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者香火断绝,恶人却子孙满堂?文殊菩萨说:皆因犯了这五大错
发布时间:2025-08-06 22:59 浏览量:1
刘家老爷刘德善,五十有余,一生乐善好施,广积阴德,却膝下空空如也。
与他同村的王财主恃强凌弱,欺压乡里,却儿孙满堂,家族兴旺。
刘德善心有不甘,每日在佛前质问:"为何行善者香火断绝,恶人却子孙满堂?天道何在?"一日,他梦见文殊菩萨驾云而来,温声道:"善恶有报,自有天理,只因你犯了五大错,方致今日局面。"刘德善惊醒后,决心寻找答案,解开这人世间的大谜团。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刘德善的书案上。他正埋首于账本,细细核对着昨日施粥棚的开支。自十年前开始,他每月都会在村口设立施粥棚,救济贫苦乡邻。
"老爷,又有几家来报恩了,说是多亏了您的救济,才度过了难关。"管家陈福推门而入,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刘德善抬起头,微微一笑:"人人都是父母所生,遇到困难互相帮衬是应当的。"他合上账本,站起身来,望向窗外,目光落在那片生机勃勃的花园上。
院中花木扶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然而这繁华景象却与刘家老爷的心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刘德善今年已五十有六,膝下却无一子半女。这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刘家原本在当地也算是书香世家,刘德善的祖父曾是翰林院编修,父亲也是秀才出身。到了刘德善这一代,虽然科举路上不算顺遂,但靠着祖辈留下的家业,再加上他精明的经营,家中资产已颇为可观。
然而再多的财富,没有子嗣传承,终究是一场空。刘德善与妻子李氏成亲三十余载,尝尽各种偏方,却始终未能得子。李氏常劝他纳妾,他却一直不忍,只说"夫妻一体,富贵贫贱,生死相依"。
村里人都说刘德善是个善人,不仅不愿委屈发妻,还常常周济乡邻。每逢灾年,他的粮仓总是第一个向村民敞开;村中有人家孩子想读书却交不起学费,他总会慷慨解囊;就连隔壁县城的孤儿院,也常收到他匿名送去的布匹和粮食。
正当刘德善沉思之际,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
"来了来了!王财主的孙子娶亲的队伍来了!"
刘德善走到院门口,远远望去,只见一支喜气洋洋的迎亲队伍正穿过村口。鼓乐喧天,红绸飘扬,村民们都围在路旁观看热闹。
"这是王财主家老三的儿子成亲吧?"刘德善问道。
陈福点点头:"是啊,王财主的第五个孙子,今年刚满二十。听说娶的是县令家的侄女,真是好福气。"
刘德善闻言,眼中掠过一丝黯然。王财主王有财,与他同龄,却已经有七个儿子,十五个孙子。而且一个比一个出息,如今家族更是与县令攀上了亲家,可谓是蒸蒸日上。
然而,村里人都知道,这王有财可不是什么善类。他仗着家大业大,常常欺压村民,甚至霸占田产。前些年,他看中了村东的一块良田,硬说是祖上的地契,生生从一户贫困人家手中夺了过来。那家的主人气急攻心,没过几天就一命呜呼了。
更不堪的是,王有财常常仗势欺人,谁家有漂亮女儿,他就想方设法将人弄到家中做丫鬟,然后再让儿子们挑选。村里有多少姑娘就这样断了前程,却无人敢言。
"老天爷真是瞎了眼啊。"陈福小声嘀咕,"像王财主这样的人,不遭雷劈就算了,居然还子孙满堂,家族兴旺。"
刘德善叹了口气:"陈福,不可妄议天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时候未到罢了。"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刘德善心中也不免疑惑:为何自己一生行善,却膝下空空如也;而王有财那般作恶多端,却子孙满堂,家族兴旺?这世间的因果报应,到底在何处?
