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正青春 | 笔尖记录,目光见证!致敬时代书写者!(三)

发布时间:2025-07-17 00:16  浏览量:2

公众号转载山西经济日报稿件,须申请授权。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7月15日,《山西经济日报》迎来了创刊40岁生日。

犹记得,从创刊之初仅仅是四开四版小报的《山西经济信息报》,到同年8月26日更名为《山西经济报》,从1986年10月从“小报”升级为对开四版的“大报”,到1993年正式更名为《山西经济日报》,“她”不再仅仅对信息进行集纳、分类及简单处理,而是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

犹记得,从最初由四部门主办,到1993年成为省政府机关报,再到2003年划归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她”于变化中计深远,完成自己破茧成蝶的蜕变;

犹记得,从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山西再涌开放潮》,到1997年的《漳电股票发行第一天》,到2005年的《运城要造飞机了》,再到2025年的《全民阅读大会》,“她”用一篇篇精彩的稿件、一次次深入的调研、一场场精心的活动,持续传递着丰富的资讯、宣传着市场的功能、助推着行业的发展;

犹记得,从早期的盐业调查、汾河治理,到省内田间地头、矿企车间,再到国外商务活动、展销推介,经济报人的脚步从省内各地走到了世界多国,并把最新鲜的资讯、最真实的动态、最前沿的观察、最生动的故事,及时呈现给我们的读者。新闻人践行的“四力”,“她”给出了一以贯之的答案;

…………

40年风云激荡,40年笔墨春秋。在“她”40周岁之际,我们特别策划“用笔尖记录时代、以目光见证发展——40年见证《山西经济日报》报道的力量”栏目,撷取40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瞬间,聚焦每一个定格的光影,放大为山西经济砥砺前行的注脚。让我们以报为史,重温那些改变山西的故事,致敬每一位时代的书写者,更激励你我,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的“晋彩”华章。

岳旭辉:光辉岁月如新 新闻理想起航

孙瑞生:用脚步丈量时代刻度

余晓晖:用镜头发现 以图片呈现

屈建龙:守新闻人本分,靠新闻事实说话

郭延斌:笔墨书写正义 良知守望民生

1995年

岳旭辉

光辉岁月如新 新闻理想起航

6月20日下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西总站的会议室内,记者见到了岳旭辉。目前,他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西总站党委副书记、副召集人。虽然已经离开报社20余年,但是岳旭辉始终还是那个心怀新闻理想,在媒体行业耕耘的新闻人。

原本就是熟悉的人,聊的也是过去那些熟悉的事儿。

“1990年我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环保局宣教中心。1993年,我怀着新闻理想,通过考试进入山西经济日报社,成为科教新闻部的一名记者。”岳旭辉说。

虽然当时岳旭辉还是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但是在一年之后,由他采写的报道《地方病祸起假盐》就在全省范围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谈及这篇报道,岳旭辉印象颇深。他说,因为水土原因造成的某种疾病就叫地方病。当时,山西省卫生厅地病处出了一份简报,其中一项内容是“近期调查数据显示,山西地方病之一缺碘病的数据大幅上升”。看到这份简报,岳旭辉就缺碘病的原因去地病处询问,得到的答复是“根源在于盐业管理混乱”。

地方病根源为什么来自盐业管理混乱?这触发了一个职业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于是,岳旭辉从山西盐业公司入手,了解到那几年山西加碘盐的销量急剧下降,原因是私盐和工业废盐流入市场,冲击很大。为了更具体地了解情况,岳旭辉深入交城、文水、汾阳、平遥等地进行实地调查。时过多年,回想起这段经历,岳旭辉用“年轻气盛、勇气十足”来形容当时的自己。这次采访很有成效,岳旭辉每到一地,先进行暗访,当遇到问题或者必要时再亮明身份变为明查,当地会有副县级以上领导出面配合工作,同时积极投入到整改当中。

稿件采访历时半月有余,刊发之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并受到省领导的关注。时任报社领导要求岳旭辉形成专门的情况说明,由报社向省领导汇报。省里迅速出台政策严控私盐、工业废盐的流通渠道。省卫生厅、省盐业公司、工商执法部门都拿着这张报纸做宣传,让老百姓通过正规渠道去购买加碘盐。如此种种的后续作为,让山西的地方病——缺碘病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篇报道也于次年获得山西新闻奖。

