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秋10年一遇,有1个防秋寒,2个好消息,3个要注意

发布时间:2025-08-07 17:57  浏览量:1

最近这个夏天有点不太一样?明明是三伏天,还没出伏,早晚却已经凉得让人开始找长袖了。有人说,今年的立秋是“十年一遇”的特殊节气,真的只是巧合吗?还是说,这背后藏着什么我们忽略的健康密码?

立秋,其实是一道分水岭。在农历节气中,它标志着夏天的尾巴悄然离场,秋天开始登场。可这“秋”,并不是凉爽的代名词,而是一个“冷热交错、虚实交替”的阶段。你以为到了秋天,空调可以关,冷饮可以停,养生就此开始?恰恰这个时候身体最容易出问题。

今年立秋偏早,又恰逢气候反常,昼夜温差大湿气未退尽寒气暗中潜伏。很多人在这个时候还穿着短裤短袖在大汗淋漓地过夏天,殊不知,真正的“秋寒”已经悄悄钻进身体里了。

你可能没注意——这个夏末初秋,有1个必须防的“秋寒”,2个你可能想不到的健康好消息,3个不容忽视的细节问题。先别急着关掉页面,这些内容,跟你每天的吃、喝、睡都有关系。

先说这个“秋寒”。它不是“冷”的问题,而是“寒邪入体”的隐患。气温还没明显下降,但早晚凉风夹着湿气灌进肌肤,最容易引发脾胃不适、关节隐痛、免疫力下降。很多人这个时候开始咳嗽、拉肚子、起湿疹,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啥大毛病,其实就是“秋寒入体”。

这种寒不是一下子让你发烧的那种,而是慢慢侵蚀体内的阳气。它藏在早上洗头没吹干、晚上盖被子太单薄、空调房里呆太久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里。如果你已经感觉早上起床腰酸背痛、食欲忽高忽低、动不动就想打喷嚏,那就要小心了,你可能已经中招。

怎么防?不是穿厚衣服就够了。重点要落在“少贪凉、勤护阳”。你可以试着把空调温度调高一点,别光脚踩地板,晚上泡泡脚、擦擦背、用热毛巾敷敷腹部,都是唤醒阳气的好方法。食物上,也别再喝冰饮了,绿豆汤这种偏寒的也该暂缓,可以适当喝点姜茶、红枣水,帮身体顺着节气走。

说完了这个让人防不胜防的“秋寒”,再来聊聊今年立秋带来的两个“好消息”。别以为都是坏事,其实这个节气也暗藏转机。

第一个好消息:脾胃调理的黄金期到了。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这几个月总是吃不下、消化差?夏天湿气重,人的消化系统一直处在“被压抑”状态。进入立秋后,湿气渐退,气候干爽,正是调理脾胃的好时机。

这时候吃点温性的食材,比如山药、南瓜、莲子,再配合规律作息,可以把夏天积压的“积食、湿热”一点点清空,给秋冬打下基础。

第二个好消息:情绪更容易稳定。夏天高温容易让人烦躁,精神一直紧绷。到了立秋,随着气温逐渐下降,人的自律神经会慢慢平衡,情绪更容易平稳。这个时候,如果能调整作息、减少熬夜、增加午休,很容易让焦虑感减少,提高专注力和睡眠质量。

但别光盯着好处,真正让人“吃亏”的,其实是立秋后的这三个“被忽视的细节”。

第一个要注意的,是“秋燥假象”。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开始猛喝梨汤、川贝、蜂蜜水,想着润肺防燥。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真的已经“燥”了吗?立秋只是个节点,很多地方湿气还没退干净,这时候一味用寒凉润燥的东西,其实会让脾胃更虚,反而更难受。

润燥这事,要看地域、体质和气候状况,不是立秋一到就全员通用。特别是湿热体质的人,立秋后反倒更要“祛湿”而不是“滋阴”。可以多吃点带辛温的食物,比如紫苏、炒白扁豆,既能健脾,又能转化体内湿气。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过度贴秋膘”。一入秋,很多人开始狂吃肉,说是“贴秋膘”。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本来体内脂肪就偏多,贴秋膘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压秋膘”。秋天食欲本来就上来了,这时候再大鱼大肉,容易造成肠胃负担、血脂飙升,还可能让睡眠变差。

你可以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比如鸡蛋、豆腐、瘦肉,但别一下子吃得太油太腻。贴秋膘,不是让你增重,而是提升身体的抗寒能力。吃对了,是进补;吃错了,是累赘。

第三个要注意的,是“运动反弹期”。夏天太热,很多人活动减少,一到秋天觉得凉快了,就开始猛运动。这种“断崖式复健”其实对身体伤害很大。筋骨在夏天长期松弛,突然加大强度,很容易拉伤,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人,更要循序渐进。

最好从简单的拉伸、散步开始,等身体适应气温和节奏,再逐步增加强度。别小看这个过程,很多秋天的旧伤复发,就是因为忽略了这个“过渡期”。

你发现没?立秋从来不是一句“秋天来了”那么简单。它是一道关卡,一次体内换季,一场健康的重新排兵布阵。

一个秋寒藏着一整季的病根,两个好消息是身体的修复信号,三个注意点决定你能不能稳稳过冬。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回敬你。与其等身体给你“提醒”,不如现在就开始调整节奏。

别怕节气变化,也别迷信所谓“十年一遇”的说法,身体的温度和节奏,永远比天气预报更重要。你只要顺着身体的感受走,管住嘴、迈开腿、护住阳、摆平心,这个秋天,不仅能躲过“寒”,还能为整个冬天打下好底子。记住一句话:秋天是身体的“重启键”,谁先调整,谁就先赢。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 《黄帝内经·素问》

· 国家气象局2025年节气气候通报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年第14期

· 中国营养学会官网最新健康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