带着这样的疑问,刘德善决定去城中的大佛寺拜佛求子。
大佛寺是方圆百里最大的寺庙,香火鼎盛,据说有求必应。刘德善备了香烛供品,带着妻子李氏一同前往。
寺庙位于城东的山上,松柏环绕,云雾缭绕,甚是幽静。刘德善夫妇拾级而上,来到大雄宝殿前。殿内佛像金身巍峨,香烟缭绕,众多善男信女正在虔诚礼拜。
刘德善夫妇在佛前点了香,双双跪下,虔诚祷告。
"阿弥陀佛,弟子刘德善,一生敬佛向善,广积阴德,只求膝下能有一子半女,传承香火。恳请佛祖慈悲,赐我一子。"
李氏也在一旁默默祈祷,眼中含泪。两人祷告完毕,正要离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和尚走了过来。
"施主,贫僧观你面相,似有心事,可是有什么疑惑?"
刘德善看了看这位老和尚,只见他慈眉善目,一派仙风道骨的模样,便将心中疑惑道出:"大师,弟子确有一问。弟子一生乐善好施,广积阴德,为何至今无子?而村中有一王财主,为富不仁,欺压乡里,却子孙满堂,家族兴旺。这天道何在?"
老和尚微微一笑:"善恶有报,自有天理。施主且随我来,贫僧有话要说。"
刘德善跟随老和尚来到寺庙后院的一间禅房。老和尚沏了壶茶,慢条斯理地说道:"施主以为自己一生行善,应得善报,是也不是?"
刘德善点点头:"弟子不敢贪求富贵,只望能有一子承继香火。"
老和尚抚须道:"施主可知,善有真善假善,恶有大恶小恶。表面看来是善,实则未必;表面看来是恶,也未必真是恶。"
刘德善疑惑不解:"大师此话何意?"
老和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施主可记得三年前救助过一个落难的年轻人?"
刘德善思索片刻:"是有这么一回事。那年夏天,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在我家门前晕倒,我将他救起,供他食宿。那人说是来京赶考的举子,途中遭遇劫匪,钱财被抢,幸得我相救。后来我还赞助他盘缠,送他上京。"
老和尚点点头:"那人后来如何了?"
刘德善摇摇头:"不知道,他走后再无音讯。"
老和尚叹了口气:"那人本是朝廷钦犯,因谋反罪逃亡在外。施主无意中救了他,让他得以继续为非作歹。如今他已勾结边关将领,意图谋反。"
刘德善大惊失色:"这...这怎么可能?我只是见他可怜才救他,哪知道他是朝廷钦犯?"
老和尚意味深长地说:"施主一心向善,本无可厚非。但行善之前,是否考虑过后果?救一恶人,可能害千万百姓。此乃善中之恶。"
刘德善瞠目结舌,一时不知如何回应。
老和尚继续道:"再说那王财主,施主以为他全无善行?"
刘德善冷笑一声:"他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还能有什么善行?"
老和尚不紧不慢地说:"十年前,北方大旱,饥民遍地。王财主捐出万石粮食,救活了上万灾民。虽然他是被官府征调,心不甘情不愿,但客观上确实救了许多人。这便是恶中之善。"
刘德善听得目瞪口呆,他从未听说过这件事。
老和尚看着刘德善惊讶的表情,继续道:"善恶之报,错综复杂。施主一生所行之善,或有不察之处;王财主一生所行之恶,或有无意之功。因果报应,非人力所能窥全貌。"
刘德善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大师教诲,弟子受教了。只是...只是弟子还是不明白,为何我会无子?难道真的是因为我行善不当?"
老和尚沉吟片刻,缓缓道:"子嗣之事,与前世因缘有关。施主今生无子,或与前世有所牵连。不过..."老和尚突然停下,似乎在思考什么。
"不过什么?"刘德善急切地问道。
老和尚神秘地笑了笑:"不过,缘分有时可以改变。如果施主真心想知道答案,可去寻找一位名叫'智远'的高僧。他曾是文殊菩萨座下弟子,对因果轮回有独到见解。"
"智远大师?他在何处?"刘德善迫不及待地问。
老和尚指向远方:"西去三百里,有座无名山,山上有座无名寺。智远大师便在那里闭关修行。"
刘德善大喜过望,连忙向老和尚道谢,然后与妻子商量,决定启程寻找智远大师。
回到家中,刘德善安排好家中事务,准备启程。他对妻子李氏说:"我此去恐怕需要一些时日,家中事务就交给你和陈福了。"
李氏点点头:"你放心去吧,只要能求得子嗣,辛苦些又算得了什么?"
