非男性越俎代庖之作,而是女性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诚然是为情造文的佳作,故而蕴含着感人至深且真切自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