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再升级!医生:当前正处于极端天气,中老年人注意5点防护

发布时间:2025-08-05 14:08  浏览量:1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爸中午出去遛弯不到十分钟就回来,说头晕眼花,脸也通红,我看了下气温都37度了,这天气是不是太极端了?”

说这话的是一位住在城市西区的银行职员,短袖被汗湿透,语气里既有无奈又有点担心。

他父亲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问题不是在于走路,而是在于身体已经不再适应这种连续升高的热负荷。

现在的高温不再是单日峰值,而是整段持续的极端状态。

气象资料显示,近三周的平均气温较往年同期高出2.3℃,湿度大、风力弱,夜间地表温度降不下来,导致人体热量释放通道被压制。

在这种环境下,尤其对中老年人,身体的耐热机制会被直接推到边界。

再去强调多喝水、别晒太阳这类常规建议,其实已经不够用了。

人的体温调节依赖三套系统:出汗蒸发、外周血流调节和内脏神经反馈。

年轻人这三套系统协调度高、反应快,但中老年人这方面早已开始退化。

出汗机制变慢,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反应滞后,这三点会在高温环境里同时被放大。

比如同样是36℃环境,年轻人走一段路心率可能升到95就能平稳,但老年人可能直冲120,还不一定能把体温带下来。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那些没有明显基础病的人。

他们平时自我感觉良好,血压血糖控制也稳定,但恰恰因为缺乏警觉,在极端环境中反而更容易中招。

这类个体往往对身体负荷的主观感知力偏弱,等感到不适时,身体早已启动应急机制。

像短时间剧烈出汗、头皮发紧、眼花耳鸣、反复腹泻,其实都是系统负荷过载的信号,但很多人根本不当回事。

再说一个关键点:很多中老年人习惯性清晨锻炼,早上六点就出门。

但在极端天气下,即便早上气温相对低,空气质量和地表湿度也明显不适合运动。

研究显示,高湿度环境中空气中臭氧和颗粒物浓度在清晨至上午9点之间波动剧烈,对老年人肺部刺激明显增强。

尤其是有慢性支气管问题的人,早上外出等于主动把肺部暴露在高刺激状态下。

还有一类风险特别大,就是白天不出门、晚上不开空调的人。这类人群往往是自认为“身体抗热”,但实际上是在忽视身体的散热需求。

高温不仅靠感觉判断,还要看夜间体温下降幅度。

若夜里睡觉室温仍在30度以上,即使不开窗、不开空调,身体依旧处于慢性热应激状态。

这种状态会让睡眠结构紊乱,深睡时间压缩,第二天心率变慢,精神涣散,更容易在白天出事。

很多人不知道,高温环境会对药物代谢产生巨大影响。

有些老年人服用的是长期降压药、糖尿病药物、抗凝药等,这些药物代谢依赖肝肾通路,而高温时机体水分、电解质、血浆蛋白比例都会发生变化,导致药效波动加剧。

特别是某些利尿剂类药物,在高温状态下容易引起脱水性低钠,进一步诱发意识模糊、心律异常等严重后果。

这个风险在日常用药指导中常被低估。

再说个容易被忽略的机制:高温下身体大量出汗并不是完全有利的。

过度出汗在带走热量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钠、钾、氯等电解质。

中老年人本身电解质储备不足,肾脏代谢能力下降,出汗过度反而会造成“盐丢失性脱水”,看起来喝水不少,但其实是体内液体向外周组织转移,形成隐性脱水。

它的表现不是口渴,而是眼前发黑、体力不支、坐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引发晕厥。

多数中老年人对这种风险没有清晰的认知。

他们从小是在没有空调的年代长大,习惯了“耐热”,而不是“调温”。

但气候早已不一样了。

现在的高温状态,是极端气候频率升高的直接表现,人体调节机制没有能力迅速适应这种变化,尤其是本身存在功能性退化的老年群体。

要想真正应对这类高温冲击,中老年人不能靠经验,也不能只靠外部提醒,而要建立起自己的“耐热评估系统”。

这个系统不靠体感,而要基于几个客观信号:清晨起床后心率有没有比平时高出10以上?小便颜色是否变深、变少?午饭后是否出现不明疲劳?夜间入睡是否比往常慢?

如果这些信号中出现两项以上,那说明身体已经进入“热疲劳”前期状态,此时就必须调整生活结构,而不是硬撑。

还有个值得提出的盲区,就是很多老年人在高温天减少食量,以为这样可以减轻身体负担。

但实际上,热环境本身会增加基础代谢水平,身体需要更多能量来维持体温调节和内脏运作。

如果摄入不足,反而会导致血糖不稳定、肝糖储备减少、蛋白质代谢紊乱。

这种营养缺口在几天之内不会显现,但一旦遇到突发应激事件,比如突然发烧或中暑,就会暴露出非常大的恢复力缺口。

再说一个角度,和很多人想不到的方向有关:高温不仅影响生理状态,还会放大心理波动。

有研究指出,气温高于33℃时,老年人焦虑、易怒、睡眠障碍、认知反应下降的比例明显上升。

不是热出来的情绪问题,而是中枢神经系统在高热状态下受到干扰所致。

这种状态如果持续,容易诱发既往存在的抑郁、认知障碍等问题。

所以,心理调节也是高温防护的一部分,不只是物理降温。

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中老年人住在空调房中,全程避免高温暴晒,也没有外出活动,那他是不是就能完全避免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

答案是否定的。长期待在空调环境中,虽然降低了热应激风险,但也会引发另一个问题:温差适应能力下降。

很多老年人因为长时间处在恒温环境,一旦短暂暴露在户外高温中,反而更容易出现急性反应。

比如走出门五分钟,血压骤升,心率跳乱,甚至出现心源性晕厥。

核心问题在于,身体的温控机制没有机会训练,导致反应迟缓。

真正的安全不是“彻底隔绝热”,而是在安全前提下,逐步建立起对外部热刺激的适应能力。

真正的极端天气防护,靠的不是封闭,而是有节奏地调动身体的调节能力,让它在控制范围内,接受一点负荷,锻炼一点反应,而不是一味地退缩。

否则,一旦热浪升级,风险只会集中爆发。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陈平,么鸿雁,李旭东.高温天气对人群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01):6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