次日一早,刘德善带着陈福和两个家丁,向西出发了。
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历经艰辛。三百里路,骑马也要走上好几天。沿途所见,民生多艰,更加坚定了刘德善寻找答案的决心。
第五天傍晚,他们终于来到了老和尚所说的无名山脚下。山不高,但极为陡峭,山路蜿蜒曲折,隐没在浓密的树林中。
"老爷,天色已晚,要不我们明日再上山?"陈福建议道。
刘德善摇摇头:"既然已经到了,就不要再耽搁。你们在山下等我,我一个人上去。"
不顾众人劝阻,刘德善独自一人开始攀登山路。山路确实难行,时而陡峭,时而崎岖,加上天色渐暗,更增添了几分危险。
就在刘德善气喘吁吁,几乎要放弃时,他突然看到前方树林中隐约有灯光。顺着灯光走去,一座古朴的小寺院出现在眼前。
寺院不大,只有一座主殿和几间禅房,但整体建筑古色古香,透着一股宁静祥和的气息。院门大开,似乎在等待来客。
刘德善整理了一下衣冠,拾级而上,来到殿前。殿内灯火通明,但不见人影。
"有人吗?"刘德善轻声呼唤。
"阿弥陀佛,施主远道而来,请进。"一个温和的声音从殿内传出。
刘德善循声走入大殿,只见一位中年僧人正在佛像前点灯。那僧人看上去四十出头,面容清癯,眉宇间透着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
"请问大师可是智远大师?"刘德善恭敬地问道。
僧人转过身,微微一笑:"贫僧正是智远。施主不远千里而来,想必有要事相询?"
刘德善连忙上前,将自己的疑惑一一道来:"弟子一生行善,却无子嗣;而村中恶人,却子孙满堂。弟子不解,特来向大师请教。"
智远大师听完,沉吟片刻,然后指着殿外说:"天色已晚,施主先在寺中住下,明日再详谈不迟。"
刘德善虽然心急,但也明白此时确实不宜深谈,便点头应允。智远大师带他来到一间清净的禅房,为他准备了简单的饭食。
次日清晨,刘德善被晨钟声唤醒。他洗漱完毕,来到大殿,只见智远大师已在殿中等候。
"施主,随我来。"智远大师引领刘德善来到寺后的一座小亭子里。亭子建在半山腰上,视野开阔,可以俯瞰山下的村庄和田野。
两人在亭中坐下,智远大师开门见山地说:"施主昨日所问,关乎因果轮回,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不过,贫僧可以告诉施主一些基本道理。"
刘德善正襟危坐,洗耳恭听。
智远大师缓缓道:"善恶有报,乃是天理。但这报应,有时在现世,有时在来世。施主今生无子,或许是前世的因果;而那王财主子孙满堂,或许也是他前世的福报。"
刘德善不解:"那岂不是说,现世行善无用?反正报应都在来世?"
智远大师摇摇头:"非也。现世所行之善恶,也会在现世得到部分报应。只是这报应,不一定以施主期望的方式呈现。"
"那我行善多年,应得什么报应?"刘德善追问。
智远大师反问道:"施主家中资产可比十年前增加了不少吧?"
刘德善一愣,随即点头:"确实如此。这十年来,家中生意顺遂,资产翻了不止一番。"
"施主身体可康健?"智远大师又问。
"除了有时腰背有些酸痛外,倒也无大碍。"刘德善回答。
"这不就是现世的善报吗?"智远大师笑道,"财源广进,身体健康,这些都是行善的回报。只是施主一心只盼子嗣,忽略了已经得到的福报。"
刘德善若有所思:"大师说得有理。只是...只是无子终究是我最大的遗憾。"
智远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意味深长地说:"施主可知,有些行为看似行善,实则是在积累恶业?"
刘德善惊讶不已:"何出此言?"
智远大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施主平日如何行善?"
