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死后,曹丕是如何搞定曹营一众军头,迅速拿稳兵权的?

发布时间:2025-07-15 01:35  浏览量:2

建安二十四年,兵荒马乱和权力漩涡搅在一起,步步都是尖刀。此时的曹操,看似权倾天下,却已是风烛残年。临死前的每一个决定,都像是在为将来的风雨加固屋顶。曹丕世子的位子,看着牢固,实际上只是一只细线牵着的瓷瓶,风一吹就得碎。曹家三兄弟,各有算盘。有人说,那一年,连曹操自己都没有把未来想明白,到底哪一个儿子最得他的心?这话,是不是太绝对?

关羽攻樊、襄阳。于禁、庞德眼看守不住,北地精兵一批批往南压。徐晃孤军驰援,局势危急到不能再危急。曹操急调兖州、豫州的地方官和将军,都丢给曹仁手下调遣。与此同时,曹操竟然加封了曹植去救曹仁,这一步太耐人琢磨了。那个喜欢写诗、酒量又大的儿子,曹操到底是当儿子看,还是当储君下的最后一注?曹植最终错失救援的命令,醉酒失职,这不像是意外。当然也可能是自我放弃,明知在储君竞争中,想赢,得全身是刺,他偏偏没磨出那层硬皮。谁知道他是自觉无望还是无力争抢?

但曹操始终没死心。转手把希望丢给了曹彰。曹彰威名在外,打猎能奋勇杀虎,率兵如破竹,军中称“黄须儿”。可曹操没让曹丕拥兵,曹丕还一直困在邺城。有人说,曹彰之所以被重用,完全是武力值撑起来的,还有人说,曹操其实从不想让曹丕染军权。其实原因相互矛盾也不奇怪,老父亲下不了狠心,让儿子们多试试,并没坏处。

那年北边乌桓叛乱时,曹彰带兵平乱,获得鲜卑大豪头轲比能的臣服。曹操曾放狠话:“等我把黄须儿叫来,看他如何打你们!”夸张里有真情。但北地甫定,汉中危机又起。曹操希望曹彰能顶起来,有自己的理由。可曹丕呢?弟弟们打仗,自己如坐针毡,却又脱不开身。这种权力的微妙平衡,藏着的东西不多说,你琢磨不清,也不意外。

曹操归汉中,令曹彰固守长安,还没喘过气,就卧病洛阳。眼下剩下的时间一分一秒在缩水,他唯恐夜长梦多,急驿召曹彰来。很明显,这步棋像是两手准备。可曹操再怎么老谋深算,谁又能保证事情会全照着剧本走?曹丕立储位的局,真比想象还稳?

曹操刚驾崩,跟多年征伐的青州兵哗然不安,擅自敲鼓离开。有人记在《三国志·臧霸传》,陈寿写得冷静,但真到那一刻,乱得像黄河溃堤。青州兵为什么敢这么干?军心浮动,一点火星就炸开锅。而曹彰要是能第一时间赶到,军中谁服?未必都服曹丕。照《魏略》的意思,曹彰这次回洛阳,嘴上说着“父王唤我,是想立你吧?”指给曹植。可曹植劝他收手,不想和兄弟争。说白了,他们心思都不单纯,也许谁也不想让局势失控。可后来事态发展,其实就和开始想的不一样。

这三兄弟之间,勾心斗角还是有手足情谊?曹丕和曹彰信件往返,不止一次叮嘱“勿骄傲,勿乱军”,后来曹彰得胜,归功手下,曹丕夸他,曹操乐呵呵收拾残局。表面一团和气,可兄弟间各有算盘,内心未必安宁。这期间,曹操的真正用意是不是明摆着?既防外人,更防自家人。

杨修之死,是曹操割掉曹植羽翼最狠的一刀。杨修死后,曹植心神不安。曹操又把小儿子曹干托付给曹丕,等于把家钥匙公示天下。只可惜,曹彰和曹植,哪一个都没能在游戏里笑到最后。其实这种遗命之下,谁心里不发毛?但贾逵的角色,恰好把事搅糊涂。

贾逵剃度不剃心,死磕西北风。在所有人都主张隐藏曹操死讯时,贾逵力主先发丧。这消息一泄,青州兵就炸了。人说贾逵聪明,其实也许有点鲁莽,结果事情越闹越大。有人觉得贾逵这样做,是因为怕曹彰借黄须之名起兵,亦或是怕纸包不住火。发丧其实为曹丕铺路,但过程纯属一团乱麻。人的选择,有时就像乱丢的骰子,落在哪个面谁也无法操控。

据《贾逵传》,曹彰一赶回来第一问就是“玺绶何在?”贾逵正色而拒:“太子在邺,储副无误。”一锤定音,曹彰不敢再追。倒不是他蠢,是人眼里幽光还没灭。要是曹植真想和曹丕争,只怕场面难看得多。可惜曹彰权力有余,魄力不足,进退失据。

