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农药没毒死鱼,却让它们不交配了?专家警告:这更吓人

发布时间:2025-07-17 00:46  浏览量:2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卡扎科夫·马克西姆

科学家在全球各地的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均检测到农药残留,这引发了人们对这些化学物质如何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担忧。长期以来,研究多关注农药致死性效应,但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即便在非致死浓度下,农药也正悄然改变着鱼类的社会行为,使其变得“不社交”,甚至影响其繁衍。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生态与进化生物学博士候选人凯尔·莫里森及同事们进行了一项综合研究。他们发现,农药会影响鱼类的多种行为模式,总体而言,化学农药让鱼类更不社会化,互动也随之减少。具体表现为:鱼类花在群体聚集上的时间减少,对领地保护的意愿降低,交配尝试也明显减少。

莫里森指出,这种影响远比大规模鱼类死亡更具隐蔽性。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鱼类通常成群结队地游动并进行社交活动,但农药可能正在让这些生动的群落逐渐消失,只剩下孤零零的个体。在大量死亡事件登上新闻之前,水生生态系统可能已悄然崩溃。

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鱼类成群结队地游动并进行社交活动。

澳大利亚是农药的重要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有超过11,000种化学农药产品被常规用于农业和家庭环境。令人担忧的是,其中一些化学物质在其他地区(如欧盟)因安全问题已被禁用,但在澳大利亚仍获准使用。

农药通常通过拖拉机或飞机喷洒到作物上,形成杀死害虫的化学雾气。然而,大雨过后,这些化学物质可能流入路边排水沟,渗透土壤,并缓慢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鱼类在这种被稀释的化学混合物中游动,可能通过鳃吸收农药,或食用受污染的猎物。

在高浓度下,农药可能导致大规模鱼类死亡,例如在门迪迪湖反复发生的现象。然而,在野外环境中,农药剂量通常不足以致死,而会产生更微妙的影响,科学家称之为“亚致死效应”。其中一种常见的亚致死效应就是行为改变,即鱼类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

此前的研究多关注农药对鱼类孤立状态下的影响,例如测量鱼类在农药存在时的游动距离或速度。但鱼类并非孤居生物,它们会形成群体、守护领地并寻找伴侣,这些行为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此次研究聚焦于农药对这些关键社会行为的影响。

新南威尔士州偏远地区的门迪迪湖(Menindee Lakes)岸边涌现大量死鱼。

这项研究提取并分析了全球37项实验数据,共测试了31种不同农药对11种不同鱼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证据显示,农药会使鱼类变得不那么社会化,这一发现几乎在所有受测物种中都一致。其中,求偶行为受影响最为严重,而求偶是鱼类寻找和吸引伴侣的关键过程。这尤其令人担忧,因为成功的求偶对于健康的鱼类种群和生态系统稳定至关重要。

研究还发现,某些农药(如除草剂草甘膦)通过扰乱脑功能和激素水平,对鱼类社会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这引发了关于脑功能和激素如何驱动鱼类社会行为的重要问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例如,科学家可测试睾酮水平变化与领地防御行为变化之间的关联。研究体内机制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农药的复杂影响。

不过,研究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大多数现有研究聚焦于少数易于研究的“模式物种”,如斑马鱼、鲤鱼和孔雀鱼。这些研究常采用的农药剂量和暴露时间可能无法完全反映现实世界的情况。通过纳入多种物种和环境相关的剂量来填补这些空白,对于理解农药如何影响野生鱼类至关重要。

我们研究中的一项实验涉及囚犯外科鱼,这些鱼会成群结队或形成“鱼群”。

研究团队建议,监管机构应开始认识到鱼类行为是评估农药安全性的可靠且重要指标。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发生大规模死亡之前,更早地发现农药污染问题。

科学家也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采用相同的方法,科学家可以获得可比性的研究结果。标准化方法将为监管机构提供评估农药风险所需的证据。监管机构与科学家可共同探索利用行为研究成果指导政策决策的途径。这不仅有助于预防大规模死亡事件,也能更早地发现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河流、湖泊、海洋和珊瑚礁正承受着人类活动日益扩大的影响。迄今为止,大部分关注点都集中在减少碳排放和管理过度捕捞上,这无疑是正确的方向。

但莫里森指出,水面下还潜伏着另一个更隐蔽的威胁——我们使用的化学物质。农田和花园中使用的农药已被检测到存在于世界各地,甚至包括大堡礁等标志性生态系统。正如这项研究所示,这些农药即便在低浓度下也可能产生令人不安的影响。

现在是时候减少农药使用并降低径流。通过转向使用毒性较低的化学物质并引入更严格的法规,我们可以减少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损害。外界普遍认为,如果我们立即采取紧急行动,将能有效限制农药对地球生态的影响。

作者: 凯尔·莫里森,生态与进化生物学博士候选人,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