刘德善想了想,答道:"设立施粥棚,救济贫民;资助贫困学子上学;遇到灾年,开仓放粮...大致如此。"
智远大师点点头:"这些确实是善行。但施主可曾想过,为何自己要行善?"
刘德善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然是希望积德行善,广种福田,也为了...为了求得子嗣。"
"这就是问题所在。"智远大师意味深长地说,"施主行善,是为了求回报,而非纯粹的慈悲心。这种带有目的性的善行,功德大打折扣。"
刘德善愕然:"难道行善还要分动机吗?"
智远大师解释道:"佛法讲究'无相布施',就是不执着于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如果行善时心中想着回报,那么这善行就有了污点。真正的善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慈悲,不求回报。"
刘德善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王财主虽然为人不善,但他那次捐粮救灾,虽是被迫,但客观上救了人命,所以也算功德?"
智远大师点头:"正是如此。善恶之报,不仅看行为本身,还要看动机和结果。有时善意的行为可能导致恶果,有时看似恶行却有善果。"
刘德善思索片刻,又问:"那么,我该如何才能得子?"
智远大师沉吟良久,最后说道:"施主若真心想得子,需要改变行善的方式和心态。不要为了求子而行善,而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人。此外,还有几件事需要特别注意。"
"请大师明示。"刘德善急切地说。
智远大师正要开口,突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小沙弥跑了过来,神色慌张:"师父,山下来了一群官兵,说是来捉拿刘施主的!"
刘德善大惊失色:"捉拿我?为何?"
小沙弥喘着气说:"说是刘施主包庇朝廷钦犯,罪同谋反!"
刘德善顿时面如土色,他想起老和尚所说的那个落难举子,难道真的是朝廷钦犯?自己无意中救了他,如今竟要被牵连进谋反大罪?
智远大师沉着冷静地说:"施主不必惊慌。贫僧早知今日之事,自有安排。"
他转向小沙弥:"去告诉官兵,刘施主确实来过,但已经离开,往北去了。"
小沙弥领命而去。智远大师则带着刘德善来到寺庙后院,那里有一条隐蔽的小路。
"施主沿此路下山,可避开官兵。路的尽头有一座废弃的猎户小屋,施主可在那里暂避风头。三日后,贫僧会派人去接施主。"
刘德善感激不尽:"多谢大师救命之恩。只是...只是我还有许多疑问未解啊。"
智远大师意味深长地说:"施主此行,本就是一场因果的考验。这三日,施主且好好思考我方才所言。或许,答案就在施主心中。"
刘德善虽然还有千言万语想问,但形势紧急,只得依言离开。他沿着智远大师指引的小路,迅速下山,很快就来到了那座废弃的猎户小屋。
小屋破旧但还算完整,里面甚至还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刘德善在屋内坐下,回想着这两日的经历,心中五味杂陈。
他一生自诩行善,却不想如今落得个包庇钦犯的罪名。若是真被官兵捉拿,恐怕家产充公是小,牵连家人才是大事。想到此,刘德善不禁为自己的处境担忧起来。
夜幕降临,小屋内漆黑一片。刘德善点燃了屋内仅有的一根蜡烛,借着微弱的光芒,他开始思考智远大师的话。
"行善不求回报...我一直以来,是不是太功利了?"刘德善喃喃自语,"我救济穷人,资助学子,难道仅仅是为了求子吗?"
回想起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刘德善确实发现,每次行善后,他都会在佛前祈求子嗣。这种带着目的性的善行,确实有违"无相布施"的真谛。
"如果我真的只为行善而行善,不求回报,或许结果会不同?"刘德善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时,屋外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刘德善警觉地站起身,熄灭蜡烛,躲在门后。
"有人吗?"一个微弱的女声从外面传来。
刘德善没有回应,屏息凝神地等待。
"求求您,如果有人的话,请帮帮我..."那声音带着哭腔,听上去十分虚弱。
刘德善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开了门。门外站着一个年轻女子,衣衫褴褛,怀中抱着一个包裹,看上去像是个婴儿。
"姑娘,你是谁?为何深夜来此?"刘德善警惕地问道。
年轻女子见有人开门,喜出望外:"恩人,我...我是从山下村子里逃出来的。我丈夫欠下赌债,债主要抢走我的孩子抵债...我...我实在无处可去..."
