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明:开国少将之后,却专演国军将领,父子二人在同一年龄去世
发布时间:2025-08-05 16:30 浏览量:1
1944年春天,陕西延安的一个小院里悄然多了一声啼哭。徐光明呱呱坠地。这地儿可不简单,叫延安,当时的时代气氛也不寻常,谁也想不到这个婴儿长大以后,会用他不紧不慢的话语和举止,在荧幕上切换各种将领面孔。这事挺怪,明明是个“将门之后”,徐光明偏要活成个演员,让外人看着偶尔有点出戏,根正苗红,却穿着国军军服拍戏,但他就是不变色。
他祖籍安徽金寨。父亲徐其海,这人可了不得,红军长征走过,抗日、解放都数得上名号。到新中国,他做过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也干过广西军区副司令。1955年,佩戴上那枚闪亮的少将军衔。徐光明生来有种从容,小时候就像跟着家庭风风雨雨捶打的刀剑。可他没一头扎进部队,竟然迷上了表演!这事儿搁在有些家门怕是要吵起来。但家中并无阻挠,甚至父亲还称赞,说孩子要闯就闯。
十六岁那年,1960年,他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这年纪现在想想,也许就是那些少年意气风发,被理想驱赶的年纪。他没停下,一边当空政文工团话剧团演员,一边照常上学。就像是踩着两只船,但徐光明居然都能平稳站在上面。有人说,是家庭底蕴让他无所畏惧。也可能是那股子拧巴的性格,反过来让人琢磨不透。怎么说?也没那么巧合,想必还是靠自己的努力撑住了。
舞台是一种锤炼。他大学毕业后,老老实实继续留在空政文工团。整整十多年,台下练基本功,台上柔软刻苦。那段日子里,他的脸,时常被舞台灯照得发亮,逐渐地,也磨出点厚道气质。演了跟头戏,观众似乎认得他的嘴型,能想到他怎么点头、皱眉。那时的他倒也单纯,只想着一个角色、一段台词。可也有人说,当演员要步步为营,要琢磨观众要啥,他偏偏只做好自己。
再往后,命运有些拐点。1974年,他被请去长影厂拍摄《长空雄鹰》。片子里他演的是次要角色“孟胜刚”。片酬多少并不清楚,也许没多少,他却格外认真。观众看下来,对他这张脸有了点印象。也正是这次露面,他开始一点点在圈内蹭出点热度。可名声是把双刃剑,有时候戏里角色抢了风头,把演员塑造成了模式化人偶。徐光明不太担心这些,他好像更在乎的是角色本身。到底是不是这样,他自己未必说得清。
又过三五年,他换了单位,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环境一换,人际圈自然也变了,机会逐渐多起来。每年总有几部戏等着他,《新航线》、《希望》、《小花》,再到1981年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这些名字一提,许多老人会点头认同。尤其是许茂那个角色,他的出场方式、眼神、语速,从头到底都很克制。这种克制,有人说是家庭熏陶,但也可能是他对舞台的敬畏。关键是,那时的徐光明,在演员里算不上最红,却得了个稳字。
可意外总会来。就在事业步步高升那年,家里传来消息。父亲徐其海走了。那天应该挺乱,谁能保证自己在至亲离世面前还顾得上职业?徐光明没有失态。也许早年军队生活和家风训练了他。他沉默了些日子,又继续骑着摩托上班,坐在食堂喝着清粥,像没事人一样进组。人前风平浪静,人后想必也有夜里独自掉眼泪的情形,但这种事没人会拿到明面讲。
当很多演员因父亲辉煌背景选择吃老本时,徐光明反倒像是要跟父亲比个高下。1984年,他出现于《廖仲恺》,扮演陈炯明。虽然主角不是他,但戏份足够让观众记住。“国军将领专业户”这个绰号,慢慢流传开来。他竟然乐在其中?或许有那么点意思。有人觉得他只会演将领,但你要仔细瞧,“顾祝同”“陈诚”“胡宗南”,这些角色其实气质、神态、底色都被他演得不一样。有时候他能在一个眼神里把骨子里的傲气皱成一团,有时候却像垂暮老兵,话到嘴边咽下。
进入新世纪,很多同行早已隐退,徐光明却倔强地不服老。不忙着刷脸、不忙着商业活动,就安安静静在一部戏里出现。2007年那部《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他演个掌印太监。又是大反转,之前清一色都是骁勇将军,这回摇身一变,阴郁、谨慎、城府底下压着自卑。演完才摆手说,这戏不容易,老同志得呵护身体,也得琢磨表演转型。其实这话半真半假,拿职业生涯来说,他已没有必须证明自己的地方,只是要让观众看到点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嗨,难不成真有人看的时候能共情?
到了2015年12月8日,消息就特别突然:徐光明,71岁,走了。没什么大场面,也没谁铺张送行。家里人依照他的意思安安静静处理后事。“低调”二字像是他的人生注脚。更巧的是,父亲徐其海也是71岁离开。网友说这是命运巧合,我倒觉得人家一家人本就随性,没什么理性可以分析的。
再提一句,《东方战场》成了他的最后一部剧。播出的时候观众正热切追剧情,谁又料到演阎锡山的老演员已经不在人世。有人特意查演员表,看他的履历,才反应过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这种重合未必是悲剧,但观众感到沉重。
徐光明的选择其实很直接,他没用家族资源来套利。娱乐圈里对这种人少之又少。有些演员红一阵就要趁风作浪,炒绯闻、博热度。徐光明则像个隐士,仿佛舞台和生活平行,多少人想在银幕上留下点什么,最后却成了家长里短的素材。他不是这样。拍戏拍完,角色演完,戏里戏外都干干净净。
这些年来,新一批观众可能没看过他那一代的片子。名字没人再提。可你要是有心去翻,他那些稳稳当当的眼神和气息还是能戳中人心。当下新剧扎堆,鲜肉泛滥,观众总抱怨找不到“老戏骨”。不是没有,只是他们像徐光明一样,不招摇,不出风头。
很多人都说他是德艺双馨,这词放谁身上未必贴切,可放在徐光明这儿却又不算过头。他并没什么传奇之外的传奇,也没有在老年靠嘴炮博流量。一直是在做自己的事,认真拍戏,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
说句掏心窝的话,现在的人如果没看过徐光明的戏,真是挺遗憾。不过也没关系,留点遗憾,反而能让那些老作品多一层味道。演员终归会淡出,但作品总能留在某处。哪怕只剩几个人记得,也值当。
人生如梦,戏里戏外,有的人下场太早,有的人却总让人记住。徐光明如果还有机会,可能还想在剧组再多熬个夜,演几个新角色,也未必。什么是好演员?大家心里自然有杆秤吧。
- 上一篇:求求了!让我出去骑车吧
- 下一篇:张瑜:六问消费贷贴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