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大娘买菜后倒地去世,医生提醒:天气炎热,出门6件事要做好

发布时间:2025-07-16 21:14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每年夏季,因高温诱发的突发性健康事件屡见不鲜。高温中暑心脑血管意外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在老年人群中尤其常见。

近期一起67岁老年女性在早市归途中突发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医生提醒,进入高温季节,特别是对中老年人而言,外出前后有6件事必须做好。

否则,一次简单的买菜,也可能成为无法挽回的悲剧。

高温天不是简单的“热”,而是生理负担的叠加。人到老年,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出汗机制迟缓,血管弹性降低,心脏储备能力下降,再加上慢性基础病普遍存在,一旦高温暴晒,极易引发中暑心律异常低血压性晕厥等严重后果。

尤其是在气温超过35℃、湿度较高的环境中,这些风险显著增加。

中暑并不是一时“热得难受”那么简单。

医学上将其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先兆阶段可能仅表现为头晕、乏力、恶心,但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干预,很快可能发展为意识模糊、昏厥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尤其是老年人,其感知能力不敏锐,常常意识不到身体已经在“报警”,从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并非冬天,而是高温的夏季。高温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压波动剧烈,加大心脏负担。

对于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年人来说,突然的体位改变、脱水或情绪激动,都有可能成为诱发心梗脑卒中的导火索。

做好防范的6件事,是避免悲剧最现实的手段

第一,避开高温时段外出。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尽量安排在清晨或傍晚活动。

第二,出门前务必补水,且随身携带水瓶,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造成心负荷。第三,衣着要轻薄透气,避免穿着不透汗的化纤衣物。

第四,佩戴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第五,随身携带常用药物,例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有基础病者应根据医嘱备药。

第六,外出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是排队、购物等高强度活动应控制时间,避免长时间站立。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运动就不会中暑。

静止状态下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也会因体温调控失衡而发生被动中暑。这类中暑往往更隐蔽,发病更迅速,症状更凶险。

尤其是在通风不良的市场、公交车等密闭或半密闭空间里,风险更高。

还有一种常被忽视的情况叫做低钠型中暑

这是由于大量出汗却只补水不补电解质,导致体内钠离子浓度下降,引发肌肉痉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特别是老年人本身肾功能减退,水盐代谢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补水时也应适度摄入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但切忌选择高糖高钠的功能饮料。

饮食方面也不能掉以轻心。

高温天人的消化功能下降,过多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负担,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建议以清淡饮食为主,增加新鲜蔬果摄入,如西瓜、黄瓜、番茄等,既能补水又含有丰富钾元素,有助于维持电解质平衡。

但也要注意,西瓜等寒凉水果不宜大量食用,尤其是脾胃虚寒者,容易引起胃肠不适

很多人认为只要室内开空调就没事了。空调使用不当也是健康隐患

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会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频繁进出冷热温差大的环境,也容易引发“空调病”,表现为头痛、恶心、肌肉酸痛、抵抗力下降

建议空调温度控制在26℃左右,避免对着风口直吹。

一个容易被忽略但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情绪管理

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增强,易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反应,而这些情绪波动会加快心率,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尤其是在人多嘈杂的市场、公交等公共场所,老年人容易因情绪激动诱发急性事件。

保持情绪平稳,避免争执、焦虑,也是夏日出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人将“出汗多”误解为“排毒好”,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过度出汗反而可能导致体内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在高湿环境中,汗液蒸发受阻,不能很好地带走热量,反而更加容易引发热射病。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极高的重症中暑,其核心特点是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意识障碍、多器官功能损害,死亡率高达50%以上。

此时如果没有专业医疗介入,极难自行缓解。

很多家庭会选择让老年人清晨买菜,认为“早上凉快”,但清晨的高湿度也同样危险

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早晨空气湿度常常高达90%以上。湿度大时,汗液不易蒸发,体温更难降解,反而比干热环境更易中暑。

再加上市场内人多、空间密闭、通风差,是典型的高风险环境。

在实际门诊中,夏季老年人因脱水前来就诊的情况非常多见。

脱水不仅仅表现为“口渴”,更多时候是皮肤干燥、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头晕乏力等非典型症状。很多老年人因为怕频繁上厕所,刻意少喝水,这种做法非常危险。

正常情况下,老年人每日应保证1500毫升以上的饮水量,并根据出汗情况适当增加。

也有人担心“喝太多水会伤肾”,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健康的水摄入不会损伤肾脏,反而有助于代谢废物,维持体液平衡。

真正需要限制饮水的,仅限于特定肾病患者或医生特别提示的个例。

老年人出门买菜看似是一件日常小事,但从医学角度看,实际涉及体温调节心血管稳定水盐平衡情绪管理饮食结构等多个维度。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我们不能只关注“倒地去世”的结果,更应关注在这之前可以做些什么。

夏天不是不能出门,而是要有更高的健康自觉。通过科学补水、合理饮食、控制外出时间、注意防晒和情绪管理等方式,可以显著降低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

尤其对老年人而言,健康不是“不出门”,而是“科学出门”。

健康,从每一个小细节做起。每一次出门前的准备,每一次饮水的选择,每一次情绪的管理,都是对生命的尊重。

希望这篇文章不仅让人“看懂了症状”,更愿意“主动去改善”,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健康科普。

如果你觉得文章有用,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了解高温季节的健康风险,也希望更多家庭重视老年人的夏季出行安全。关注我们,一起守护每一个平凡日子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李春玲,王建军.高温中暑的预防与应对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8):1023-1027.
[2]徐珊,刘伟.老年人高温环境下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5):451-456.
[3]陈静,周晓军.夏季高温天气下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0):2461-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