刘德善看着女子怀中的婴儿,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如果收留她们,万一官兵追来,岂不是更加危险?但如果不管,这对母子在山中恐怕难以生存。
想到智远大师所说的"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刘德善做出了决定:"进来吧,这里虽简陋,但总比露宿荒野强。"
女子感激涕零,抱着孩子进了屋。刘德善重新点燃蜡烛,又从屋内找出一些干粮给她。
"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刘德善问道。
"小女子姓林,名叫巧云。"女子回答道,"这是我的儿子,刚满月。"
刘德善看着那襁褓中的婴儿,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怜爱之情。他想起自己一直渴望的子嗣,又看看眼前这对无助的母子,心中有了决断。
"巧云姑娘,我看你们母子实在可怜。这样吧,明日天亮后,我送你们下山,去我家中暂住。等事情平息后,我再帮你解决债务问题。"
巧云惊喜不已:"恩人大德,小女子无以为报!"
刘德善摆摆手:"不必言谢。我这也是举手之劳。"
说这话时,刘德善心中没有任何求回报的念头,只是单纯地想帮助这对母子。这或许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无相布施"。
次日清晨,刘德善带着巧云母子,小心翼翼地下山。为了避开官兵,他们走的是另一条偏僻的小路。
就在他们即将到达山脚时,前方突然传来马蹄声。刘德善警觉地拉着巧云躲入路旁的灌木丛中。
一队官兵骑马疾驰而过,似乎是在搜寻什么人。等官兵远去,刘德善才松了一口气,带着巧云母子继续前行。
他们避开大路,走小径回到了刘家村。为了安全起见,刘德善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先带巧云母子去了村外的一处废弃庄园。这庄园原是刘家的产业,因年久失修,已经无人居住。
"你们先在这里住下,我去家中安排,晚上再来接你们。"刘德善对巧云说道。
巧云感激地点点头:"多谢恩人。"
刘德善回到家中,发现家里已经乱成一锅粥。原来官兵已经来过,搜查了整个刘家,还带走了几个家丁审问。所幸陈福机智,说刘德善去了远方亲戚家,暂时不在家中。
"老爷,您可回来了!"见到刘德善,李氏喜极而泣,"这几天官兵三番五次来搜查,说您包庇钦犯,要抓您问罪。我们都担心死了!"
刘德善安抚妻子:"我没事,只是被人诬陷而已。事情总会水落石出的。"
他简单地交代了在山上的经历,但没有提及巧云母子。他决定先了解清楚官府的态度,再决定如何安置巧云。
"老爷,县令已经下了海捕文书,说您若不自首,就要抄家灭族!"陈福忧心忡忡地说。
刘德善沉吟片刻:"事到如今,我别无选择,只能去县衙自证清白了。"
李氏急了:"老爷,您这是自投罗网啊!那些官府中人,最是不讲道理。您一旦入了牢,恐怕..."
刘德善拍拍妻子的手:"放心,我心中有数。趁现在天色尚早,我立刻去县衙,免得夜长梦多。"
不顾众人劝阻,刘德善换了身整洁的衣服,乘坐家中马车,直奔县衙。
县衙大门前,衙役们见刘德善自己送上门来,都惊讶不已。
"刘老爷,您...您怎么来了?"一个相熟的衙役结结巴巴地问道。
刘德善挺直腰板:"我听说县令大人在找我,特来说明情况。"
衙役连忙将刘德善带入县衙内院。县令正在处理公务,听说刘德善自首,也颇为意外。
"刘德善,你可知罪?"县令严肃地问道。
刘德善抱拳行礼:"大人,小民确实曾救助过一名自称举子的年轻人,但并不知道他是朝廷钦犯。小民一向守法,绝无包庇之意。"
县令冷哼一声:"那人名叫张鹤,乃是朝廷通缉的要犯,罪名是谋反。你收留了他,还给他盘缠上京,这不是包庇是什么?"