对于当时年轻的岳旭辉来说,这篇报道是他在《山西经济日报》刊发的第一篇有较大影响力的稿件,为他的职业生涯“打基础、增信心”。他表示,《山西经济日报》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报纸,后来自己所写的很多调查稿件,基本上都有回应,并得到整改。

在报社的8年时光,不仅承载了岳旭辉最炽热的青春年华,更见证了他从青涩记者到资深媒体人的蜕变。2001年,岳旭辉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他说,此前那些与油墨清香相伴的日日夜夜,为真相奔走在城市乡村的分分秒秒,早已将新闻理想镌刻进了生命年轮,曾经在文字上的精雕细琢对日后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非常感谢在山西经济日报社工作的那些光辉岁月。

岳旭辉表示,在数字时代,希望报社能在媒体转型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开启40年后的新篇章。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媛

1996年

孙瑞生

用脚步丈量时代刻度

盛夏的光影在《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孙瑞生的办公桌上流淌,掠过一册册新闻剪报。孙瑞生指尖停留在1996年4月15日《山西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告急!长治玉米难“出嫁”》,“本报记者 孙瑞生”字样已晕染出岁月的毛边。

“这是我新闻事业的‘成人礼’。”孙瑞生的声音温和而笃定。他回溯在报社的熔炉岁月,人人争先的“竞技”氛围淬炼了他扎实的文笔与敏锐的触觉。“报社赋予我三样终身受益的珍宝:一副踏遍三晋的‘铁脚板’,一双洞察时局的‘慧眼’,一支为时代和人民鼓与呼的笔。”

时间锚定1996年春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阵痛正烈。时任山西经济日报社财贸部记者的孙瑞生被农民的来信和求助电话刺痛:“曾经的‘摇钱树’玉米,竟成了烫手山芋!”

刻不容缓。孙瑞生立马挎上采访包,登上开往晋东南的长途汽车。一周时间里,他白天扎进粮库深入调研,坐在焦虑的农户炕头倾听心声,夜晚则蜷缩于招待所昏黄的灯光下,梳理海量采访笔记。返程后,他未作停留,直闯省粮食厅厅长办公室,寻求官方视角的解读。

很快,四篇追踪报道接连刊发:首篇《告急!长治玉米难“出嫁”》以扎实的一线调查,真实呈现玉米滞销困局;第二篇《为啥?粮食官员说原因》直指核心症结——收购资金链断裂,揭示转型期深层矛盾;第三篇《农民:进退维谷好困惑》将话筒交给最前线,原汁原味传递粮农的彷徨与无助;终结篇《转化:可否走出通天路》跳出单纯叙事,开出建设性“药方”——发展玉米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破解滞销困局。

这组报道,堪称践行新闻“四力”的典范:沾满泥土的“脚力”深入基层,洞察时局的“眼力”把握全局,剖析症结、激荡思路的“脑力”寻求破局,最终以饱含温度的“笔力”凝聚成纸端文章。其深度与力度,不仅使报道赢得山西新闻奖二等奖,更引发了实质性的链式反应:省粮食系统迅速出台保价政策,积极探索解决路径。

“记者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应努力成为变革的推动者。”摩挲着泛黄的剪报,孙瑞生眼中锐气不减当年。

29年时光荏苒,这组报道因严谨的专业视角,至今仍被业界奉为圭臬:官方数据与实地调查相互支撑,筑牢事实基石;粮食系统管理者的政策阐释与基层粮农的切身诉求视角交叉,形成立体对话;“发现问题—解剖症结—提供建设性方案”的清晰脉络,树立了建设性新闻报道的标杆。

当数字化洪流重塑传播生态,直播、短视频等全息化手段日新月异。历经三十余载新闻生涯的孙瑞生,信念愈加清晰:“无论传播介质如何迭代、新闻形态如何变迁,对专业主义的坚守始终是新闻事业的定海神针。新闻的深度与力量,归根结底源于那双深深扎进时代泥土的脚。唯有丈量过土地的深度,方能精准感知并忠实记录时代前行的每一寸刻度。”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影

1997年

余晓晖

用镜头发现 以图片呈现

余晓晖,山西经济日报社原图片总监,一位资深的摄影记者,是那些年报社的一个“品牌”。

眼前发黄的老报纸,是1997年5月23日出版的,刊发了一组题为《漳电股发行第一天》的新闻图片报道。这组照片用镜头语言生动记录了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发行首日的盛况。这在当年是山西经济生活中一件不得了的大事。

