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扰民”何时休?——对学校寒暑假期间形式主义检查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5-08-08 08:49 浏览量:1
//阅读完本文大约需要3分钟。您的关注与评论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每当寒暑假来临,学生们欢呼雀跃地迎接难得的休息时光,而学校却往往陷入另一场“忙碌”——上级部门的检查、资料上报、会议通知如雪片般飞来。这种将假期异化为“第二学期”的做法,不仅让教师身心俱疲,更暴露出教育管理中的形式主义顽疾。试问:学校放假,检查为何不“放假”?
某些上级部门仿佛患上了“检查依赖症”,将频繁的督导视为管理能力的体现。暑假本应是教师调整身心、充电学习的宝贵时间,却被无尽的报表填写、材料归档、迎检准备所填满。某校教师苦笑:“刚送走学生,又迎来领导,假期比上班还累。”更有甚者,检查组动辄以“整改”“问责”相威胁,迫使学校在假期中维持“战时状态”。如此“关怀”,实则是对教育规律的漠视,对教师劳动的践踏。
更荒诞的是,许多检查流于形式。某次“安全教育专项检查”,学校被要求提供三年内的班会记录、应急预案、演练照片,教师们不得不熬夜翻箱倒柜,将早已归档的材料重新装订成册。检查组走马观花地翻阅一番,写下“台账齐全,符合要求”的评语,便扬长而去。这种自导自演的“检查秀”,除了制造一堆废纸和教师们的怨声载道,又有何实际意义?
究其原因,是某些管理者陷入了官僚主义的泥潭。他们以“不下基层不掌握实情”为借口,将假期检查异化为刷存在感的手段。更有甚者,将学校视为“永动机”,似乎只有教师24小时待命、材料365天更新,才能证明教育工作的“扎实”。殊不知,这种过度干预,不仅扰乱了学校正常的假期安排,更消解了教师的职业尊严,让教育沦为应付检查的流水线作业。
教育需要宁静的土壤,教师需要喘息的空间。要让寒暑假回归本意,必须破除形式主义的枷锁。首先,上级部门应建立“假期免检”机制,除非涉及重大安全等问题,否则不得在假期开展例行检查。其次,推行“清单式管理”,明确检查事项、频次和范围,杜绝“想查就查”的任性。更重要的是,转变管理理念,从“检查驱动”转向“服务驱动”,多为学校减负,少为教师添堵。
教育不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表演,教师不应成为永不停歇的演员。让寒暑假真正成为教育的“休止符”,而非形式主义的“延长线”。唯有如此,学校才能回归育人本位,教师才能重拾职业幸福感,教育才能真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