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大学生发热两周,医院确诊艾滋病,告诉医生喜欢泡吧见网友

发布时间:2025-07-16 23:54  浏览量:2

20岁的男大学生小陈,发烧两周没退,去医院检查后竟被确诊为艾滋病。

医生详细问诊时,他说自己喜欢泡吧、见网友,平时有多个性伴侣,还常常无保护措施。

这让人不禁想问:一个看似普通的大学生,为什么会被艾滋病毒“盯上”?他早期出现的这些症状,能不能早点引起重视?

发热只是表象,真正的危险藏在背后

小陈刚来的时候,以为只是普通感冒。他说自己连续发烧14天,体温最高到39℃,还有点咽喉痛和全身乏力。起初他并没太在意,以为是学校空调吹多了。直到体温迟迟不退,才来医院做了个血常规。

医生查体时发现,他的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和腹股沟,按上去有点硬、不太疼。这个信号引起了感染科医生的警觉。血常规显示白细胞略偏低,C反应蛋白升高,考虑了病毒感染。进一步做了HIV抗体筛查,结果呈阳性。随后,HIV确认试验也证实了这个结果。

这时,小陈才承认,过去一年他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不少网友,和其中好几位发生过关系,而且多数时候没有用套。他坦言自己觉得“对方看起来干净”,就没太当回事。

年轻人感染HIV的几种“误判”

小陈并不是个例。近年来,HIV感染群体中,青壮年比例明显上升,尤其是18到25岁人群。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认识还停留在“远离毒品、不乱来就不会染上”的阶段,甚至觉得那是“别人的病”。

在HIV感染初期,也就是所谓的“急性HIV期”,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感染者会出现一些不典型的症状,比如持续发热、皮疹、腹泻、喉咙不适、肌肉酸痛等。这些表现太像流感或普通病毒性感冒,很容易被忽视。

小陈的发热就是这种情况。他的淋巴结肿大和体重减轻也早有苗头,只是因为看起来没多严重,被他一再拖延。HIV在人体内的复制速度非常快,早期病毒载量可以达到数百万级别,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干预,对免疫系统的破坏是非常迅速的。

泡吧、见网友,到底有哪些风险

在医生详细问诊时,小陈提到的“泡吧”和“见网友”是他生活中很常见的社交方式。他说在一些酒吧,认识人很快,几杯酒下肚就会有“进一步发展”。而在社交软件上,有人直接发出邀约,“你来我家,我买好饮料等你”。

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几个高风险因素。第一是陌生性伴侣增加,很多人并不了解对方的健康状况。第二是酒精或药物影响判断力,容易导致无保护性行为。第三是有些人本身就处于HIV感染的高发群体,比如男男性行为者,但并不主动透露。

小陈以及很多和他类似的年轻人,对预防知识了解有限。他说自己只在高中生物课上听过艾滋病,后来再也没学过相关内容。即使现在社交平台上信息很多,但大多数人觉得“这不关我的事”。

年轻感染者治疗的困境与机会

HIV不是绝症,这是很多人还不知道的现实。小陈确诊后非常恐慌,觉得人生完了。但医生告诉他,只要按时吃药,病毒可以被压制在非常低的水平,几乎检测不到,生活质量并不会明显下降。

目前我国使用的抗病毒药物组合效果很好。小陈开始服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和艾考恩的三联疗法,副作用轻微,服药两周后病毒载量已经明显下降。医生提醒他,这个药需要每天按时吃,一旦中断,病毒可能反弹并产生耐药。

小陈也面临现实问题。他担心同学知道后会疏远他,也不知道以后谈恋爱、找工作会不会受影响。医生建议他接受心理咨询,并加入本地的HIV阳性者互助组织。很多年轻感染者在这里找到了情感支持和生活指导。

预防,从不是“别人的事”

从小陈的经历可以看到,感染的原因往往不是某个“错误”,而是一系列“没太当回事”的选择。预防HIV,最根本的一点是了解自己的风险

如果你平时有多个性伴侣,哪怕只是偶尔,也建议定期做HIV检测。现在很多城市都有可以匿名检测的点,有的甚至提供自助检测包,操作简单、结果保密。有症状要及时就医,不要总想着“扛一扛就好了”。

更重要的是改变一些对艾滋病的误解。HIV不会通过共用餐具、拥抱、咳嗽传播;确诊HIV并不等于“绝望”,而是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长期管理的慢性病;规律服药的人几乎不会把病毒传染给他人。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加强性健康教育,不是用恐吓的方式,而是真正告诉年轻人如何保护自己、什么时候需要求助、面对感染怎么办。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北川,朱思达,王延轶.中国青年与艾滋病防治:现状、挑战与对策[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4,30(3):197-201.

[2]王福生,赵慧娟.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策略与药物新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12):881-885.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报告[EB/OL].(2024-12-01)[2025-07-10].http://www.nh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