局势扑朔迷离。司马孚守住了大门,派禁卫,把丧事安抚妥帖,还联合和洽、陈矫等人联手捧曹丕登基。本来要等天子诏书才能继位,但陈矫直接说:“青州之事已恶化,太子只要安抚众人,后头的规矩以后再说。”曹丕抢发丧,顶了多大的风险?当时朝臣生出疑心,人人自危。

大臣们以卞后名义让曹丕立主,天下大赦。其实强撑上去的,后患已然留在心里。这几步棋,越看越悬。后人议论纷纷,曹丕这继位,哪有什么正统?纯粹仗着气场高压。登基虽顺,可手上那帮兵,青州兵哗变,谁能镇得住?

青州兵闹完,曹丕并未急于镇压,反而怀柔。贾逵只是发粮凭证安抚,让兵士回家半路不断炊。软刀子胜过硬刀子,兵乱自息。可实际上,这“慈悲”下面,是更多制度化的控制。黄初二年,孙权归还丧将于禁。于禁垂垂老矣,白发苍苍,亲到曹丕面前哭诉失节。曹丕未惩,反赐朱韨冠服,让他安然归国。其实表面安抚,背后早就定好了制度的铁笼。

曹魏中后期的世兵制,根本不留退路。士兵家眷集中看管,只要叛逃,母妻子女全灭。邓艾的结局,就是最直观的警告。据《三国志》正史,于禁后来的死是被曹丕羞辱——画壁辱于禁,致其羞愤而终。曹丕手里握刀柄,所谓包容,不过是等着收网。

然而曹丕自知根基浅,他们都明白外姓武将人人可用,亲族将领才是命脉。夏侯氏、曹氏、曹仁、曹洪这些宗族人马,优势显著。曹丕和夏侯惇、曹休关系好得不得了,布衣之交,不拘臣下礼。曹洪、曹休出征时,曹丕还亲送出征,“下舆执手”。这种融洽,维持住了军心。

但是外姓武将张辽、张郃也非不重要。他们的兵权被有意分割,张辽兵归夏侯惇节制,徐晃归夏侯渊掌控。等曹丕称帝,张辽加爵封兄弟,张郃徐晃皆进位。将蛋糕做大,分给各路人马,曹丕用意其实并不复杂。殊不知这一套赏罚,贴了创可贴未必止血。可能有用,可能没用。

臧霸事情最难缠。原是青州草寇一路,后来投曹,帮了曹操打袁绍,兖青徐多地震服其名下。臧霸后来包庇部下,曹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人要造反,有时一个眼神就能点火。即便臧霸从未闹事,坐镇地方多年势大,也令曹丕如鲠在喉。

曹丕称帝后,臧霸镇东将军,是七都督中唯一外姓。可后来的升迁不过表面,实际上兵权逐步剥离。夏侯惇死,曹休全面上升。两次征吴,臧霸受制于人。洞浦之战后,曹丕把臧霸调任执金吾,表面升,实则降。这种“明升暗降”,历史学家田余庆早有研究。曹丕征吴不为取胜,就是要慢慢拔掉臧霸的势力牙齿。表面繁荣,内核渐冷。

兵权收归手中,兄弟各入封国。曹彰北征立功,想着该加官进爵,结果被遣返藩地,“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实际上,兄弟深情早被权力消磨殆尽。曹丕没有明面整他,发生什么,顺水推舟而已。黄初四年,曹彰觐见,暴卒洛阳,尚年轻。

这件事经不住推敲。有人本能将曹丕定义为手腕狠辣,曹彰之死算账,顺理成章。相反,部分文献偏向偶然。两派看法都说得通。曹丕外表宽宥于禁,实际上阴损作弄,让其羞恼至死。《三国志》记,曹丕命人在高祖陵屋画关羽擒庞德、于禁投降,于禁痛恨发病。伪宽容与真打压并行不悖。这点,多少有点说不清。

曹丕再整治旧臣,丁仪、孔桂、杨俊都遇害,报复心态暴露。到底该不该这样?不同人有不同答案。历史小说极尽渲染,曹丕成了杀兄弟的狠人。真相半明半暗,没有一个绝对的版本能定案。

局里局外,军权、兄弟、恩怨、制度、朝堂,交错缠绕。曹丕靠兵权起家,也靠心理压迫清除障碍。世子继承的路,从不是乾纲独断,反倒像旱地行舟,没有稳字。但他也给后来的魏国权力模板打了底。

从头看到尾,也许只是三国里的又一出权力大戏。曹丕走自己的路,从不得安稳,不留退路,也不介意身后留下几个猜不透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