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再次提醒:若你有这4种病,不管烟瘾多大,一口都不能抽!
发布时间:2025-05-20 16:20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在吸烟这件事上,大多数人都不太愿意听医生说太多。
有人抽了一辈子烟,身体看起来也没什么问题,就觉得那些“劝戒”都是吓人的话。但有种情况,是不能赌的。
一个人有没有烟瘾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身体的某些病,已经到了不能再碰烟的地步。
这不是主观判断,是和病情直接挂钩的客观风险。有些病,哪怕只抽一口烟,后果也可能是失控。
大部分吸烟者,听到最多的就是“慢性病人不能抽烟”。这个说法太宽泛,结果就是很多人听过就忘,以为是个老生常谈。
可临床上,有四类疾病,只要碰上了,再抽烟就不是慢慢拖坏身体那么简单,而是像点了根导火索,后面什么事都可能接连发生。
有的人甚至根本没觉得自己病得重,但正是因为这个误判,把病情推到了无法挽回的位置。
先说心血管病。这个问题不是老年人的专利,现在三十多岁就得冠心病的人不少。
很多人心脏有点供血不足、血压偏高或者血脂超标,但自我感觉没啥,照样抽烟解压。可医生反复说,心血管病人抽烟是一件直接加速血管硬化的行为。
香烟里有4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就有能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的成分,比如一氧化碳和尼古丁。
尼古丁进入血液后会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短时间内快速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美国心脏协会的统计数据指出,冠心病患者若每天抽烟超过5支,其急性心肌梗死风险提升近三倍。
心肌梗死的突发性,就是因为血管在抽烟后发生了不可预测的变化。有的人上午还在办公室抽烟,下午就倒在了路边,没有预兆。
抽烟让血液粘稠度上升,血小板活性增强,更容易形成血栓。这不是“慢慢积累”的后果,而是短期内就可能诱发的事件。心脏病人本就血管条件差,继续抽烟,相当于在动脉上扔汽油。
再看肺部疾病。肺气肿、慢阻肺、支气管扩张这些病,抽烟的人最熟悉。这些病的共同点,是呼吸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
香烟进入气道后,会导致纤毛功能下降、黏液排出困难,久而久之,细菌病毒容易反复感染。很多患者明知道肺不好,还想着“抽一口没事”。
可问题是,慢阻肺的进展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阶梯式的。一个看似普通的感冒,配上一段时间抽烟,就可能让肺功能下降一个级别。
2019年《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跟踪了超过20年的慢阻肺患者,发现那些仍持续抽烟的人,每年肺功能下降的速度是戒烟人群的两倍以上。
抽烟不是在原地踏步,是在持续下滑。有些人没觉得喘,也没咳嗽得厉害,就觉得病情稳定。但肺功能一旦下降到临界点,哪怕停烟也难以回头。
肺泡不可再生,一旦坏了就是永久性损失。真正的肺病恶化,不是抽第1000支烟时爆发的,而是可能在抽第1001支烟那天突然窒息。
再说糖尿病。这个病看起来跟肺和心脏没啥直接关系,但抽烟对血糖控制的干扰,是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
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刺激肾上腺素释放,抑制胰岛素分泌,还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最怕的,是血糖波动和并发症。
抽烟让血糖更难控制,也让微血管损伤更快到来。研究表明,糖尿病人中抽烟者出现视网膜病变、肾功能异常和足部坏疽的风险,比不抽烟者高出50%以上。
而且抽烟还影响药效。二甲双胍、胰岛素等降糖药的作用会被尼古丁干扰,导致明明按时吃药,血糖却不降。
有些人发现餐后血糖总是居高不下,调整饮食也没用,却没考虑过和每天抽的那几支烟有关系。
医生在门诊常常看到这种情况:一边吃药一边抽烟,血糖始终不稳定,最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一起发作,住进ICU。
更严重的是糖尿病足,一旦形成,是很难治好的。糖尿病本就让末梢循环差,抽烟会让血管进一步收缩,加重缺血缺氧状态。
脚部伤口难愈合,容易感染、坏死,有的患者最后被迫截肢,背后的推手其实就是那根看起来“解瘾”的烟。
最后是肾病。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蛋白尿这类病,表面看不重,但抽烟对肾脏的伤害非常直接。
香烟中的毒性成分能破坏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导致蛋白漏出增加,还会引发肾小管坏死。研究发现,抽烟会让慢性肾病患者进入透析的时间提前3到5年。
也就是说,本来还能靠药物控制的人,如果继续抽烟,很快就会发展到肾衰竭阶段。
很多人以为肾病就是注意饮食,控制盐分,按时吃药,抽不抽烟无所谓。其实香烟对肾脏的作用是“加速器”型的。
它不是单一器官受损,而是影响整个微循环系统,特别是在高血压和糖尿病共同存在的情况下,抽烟就是压垮肾功能的最后一根稻草。
医学上有个现象叫“隐性肾损伤”,就是血肌酐还在正常范围,但肾小球已经开始萎缩。这时候继续抽烟,相当于边吃药边伤肾,病情根本不可能稳定。
这些病共同的特点是,抽烟不是在某个阶段“可能有害”,而是在整个病程中都是致命的风险因素。
很多人说“就抽几口”,但没意识到,这几口足够引发血管痉挛、诱发哮喘、干扰药效,甚至让一个稳定的慢病一下子失控。
抽烟这事,不是等到器官坏了才后悔,而是从一开始就不该沾的东西。
有些人说自己已经抽了几十年,现在戒也晚了。这种想法最误导人。
大量研究都证明,哪怕是60岁以上、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戒烟后的一年内,心血管事件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都能下降30%以上。
不是说已经有病了就没必要戒,而是正因为有病,更不能抽一口。
那些已经得了这类病的人,戒烟过程中会出现情绪烦躁、睡眠不好、体重上升等问题,该怎么应对,才能不让“戒烟副作用”反过来影响病情?
答案是替代式干预和阶段化适应。一开始不需要强行断得一干二净,可以使用尼古丁贴、戒烟口香糖等医学工具,帮助缓解戒断反应。
每天减少的数量和频率要有记录,建议设定“7天1步”的计划,比如第一周从每天10支减到5支,第二周减到3支,第三周尝试戒断。
这个过程不能只是靠忍,还要配合日常规律作息和适度锻炼。走路是最有效的辅助方式,每天1小时快走,有助于代谢调节和情绪稳定。
戒烟期如果情绪波动大,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SSRIs类药物调节情绪。
很多人失败是因为完全靠意志力,忽略了身体的阶段性反应。其实只要对过程有准备,就不会因反应而放弃。
真正的改变不是一口气,而是一点点让身体重新适应没有尼古丁的生活节奏。如果这个节奏能维持3个月,戒烟的成功率能提高70%以上。
[1]雷文慧,何诗琪,王豪,等.中老年男性吸烟状况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联性[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07):774-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