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籍贯山西的14位社稷重臣:1介子推,2百里奚,3卫青
发布时间:2025-07-17 18:25 浏览量:2
家乡: 故里说法多,普遍认为是今山西介休市(名字就源于他)。
这辈子干了啥? 这位可是跟着晋文公重耳在国难时一同流亡的老臣子,患难见真情的典范!当年重耳饿得前胸贴后背,传说介子推愣是偷偷从自己腿上割了块肉煮汤给主子续命(这事儿虽流传广,但也考据存疑,反正就是忠得离谱)。等重耳历尽艰辛回晋国当了老大(晋文公),开始封赏功臣。你猜怎么着?介子推这老伙计清高啊,觉得尽忠是本分,不求封赏,二话不说背着老母亲就躲进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那个急啊,为逼他出来,一把火烧了山。结果呢?介子推心意已决,和母亲抱着棵柳树宁死不屈,烧没了!晋文公肠子都悔青了,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吃冷食纪念——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介子推用生命诠释了“割股奉君”的极致忠诚和不慕荣华的气节,成了后世官员“忠廉”的精神标杆。
家乡: 山西平陆县(一说宛城,但主流认可是山西)。
这辈子干了啥? 这位大爷可是个“老来俏”的代表!本是虞国大夫,国灭后成楚国土豪家的放牛郎。秦穆公听说这人本事大,不想用重金赎买(怕楚国警觉不放人),就耍了个心眼,用五张黑色公羊皮(“羖”,gǔ),当奴隶把他换来了——所以人称“五羖大夫”。见面一聊,穆公如获至宝,破格提拔已经七十多的老百里为相!老头儿不负众望,和蹇叔一起励精图治:推行德政、发展农业、教导礼仪、选拔人才、巩固国防,硬生生把偏僻落后的西陲小国秦国,打造成了能与中原列强掰手腕的霸业基石!他举荐的孟明视(他亲儿子)、西乞术、白乙丙等将领在崤之战后戴罪立功更是名震一时。这老爷子的功绩,真为秦一统天下埋下了厚重的伏笔。
家乡: 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这辈子干了啥? 这位的起点那是真低,母亲是公主家仆人,他自己给平阳侯家当过骑奴。谁知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上,时来运转。但卫青是真有本事!汉武帝不拘一格用人才,提拔他为将领对抗凶悍的匈奴。他第一次出征就奇袭匈奴圣地龙城,开了汉朝主动进攻胜利的先河!接着是漠南大战、河套(河南地)收复战、河西扫荡战,特别是指挥了规模宏大的漠北决战,和冠军侯霍去病一起,把匈奴打得元气大伤,“漠南无王庭”!这卫青打仗有章法:沉稳持重,善于以战养战,爱惜士兵,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他从骑奴一路因战功升至大将军、大司马,封长平侯。他不仅是汉朝反击匈奴战略的总指挥,更奠定了骑兵大规模远征的经典战法,是当之无愧的帝国柱石!
家乡: 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卫青的外甥。
这辈子干了啥? 这小伙子用现在话说就是个“天才型战神”!十七岁初次随舅舅卫青出征,就敢带着八百骑兵远离主力奔袭数百里,斩敌甚多,功冠全军,直接被封“冠军侯”!接下来几年,他像颗璀璨夺目的流星:打通河西走廊(两次河西之战),接受匈奴浑邪王投降;更是在漠北决战中,率五万精锐骑兵孤军深入,穿越沙漠一千多公里,直捣匈奴左贤王老巢,歼敌七万多,一直追杀到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还祭天封礼(“封狼居胥”)!他的用兵风格跟舅舅截然相反:大胆果决,千里奔袭,灵活机动,擅长在无后方依托的情况下迅猛打击敌人。那句豪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更是千古流传。可惜天妒英才,年仅24岁就病逝了。霍去病的辉煌战绩和他“饮马瀚海,封狼居胥”的旷世功勋,是汉武盛世的最高军事象征之一。
家乡: 河东郡(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
这辈子干了啥? 这位大富豪的故事特别有代表性!在汉武帝倾举国之力攻打匈奴、国库快见底儿的当口,家住黄河边养羊致富的卜式站出来了。他可不是耍嘴皮子,是真金白银往上顶!第一次上书,直接要捐一半家产助军,汉武帝不信,派人问:“想当官不?”卜式摇头。再问:“有冤屈要告?”卜式说:“就图国家把匈奴揍趴下!”后来河南闹水灾,他又捐钱捐粮赈灾。朝廷赏他官做,他竟把赏钱和俸禄全交回国库。这格局,让汉武帝都感慨是“国宝”、“无双”!后来他真当上了齐王太傅(老师兼辅臣),再后来当御史大夫(副丞相)。晚年被派去管南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干得不太顺利,因犯了小错被免官。卜式一生,纯粹出于朴素的爱国热情,倾家纾难,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当时绝对是股罕有的清流!