刘德善苦笑:"大人明鉴,小民只是见他可怜,才施以援手。若知其身份,断不敢有此举动。"
县令盯着刘德善看了良久,似乎在判断他话语的真假。最后,县令叹了口气:"刘德善,你在本县素有善名,本官也不愿难为你。但此事牵涉谋反大罪,非同小可。本官已经上报府台,等候发落。在此之前,你且在牢中候审吧。"
刘德善知道事态严重,也不再多言,任由衙役将他押入大牢。
牢房阴暗潮湿,臭气熏天。刘德善被关在一个单独的牢房里,心中忐忑不安。他不知道自己何时能获释,也担心家中的情况。更让他牵挂的是巧云母子,不知他们在废弃庄园是否安好。
就在刘德善思绪万千之际,牢房外传来脚步声。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牢门外——竟是智远大师!
"大师?您怎么来了?"刘德善惊讶不已。
智远大师微微一笑:"贫僧与县令有些交情,特来看望施主。"
刘德善心中感激:"多谢大师挂念。只是这谋反之罪,恐怕不好脱身啊。"
智远大师安慰道:"施主放心,事情并非无解。那张鹤已经在京城被捕,供出了所有同谋。你只是无意中救了他,并不知情,罪不至死。"
刘德善听了这话,心中稍安:"那要关多久才能出去?"
智远大师沉吟片刻:"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不过,贫僧已经托人疏通关系,争取尽快为施主洗清冤屈。"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智远大师忽然问道:"施主在山中遇到的那对母子,安置好了吗?"
刘德善一惊:"大师如何知晓此事?"
智远大师神秘地笑了笑:"贫僧自有所知。那对母子,或与施主有缘。施主若能好好善待他们,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刘德善若有所思:"我本打算晚上去接他们,不想却被关在这里。如今只能托家人照顾他们了。"
智远大师点点头:"贫僧已经安排人去接应他们,施主不必担心。只是,施主想过没有,为何会在这个时候遇到他们?"
刘德善思索片刻,摇了摇头:"难道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智远大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万事万物,皆有因果。施主此次劫难,或许正是一次转机。施主在牢中好好思考贫僧之前所言,或许会有所领悟。"
说完,智远大师起身告辞。临走前,他留下一句话:"三日后,贫僧会再来看望施主。"
智远大师离开后,刘德善躺在潮湿的草铺上,回想着这几日的经历。从拜访大佛寺,到寻找智远大师,再到救助巧云母子,最后自首入狱,一切都像是命中注定的安排。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刘德善喃喃自语,慢慢陷入了沉睡。
这一夜,刘德善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中央坐着一位端庄威严的菩萨。菩萨面容慈祥,手持如意,正是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开口道:"善信,你心中的疑惑,我已知晓。行善者香火断绝,恶人却子孙满堂,此乃因果使然,非无道理。"
刘德善恭敬地问道:"请菩萨明示,弟子为何无子?"
文殊菩萨意味深长地说:"善信行善多年,却犯了五大错,故而今日无子。若能改正这五大错,福报自会降临。"
刘德善急切地问:"请菩萨指点,这五大错是什么?"
文殊菩萨正要开口,梦境突然变得模糊起来。刘德善惊醒过来,发现天已经亮了。他懊恼不已,正当关键时刻,竟然醒了过来!
接下来的两天,刘德善一直在思考文殊菩萨的话。什么是"五大错"?他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导致自己无子?
第三天,智远大师如约而至。见到刘德善,他关切地问道:"施主这几日可还好?"
刘德善苦笑道:"身体无碍,只是心中疑惑更多了。"
他将梦中所见告诉了智远大师,特别提到了文殊菩萨所说的"五大错"。
智远大师听完,沉思片刻,然后意味深长地说:"施主有此梦,实乃大善之兆。文殊菩萨点化,必有深意。这'五大错',施主可曾思考过是什么?"
刘德善苦笑摇头:"我思索许久,却不得其解。我自认行善多年,不知究竟犯了什么错。"
智远大师神秘一笑:"施主,佛家讲究'无相布施',而你行善时常带功利心,这是第一错。最严重的是第五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