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60岁要远离喝茶?医生坦言:不想抬进医院,3种茶类避免饮用

发布时间:2025-05-20 13:20  浏览量:3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大爷今年快七十了,年轻时爱喝茶,尤其是那种闷得发黑、苦得发涩的浓茶。

晨起一壶,午后一壶,乃至临睡之前亦要来上一壶。他自己说喝茶提神,能清火利尿,早年连头疼感冒都靠茶“冲”过去。

但这两年身体明显不行了,常常睡不着、胃胀、心跳忽快忽慢,手脚也经常发麻。

一开始家里人还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退化,后来住院查出心律不齐,医生第一句话就是:茶,得停,特别是你这么多年喝的“那种茶”,不是养生,是给身体添堵。

很多老年人一直信“茶能养人”,觉得喝茶是种清静生活方式。

茶壶一端、电视一开,日子有滋有味。

但过了60岁之后,身体代谢变了,器官功能也跟着下坡路,原来能承受的刺激,现在可能就成了负担。

尤其某些茶,喝得越久、喝得越勤,问题就越容易集中爆发。

特别是那几种看着无害、喝起来有味的“误区型茶类”,要是不赶紧避一避,说不定哪天就从沙发上直接被抬去了医院。

最典型的就是浓茶。大部分人都觉得浓茶“劲足”,尤其老年人常说“淡茶没味儿,浓茶才提神”。

但问题恰恰就在这里。浓茶的咖啡因含量高,鞣酸含量也高,这两样东西对中老年人来说就是双重打击。

先说咖啡因,过了60岁,肝脏代谢能力下降,咖啡因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不容易排出去。

它会持续刺激中枢神经,让人晚上睡不着,心跳快,还容易出现焦躁、眩晕。

尤其对原本就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浓茶等于是直接把交感神经推上高位,心率上不来就乱跳,血压上不去就乱飙,搞得整个人像挂在电线上一样悬着。

北京协和医院有一项研究专门调查了65岁以上老年人的饮茶习惯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结果发现,每天喝超过4杯浓茶的人,心律失常发生率比不喝茶的人高出39%,尤其在夜间更明显。

心跳一旦不规则,心房颤动、心衰的风险就来了,不是说说吓唬人,是实打实地从心脏传出来的信号。

而浓茶里的鞣酸,会影响铁、钙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常喝浓茶的老人,骨密度普遍偏低,更容易骨折,尤其冬天摔一跤就是骨裂,这点不少人吃过亏还不知道跟茶有关。

更要命的是,浓茶还容易刺激胃酸分泌,有不少老年人胃口不好、胃胀、食欲低,其实是被茶水“喝坏”的。

中国营养学会公布过一项大样本饮食与消化系统健康的调查,发现老年人空腹喝浓茶或饭后马上喝茶的,胃酸倒流、胃黏膜糜烂的比例显著上升。

很多人原本是想靠茶“消食”,结果反倒把胃酸催起来,烧得胃口都没了,长期下来,消瘦、营养不良、免疫下降,全都跟着来。

再说那种市面上很常见的“含糖茶饮料”,外包装画得花里胡哨,写着什么乌龙、绿茶、茉莉、红茶,配料表一看,前三项永远是“水、白砂糖、茶粉”。

有的老人出门觉得口渴,便利店抓一瓶,看着像喝茶,其实就是在喝糖水。

血糖高的人,几口下去,血糖飙上去不说,茶多酚含量还少得可怜,根本起不到“茶”的作用。

上海市疾控中心曾经对50种市场茶饮料做过营养成分测评,发现平均每瓶含糖量在20克左右,差不多相当于5块方糖。

对一个已经糖耐量异常的人来说,这一瓶下去,血糖能飙升2-3 mmol/L,尤其饭后喝,刺激更强。

更糟糕的是,这类饮料常常用香精、色素来“模拟茶味”,里头加的有些是人工甜味剂,有的对胰岛细胞有潜在损害。

有个词叫“代谢混乱”,指的就是这种看似没热量、实则干扰身体内分泌的食品。

年纪大的人胰岛功能本来就在走下坡路,这时候再搞点“假糖”进去,等于雪上加霜。

还有一点更“阴”,含糖茶饮料喝多了,会让味觉麻木,原本觉得水果甜、米饭香,慢慢都觉得没味儿了,就会不自觉地吃更咸、更重口的食物。

这样一来,盐摄入跟着超标,血压控制更难。

江苏营养学会有一份社区调查报告提到,日常饮食偏咸的老年人中,有53%的人同时喜欢喝茶饮料,这类人群高血压控制不达标的概率是其他老年人的两倍。

有些老人还信中药茶,觉得啥毛病泡一泡就好,降压茶、降脂茶、排毒茶一抓一大把。

其实这些茶里不少加了泻药、利尿成分,比如决明子、荷叶、番泻叶、泽泻之类的,短期看着效果好,体重轻了、血压低了,但其实是在“脱水减负”。

水分一流失,血液变稠,心脑供血能力下降,尤其夏天或出汗多的时候,特别容易造成脑供血不足。

广州中医药大学曾统计过中药茶引发低钠血症和低血容量性晕厥的病例,大多是老年人,且集中在服用含泻下、利水成分的中药茶之后48小时内发作。

表面上看是“茶疗”,本质上是在滥用药物。

中老年人本身肾功能变弱,钠钾离子调节能力差,一点外力干扰就会让电解质紊乱,轻的头晕乏力,重的甚至诱发心律问题或晕倒摔伤。

还有些中药茶打着“抗癌”“祛湿”“排寒”的旗号,配方五花八门,很多人自己在网上搜着配,什么陈皮、黄芪、党参一堆往里扔,不讲剂量、不看体质。

尤其是本身脾虚、胃寒的老人,喝这类带凉性的药茶,胃肠功能更差,吸收变差,免疫力越来越低。

很多人越喝越瘦、越喝越虚,最后成了“茶养病”的笑话。身体虚了,别说延年益寿,医院都成了第二个家。

有一点特别关键但很少人提,那就是老年人的“口渴感”降低了,不容易察觉身体缺水。

一旦喝茶成了主要补水手段,尤其是浓茶、含咖啡因的那种,不但不能补水,反而加速排水,会加重脱水。

脱水状态下血液变黏,血压波动大,心脏负担重,脑供血更容易出问题。

这种“越喝越渴”的假象,不少人都踩过坑,特别是有脑梗史的老人,哪怕只脱水一天,就有可能诱发二次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