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糖尿病人别过度管住嘴迈开腿,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发布时间:2025-07-17 00:10  浏览量:2

这年头,有些人说话直得像剃刀,张口就是“糖尿病就得少吃多动”,还一本正经地教人管住嘴、迈开腿。听得多了,也就腻了。可你见过真管住了嘴、腿也迈得飞快,血糖依旧飘得像风筝的糖友没?真有!不是一个两个,是一大片。

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难道“吃少点、跑多点”真没用?还是说,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本就有偏差?

今日这一篇,老中医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别怕看不懂,也别怕太玄,都是人话。行医二十载,见过不少“嘴管得紧、腿跑得勤,最后胰岛素也得打”的苦命人。真相是什么?不是你太懒,是方法不对。

且听我慢慢道来——

糖尿病不是“吃多了”的错,更不是你“懒”出来的病。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脑子里第一个画面就是:油腻大叔,啤酒肚,天天吃肉,懒得动弹。可现实可不这么简单。糖尿病的成因,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是多因素交织的慢性代谢病,根子在胰岛素抵抗或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

根据《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013)》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14亿,而其中近一半的人并不胖,甚至有不少人偏瘦。这说明,糖尿病的发生,并不完全是因为吃得多、动得少。

中医怎么看?

糖尿病在古代中医中,被称作“消渴”。《黄帝内经》里就有记载:“饮一斗小便一斗”,说的就是这类病人多饮、多食、多尿的症状。中医认为,此病根本在“阴虚燥热,五脏亏损”。

简单点说,是身体内部的“水源”干了,虚火烧得旺,五脏协调失衡,才使得津液耗散,糖不入细胞,血中成糖,久而久之,演化为糖尿病。

所以啊,并不是你嘴馋,而是你身体内部的“锅”出了问题。管住嘴、迈开腿,只能控制表面,压不住根子!

为什么有人管住嘴迈开腿,血糖还是高?

这话说得直白点,你以为你在节食,其实你是在伤身。

有位老张,五十多岁,查出糖尿病后,天天只吃青菜豆腐,主食控制在一两以内,走路一小时起步。结果三个月后,瘦了十斤,脸色发黄,眼眶塌陷,血糖却没见降,反而波动更大。

为什么?因为身体被逼急了,自己开始“榨油”供能。

现代医学解释得很明白:当碳水摄入不足时,身体会转而分解脂肪、蛋白质供能,产生酮体,导致酮症酸中毒的风险上升。尤其是二型糖尿病人,若胰岛功能尚可,却长期低碳饮食,极易引起代谢紊乱。

中医则说:“过度节食,伤脾败胃,气血两虚,虚火更炽。”

你以为你在控糖,其实你在“自废五脏”。这种“控糖法”,不如不控。

跑多了,真不一定是好事。

“迈开腿”这话听起来挺阳光的,可糖尿病人真不是谁都能跑。

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因为过度运动导致低血糖、心血管意外,甚至猝死的案例并不少见。比如,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曾接诊一位患者,因晨跑突发低血糖昏迷,被路人送入急诊,血糖仅为2.1毫摩尔每升。

中医讲:“动可生阳,过动则耗气。”

糖尿病人本就气阴两虚,若再过度运动,等于雪上加霜。适度运动,贵在“调”而不在“猛”。

你看古人练功,哪有一上来狂奔十公里的?都是慢走、太极、拍打经络、调气养神。这才是适合糖友的运动法门。

糖尿病调养,讲的是“调”,不是“控”。

“控糖”这俩字,本身就透着一股“压制”味道。但糖尿病是个“慢功夫病”,靠压是压不住的。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调和”,这才是治本之道。

举个栗子。我有位老病号,姓李,六十来岁,糖龄七年。刚来时,一脸焦虑,天天测血糖,吓得不敢吃饭不敢出门。后来我给他调理脾胃、滋阴清热,用的还是《温病条辨》中的“玉女煎”加减,辅以食疗、导引术。三个月后,血糖渐稳,精神也回升了。

我告诉他:糖尿病不是你生活的敌人,而是你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别一味打压,要学会“调”。

现代研究也证明,中医药在改善胰岛素抵抗、降糖作用上具有独特优势。比如黄芪、丹参、山药、葛根等中药材,均有调节糖代谢的作用。《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年的研究指出,中药复方在调节糖脂代谢、保护胰岛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别迷信数据,更要相信身体的声音。

很多糖友把血糖仪当成“命根子”,一天测五次,数字一高就慌,一低就怕。吃饭前测,饭后测,夜里三点也不放过。

这就像你天天盯着油表看,却从不关心发动机有没有烧坏。

中医看病讲“望闻问切”,诊断不是看一个数值,而是看整个“人”的状态。

你有没有乏力?舌苔厚吗?夜眠安否?大便通畅否?这些都是诊病的关键。

糖尿病不是一场数字的游戏,而是一场身体与心灵的修行。

你需要的不是“控糖套餐”,而是一整套“养命之道”。

别再信那些“糖尿病必吃的十大食物”“控糖秘诀三步走”的套路了。身体不是机器,治病不能只看指南。你要的是一套“因人而异、因时而调”的养生法。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针对糖友来说,调脾养胃是常年功课,饮食上应遵“平淡为主,忌寒凉、忌燥热”。运动上以“缓、稳、恒”为要,切忌猛练猛停。

睡眠、情绪、作息,这三样,是“隐形杀手”。现代医学已证实,慢性应激、睡眠紊乱与高血糖密切相关。中医更是早有“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的说法,情绪不调,是糖病之源。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让你“管住嘴”、“迈开腿”,是让你“看清自己、照顾身体”。

别再把糖尿病当成敌人,它是你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别盲从那些“控糖秘籍”,也别迷信“低碳饮食”,真正对你有用的,是一套从内调理、从心出发的生活方式。

这病,不是靠狠劲就能治住的,是靠“稳劲”慢慢调出来的。

老中医一句话总结:糖尿病,不是管出来的,是调出来的。

别再一味“管住嘴、迈开腿”,你该学的是“养好脾、护好肾、稳住情”。

有病不可怕,怕的是错治,怕的是“听风就是雨”。从今天开始,别急着控糖,先学会调身。

愿天下糖友,不再受控于数字,而是掌控自己的命运。

调身、养心、顺天时,才是正道。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01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黄帝内经·素问》

3.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年第36卷第3期

4.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临床案例汇编

5. 《温病条辨》吴鞠通著

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7.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年第42卷第5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