家乡: 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解州)。
这辈子干了啥? 这位就不用多说了,几乎是中华文化里“忠义”的化身。出身并不显赫,在家乡犯事跑路,遇上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生死相随。跟着大哥刘备颠沛流离,半辈子打拼。在曹操手下时,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封汉寿亭侯,曹操待他极厚,可他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去找刘备,这是忠!镇守荆州时,抓住机遇,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都想迁都避其锋芒,这是勇!但“刚而自矜”的弱点也显露,被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后被擒杀,这是悲!关羽死后被不断神化,成了“武财神”、“关帝爷”,但其真实的生平事迹,足以证明他勇猛盖世、忠心耿耿的品格,以及对蜀汉政权核心支撑的地位。
家乡: 山阳高平(今山西高平,一说微山,但多认祖籍山西)。
这辈子干了啥? 很多人知道他是大才子,“建安七子”之首,写《登楼赋》流芳百世。可别忘了他更是曹操手下重要的幕僚重臣!出身名门(曾祖、祖父都位列三公),少年成名但颠沛流离。刘表在荆州时嫌他“貌寝(丑)、体弱”,不重用。等曹操拿下荆州,立刻对他高看一眼:“我平定冀州时,就该请他来!”聘他为丞相掾(核心秘书),还封关内侯。王粲凭借博闻强记、明察事理成了曹操的高级参谋。曹魏建国初期的许多典章制度、重要文书,都出自他之手。他不仅是建安文坛领袖,更是魏国政权构建的实际参与者。可惜身体不好,四十一岁就去世了,在曹丕、曹植兄弟为他送葬时学驴叫悼念的著名桥段背后,是魏国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制度奠基人!
家乡: 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运城闻喜)。
这辈子干了啥? 说起“中华裴氏出闻喜”,这位爷就是奠基人之一!出身顶级士族,少年早慧,在曹魏时就被称为“后进领袖”。西晋代魏的关键时刻,他坚定站在司马昭一边,参与谋划大事。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昭儿子)登基后,裴秀出任尚书令(相当于宰相)、司空(三公之一)。别以为他只是靠门第,他可是实打实有旷世绝学!他绘制的《禹贡地域图》共十八篇,是世界上最早有科学依据的地图集,开创性地提出“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这可是中国古代地图学的理论基础,领先世界一千多年!在政治上,裴秀参与了西晋初年礼乐制度和国家仪轨的制定,是建立王朝秩序的核心人物。裴秀的存在,让闻喜裴氏成为“千年宰相门第”有了最辉煌的开端。
家乡: 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
这辈子干了啥? 这位在影视剧里是“神探”形象,可史书上的狄阁老更是顶级政治家!从地方小官起步,精明强干、体恤民情、刚正不阿,判过无数疑案积案。在中央,历经高宗、武则天两朝,几度被贬又几度被起用,当过宰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敢在武则天眼皮子底下为李唐宗室据理力争,劝女皇不要滥杀大臣,深得女皇信任,叫她“国老”。他最牛的一项功绩,就是在他主导下,成功劝说武则天晚年将政权归还给儿子李显(唐中宗),为恢复李唐江山立下了定策之功!他还有慧眼识人的本事,张柬之、姚崇等后来的名相,都是他举荐提拔的。狄仁杰在那个特殊的武周时代,是一位既能务实治国,又能坚持立场、守护未来、维护国家稳定的柱石之臣。
家乡: 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
这辈子干了啥? 又一位闻喜裴氏的巨星!他生活的时代可不妙:藩镇割据、宦官干政、皇帝都曾被人挟持出逃长安(“奉天之难”),大唐都快散架了!裴度就在这危局中挺身而出。他当宰相时,面临的最大毒瘤是淮西吴元济造反。朝议纷纷,连皇帝都想打退堂鼓,是裴度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的决绝,主动请缨为统帅到前线督军!他慧眼识人、力挺大将李愬,结果李愬雪夜奇袭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举平定淮西!这胜仗打出了朝廷的威严,其他藩镇也暂时老实了,硬是给晚唐续了一命。后来“甘露之变”宦官大杀朝臣,全靠裴度在外镇威望极高,宦官才不敢动他。他“身系国之安危者二十年”,四度为宰相,是公认的中晚唐最后的“真宰相”,其定力、胆识、担当,堪称大唐晚期真正的定海神针!
