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三不”大学生,伤心戳心,急坏父母!

发布时间:2025-08-05 18:31  浏览量:3

“我们上辈子作了什么孽啊?”

表姐夫妇昨晚又来串门了,说起他们家的“宝贝儿子”不由唉声叹气。

家里省吃俭用供他上了大学。

回答父母的话总是三个字。

在校时让他考研说是“考不上”,毕业后让他找工作说是“找不到”,给他介绍对象说是“烦着呢”。

不谈对象不工作,不把生活过正常,一天到晚不离手机电脑,要不就是出去跟一帮狐朋狗友鬼混。

啃老啃得理直气壮啃得名正言顺。

我劝表姐:人说有的孩子是来报恩的,也有的孩子是来报仇的。你不幸摊上了“报仇的”……

戳心!

表姐的烦恼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多少家庭相似的无奈与痛处?

父母咬牙付出,换来的并非雏鹰振翅,却仿佛是养出了一株离不开花盆的“富贵植物”,只能依赖家中有限土壤苟活,日渐萎顿。

现实中,多少父母省吃俭用,将孩子供奉于一切现实风雨之外。

当生活突然需要他们独自面对风雨时,他们便惊慌失措地缩回巢穴,理直气壮地继续依赖那方寸安稳。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废”并非仅是谋生能力的匮乏,更是精神脊梁的缺钙。

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本该肩扛责任、脚踏实地走向社会。在职业中锤炼价值、在交往中体味情义、在独立中塑造担当,然而却不管不顾地沉迷于虚拟的刺激与无意义的游荡。

“这孩子是来报仇的……”

这沉痛之语,道尽多少父母心碎后的迷惘。

然而,“报恩”或“报仇”,非天定宿命,实乃家庭共同编织的因果。

真正的爱,从来不是永无止境的庇护港湾,而是助其远航的坚实起点。

邻居王阿姨的儿子也曾在家“赋闲”甚久,王阿姨咬牙“断供”,鼓励儿子从最基础的外卖员做起。

起初儿子埋怨、不适应,但终究在现实的磨砺中站稳了脚跟。看到儿子晒黑的脸庞和奔跑的模样,王阿姨虽心疼却也开心,那是看到儿子走上正轨的朴素喜悦。

这细微的改变背后,是儿子在劳动中寻回了尊严的重量。

父母之爱子,须为之计深远。

这“计”,是鼓励他们在风雨中独自撑伞的担当。

适时剪断那无形的“精神脐带”,绝非冷酷,而是最深沉的托举——让下一代靠自己的双手,去承接阳光雨露,也去抵御世间风霜。

当父母决绝地放手,当子女最终明白劳动是尊严的基石、责任是生命的锚点——那些曾被“养废”的迷途灵魂,终会在属于自己的航道上扬起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