作为早期登陆A股的山西电力企业,漳泽电力于1997年首次公开发行(IPO),是在我省国企深化改革背景下,能源行业寻求融资发展的重要案例,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重大新闻价值。

余晓晖的思绪回到了当年:“1997年5月22日是漳泽电力股票发行的第一天。接到通知后,我立刻骑上自行车赶往发行点。到位后迅速调试相机、抢占机位,准备采访。”活动中,余晓晖不时按下快门,及时捕捉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其中,股民争相认购股票的画面,在今天看来,仍有着不菲的历史价值。

余晓晖回忆道:“当时在场的省领导在与股民亲切交谈中,不忘提醒大家‘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并指示相关部门和媒体要加强股民风险意识教育。同时,他还表达了希望有更多山西企业上市,带动全省经济腾飞的愿景。”

回到报社,余晓晖第一时间精心挑选、裁切照片,认真撰写说明,编发了这组稿件。稿件次日见报后反响颇佳,充分彰显了《山西经济日报》作为全省唯一经济类综合大报的导向价值。

如今已八十高龄的余晓晖,是报社的元老级人物。1986年,他进入报社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后历任摄影部主任、总编助理、图片总监,在我省摄影界享有盛誉,曾任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

“能把爱好当成职业,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感谢报社为我提供了展示能力、发展自我的舞台!”余晓晖由衷地感慨道。

在报社工作的20年间,他以独到的新闻视角和大量精彩的图片,与读者共同见证了山西第一条高速公路太旧高速的开工、建设与通车;亲历了几十次重大会议的召开;目睹了诸多传统企业改制后焕发的勃勃生机;欣喜于退耕还林等重大政策举措实施后的美丽画卷……他以镜头为笔,图片为墨,二十年如一日地记录、反映、呈现着山西的变化与成就,屡次获奖的作品便是其最好的注解。

共事多年的同事们谈及余晓晖,总会提到他的“两面性”。多年来,他一直默默资助一名贫困学生,此事鲜为人知,直到同事偶然发现受助学生的来信,才揭晓了他那颗温柔似水的心。然而在工作中,余晓晖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倔强与执着。有一年报道全省两会,程序性报道任务繁重,身患高血压的他竟在现场累晕过去。而令人意外的是,第二天他又出现在会场,依然忘我地工作着。“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做人认真,做事尽责。”这是余晓晖对自己二十年记者生涯的总结。

对于报社的未来,他满怀期待:“在融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变与不变的坚守中,我们《山西经济日报》一定能顺应时代潮流,越办越好!”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康煜

1998年

屈建龙

守新闻人本分,靠新闻事实说话

报纸是一张新闻纸,如何定位?为谁服务?如何服务?《山西经济日报》自创刊之日起,便鲜明地提出“四个服务”的定位——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百姓、服务市场,且四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着。

1998年2月19日,《山西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稿件《汾酒急了》正是这一坚守的完美体现。

虽然已经过去了27年,这篇报道的作者之一,曾任报社总编辑,时任编委、工交部主任的屈建龙谈起该稿件仍然记忆深刻:

1998年1月26日,朔州市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特大假酒中毒案,其造成的恶劣影响之一便是山西白酒业受到全面冲击。畸形的新闻炒作,使本来的假酒案变成一场白酒商战。其中,最受影响的是山西白酒业的龙头——汾酒,原因是造假者在产品包装和商品品牌上效仿汾酒系列产品,使汾酒受到严重损害。

“当时国内的几大白酒巨头借机对汾酒展开围剿,汾酒产品在黄河以南全部下架,销售市场仅剩我省和东北地区。这就是为何报道标题起了个《汾酒急了》。”屈建龙说,“急了,就得开始反击。首先是说清事实,在舆论上把混淆视听的东西拨乱反正。当时,我们还推出了《曌酒哭了》等稿件,为山西品牌代言,为山西企业发声,为山西经济呐喊。这也正是《山西经济日报》一直以来的定位。”

为企业发声,要有理有据,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链。屈建龙带队火速奔赴汾阳,见到当时的汾酒当家人,并采访了相关部门、企业等。这个过程有点像“取证”,法律专业毕业的屈建龙要求自己在扎实的采访中拿新闻事实说话。