家乡: 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
这辈子干了啥? 这位从小“司马光砸缸”救人就是咱们的童年偶像啊!长大后的路更是精彩:三朝元老(仁宗、英宗、神宗),学问顶尖,当过宰相(尚书左仆射)。一辈子最耀眼也最富有争议的两件事:第一是编书。作为坚定的“保守派”,认为王安石变法太激进有问题,下野后用了十九年呕心沥血,和助手们搞出了《资治通鉴》——这部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从战国写到五代,就是要给帝王做治国理政的参考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影响力巨大!第二是当政。哲宗初年他当宰相(高太后垂帘时),把王安石新法几乎全废了(史称“元祐更化”)。这做法争议极大。抛开政见,司马光一生廉洁俭朴、学问精深,尤其《资治通鉴》对后世史学和治国思想的贡献,那真是重逾千钧。
家乡: 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
这辈子干了啥? 这位可是宋朝官场的“常青树”!历经仁、英、神、哲四朝皇帝,为相五十年(实际任职,非虚头),封潞国公。他在地方当官时处理救灾、镇压兵变就干得漂亮。当上中央核心后,最大功绩之一是“庆历新政”后期他出任宰相,尽力稳定政局。神宗时王安石搞变法,老文成了反对派领袖之一。他反对“青苗法”等新法,认为“与民争利”,和司马光一个阵营(但比司马光更圆融)。他做宰相有个大本事:善识人、敢用才!狄青(武将)在朝廷备受猜忌,是文彦博力排众议,让他去当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破天荒让武将担任)。名相富弼、韩琦的崛起,也离不开他的提携。更牛的是他高龄(八十多了)还被任命为“平章军国重事”(荣誉宰相),与司马光一起处理政事。文彦博处事稳重,有大局观,是维系北宋中期政治稳定的关键性人物。
家乡: 山西河津(今山西河津)。
这辈子干了啥? 这位堪称明朝前期的“实践型大儒”!他可不是只会读书的清谈家,而是实打实从地方小官(监察御史)干起,因审案精明、官声清廉一路做到大理寺少卿、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参与机务)。晚年官虽大,但坚持原则,连权倾一时的大太监王振都敢硬刚(曾因顶撞王振差点被杀)。他继承了宋代理学,尤其是朱熹的“理气说”,但他更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些道德伦理,反对空谈。创立了“河东学派”,是明代理学的重要流派。他当官每到一地都注重兴学重教,培养人才;处理刑狱务必公正审慎,昭雪冤案;担任科举考官绝对公正公平,为国家选拔真才实学之士。他的学术思想和官场实践紧密结合,深刻影响了明代官风和学风。去世后追封为“文清”,更是被尊为先贤从祀孔庙。薛瑄是明朝山西籍官员中知行合一、立身持正的典范!
家乡: 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阳城县)。
这辈子干了啥?陈廷敬出身晋商大族,官场起点高(入翰林),终点更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在中央各部(礼、户、吏、刑)都当过一把手,还管过都察院搞监察,做过康熙皇帝的“经筵讲官”(高级老师)。特点是稳如泰山,且能力极强。
第一是清廉,当了一辈子京官大员,始终廉洁自律,康熙夸他“恪慎清勤”,民间誉为“清官第一”。第二是办实事,平定三藩时管军需钱粮,一丝不苟;整顿钱法(货币制度),平定钱价波动;负责政务考核(吏治),公平严明。第三是文化贡献,他做总裁官(总编),统领编修了两部超级大部头文化工程:《康熙字典》(当时最先进的字典)和《佩文韵府》(大型词藻典故工具书)。他主持修的建筑——皇城相府(他的老家),如今都成了晋东南的文化地标。陈廷敬代表了清朝鼎盛时期山西籍官员所能达到的高位、声望与事功的完美结合。#历史杂谈##历史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