稿件从三方面入手,一步步揭示事实真相——我国规模最大的名白酒生产企业之一的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遭受不白之冤,其产品信得过、靠得住,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饮用;指出问题实质——打假“黑洞”的存在是造成朔州假酒中毒案的重要原因;给出相关建议——在打假问题上应特事特办,不能因墨守成规而贻误“战机”,有关部门也应在制定政策时做好衔接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推诿和扯皮。

这篇稿子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仅被《中华工商时报》等主流媒体转载,而且被包括业内人士在内的多方肯定,是当时同源新闻中最有力度的一篇报道。

从1987年大学毕业进入报社到退休,屈建龙从一而终,把人生中最有价值的年华奉献给了新闻事业。30余年间,他从未放下对新闻事业的热爱。

他出任总编辑时,正值新媒体崛起,纸媒受到严重冲击。何去何从?在分析报纸的读者分布和广告来源之后,他提出了新闻下沉、服务下沉的思路,在坚持宏观报道的同时,加大微观报道的力度,让新闻更接地气。来自一线的一篇篇鲜活的稿件,为报纸赢得了良好口碑。

已经退休的屈建龙依然关心着这张报纸的发展,在《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他表示,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是幸福的,一辈子做新闻人是幸福的,在一家拥有40年历史的报社从事新闻事业尤为幸运。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龙飞

1999年

笔墨书写正义 良知守望民生

盛夏六月,阳光洒在堆叠的报纸合订本上。每一页报纸、每一道褶痕、每一个铅字……似乎都在静静地诉说着一个真实的新闻现场。

翻开一本珍贵的《山西经济日报》原版报纸合订本,时间指针拨回25年前:一篇调查类报道《六条人命换不来一份良知》,因报道客观、揭示真相、警醒世人,获得2001年度山西新闻奖一等奖。25年后的今天再次回顾,字里行间的震撼仍如叩响的洪钟!

这篇报道出自彼时山西经济日报社社会新闻部记者郭延斌之手。25年前,在沁水县特大洪水灾害中,一起人祸悲剧悄然上演:沁水县人民法院司机高历驾驶吉普车送传票,行至沁翼公路苏庄段梅河河槽便道时,遭遇了罕见的洪水袭击,车上六人遇难、一人幸存。岸边上千村民目睹了这一惨案。

“接到报料,我抓起提包就赶往长途车站。”现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的郭延斌回忆道,“抵达事故现场已是傍晚,我顾不上休息,直奔遇难者家中。那位因目睹亲人溺亡而近乎癫狂的老人,数次悲痛欲绝,无法接受采访……其痛心疾首的样子我至今难忘。”

回到住处,郭延斌连夜梳理线索、撰写提纲。次日,他继续走访村民、救援人员、涉案单位及县领导,逐步揭开真相:沁翼公路建设期间,因责任单位违规未另建便道,致使群众与车辆冒险在河槽通行,而本应于7月20日汛期前完工的公路却未完工。事发当日,河道违规施工堵塞行洪,高历和其家人因保护国家财产,欲把熄火的吉普车推动重启行至岸边,不料洪水瞬间袭来,最终错过逃生机会而遇难;事后,相关方企图以天灾定性掩盖人为责任。

采访完毕,郭延斌迅速赶回太原连夜成稿,还原了“天灾背后的人祸”真相。文章见报后,引起省市相关部门关注。当地也立即行动,封锁危险河槽便道,在相关路段贴上警示牌,对遇难者家属进行了安抚赔偿。

“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天灾,却最终酿成惨祸。”郭延斌因此抑郁许久,“如果相关单位对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不那么漠视,如果遇难者不抱有侥幸心理而是迅速逃离,那么一切都有可能出现转机。”

“笔墨书写正义,良知守望民生。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不是选择,是天职。”2004年,因工作表现出色,郭延斌从山西经济日报社调离,进入新的岗位。“从山西经济日报社到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再到如今的省委统战部,自己离开报社已有21个年头,但那段宝贵的记者经历,成为我日后工作中坚守初心的精神底色。”

郭延斌说:“新华社社长穆青曾说过‘勿忘人民’,这四个字深深烙印在每位调查记者的骨子里,也深深印刻在如今作为人民公仆的我的心里。这一生,我感恩报社对我的培养,是她让我见证了许多难忘的瞬间。如今,《山西经济日报》迎来了40岁的生日,我唯有送上深深的祝福:‘生日快乐,越办越好!’愿她继续为山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鼓与呼,成为更多人了解山西的窗口,也激励着我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人民服务。”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