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会借轿子的狐狸,为何因一口大磨动了真性情?
发布时间:2025-08-07 00:19 浏览量:3
从前有个靠山屯,早年间出过个在京城当尚书的大官,村子也就跟着改名叫“尚书屯”。大官死后葬在村外十里地的山坡上,那片坟茔被叫做“尚书陵”。不知打哪年起,尚书陵里住了群狐狸,听说它们进出都有马车接送,还有丫鬟仆役伺候,只是跟村里人向来没来往,各过各的日子,倒也相安无事。
有一年春天,狐狸家办喜事娶亲,竟是大摇大摆从屯子正街过。村里人都扒着门框看新鲜,只见一顶八抬大轿裹着红绸缎,晃晃悠悠抬过去,气派得很。屯里人本就穷,娶媳妇别说轿子,能扯块红布就算体面,见了这阵仗都直咂嘴。有人就念叨:“都是邻居,借点东西应该不碍事吧?”
没过多久,屯东头老王家儿子要成亲,想起狐狸娶亲的轿子,就揣着三炷香跑到尚书陵前。他对着坟头作揖祷告:“邻居家的,借轿子用用,用完准还,绝不耽误!”祷告完回家一看,院里真摆着顶红轿子,雕梁画栋的,狐狸倒真讲邻里情分。靠着这顶轿子,王家婚事办得风风光光,屯里人都羡慕得不行。
打这起,谁家娶媳妇都学着老王的法子,到坟前点香祷告,轿子准会自己飞进院里。用完了就摆上些糕点果子当谢礼,再点香送还,轿子就“呼”地一下飞走了,从没出过岔子。
眼瞅着要过年,这天屯里来了个精瘦老头儿,穿着件灰布棉袄,精神头足得很,尤其是俩眼睛,亮得跟夜明珠似的。他一进屯就拱手打招呼:“乡亲们好啊!我姓胡,住这附近这么多年,今儿个来串个门。”村里人你看我我看你,都想不起有这号邻居。老头儿笑着对旁边的李大叔说:“你家小子上礼拜成亲,还用了我家轿子呢!”大伙儿这才恍然大悟——这是尚书陵的狐狸啊!看这年纪,准是狐狸群里的头儿。
村里人赶紧招呼他进屋喝茶,问他有啥事儿。胡老头儿搓着手说:“这不快过年了嘛,家里要招待亲戚,得蒸好多馒头,可我家那小磨太慢,想借你们屯里的大磨用用。”屯西头磨坊里确实有口大磨,一次能磨几十斤面,村里人寻思着“有来有往才叫邻居”,当即就应了。有人还热情地说:“尽管来磨!院里有驴有马,想用哪头拉磨都行!”
没想到胡老头儿摆摆手:“我想把磨借回家去用,省得来回跑。”这话一出,村里人都愣住了——那大磨几千斤重,自打搁磨坊就没动过地方,他要运到十里外的尚书陵,得多少人抬啊?胡老头儿像是看透了大家的心思,笑着说:“这你们别操心,我自有法子弄走。”村里人不好再推辞,就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大清早,屯里突然刮起一阵旋风,“呜呜”地直转圈,刮到磨坊那儿,“呼”地一下就把大磨卷到半空了!村里人都扒着墙根看,只见那几千斤的石磨在风里晃晃悠悠的,慢悠悠飘向尚书陵方向,一个个都看呆了,心里直念叨:“这狐狸精的本事,可真神了!”
可这事儿过了没多久,屯里几个年轻小伙就动起了心思:狐狸能把几千斤的大磨弄走,坟里指定有宝贝撑着场面!要是能摸出点金银,咱这辈子都不用愁了!那几个年轻小伙里,数二柱子胆子最大,他撺掇着同村的狗剩和石头:“你们想啊,狐狸能把几千斤的大磨弄走,坟里指定有宝贝撑着场面!要是能摸出点金银,咱这辈子都不用愁了!”
三人越想越热乎,趁腊月二十九夜里月色暗,揣着麻袋、扛着铁锹就往尚书陵摸。刚到坟地边缘,就见陵里飘着点点灯火,隐约还能听见说笑声,像是在办年宴。二柱子咽了口唾沫:“小声点,咱摸进去找最亮的屋子,准有值钱的!”
他们刚扒开一道篱笆缝,突然从旁边窜出几只油光水滑的大狐狸,绿幽幽的眼睛盯着他们,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三人吓得腿肚子转筋,铁锹“哐当”掉在地上,转身就往屯里跑,连麻袋都扔了。
第二天一早,村里人正忙着贴春联,胡老头儿又来了。他脸上没了上次的笑意,手里捏着二柱子他们丢下的麻袋,往磨坊石墩上一放:“乡亲们,我知道年关难过,可咱们邻里相处,讲究的是心诚,不是惦记别人家的东西吧?”
村长赶紧上前赔笑脸:“胡老哥别生气,是村里小子不懂事,我这就把他们叫来给你赔罪!”胡老头儿摆摆手:“赔罪就不必了,只是那大磨我用完了,今儿个送回来。往后借东西的规矩还在,但要是再有人起歪心思,这邻里情分怕是就断了。”
话音刚落,远处又刮来一阵旋风,比上次小了些,卷着大磨慢悠悠落到磨坊里,稳稳当当归了位。胡老头儿看了看村里的孩子们,从袖袋里摸出几把糖果,分给围上来的娃:“过年图个吉利,往后啊,咱各守本分,日子才能安稳。”
村里人这才松了口气,二柱子他们也红着脸来道歉。胡老头儿没再多说,只是临走时说了句:“尚书陵里的东西,都是护着这方水土的,动不得。你们好好过日子,咱邻里互帮互助,比啥都强。”
打那以后,尚书屯的人再没打过狐狸的主意。谁家娶媳妇照旧借轿子,用完了都往坟前多放些好点心;狐狸们也常趁夜里送些山里的野果到村口。每年过年,胡老头儿都会来串个门,跟村里的老人喝杯热茶,聊聊年景。那口大磨后来磨出的面,总比别家的香甜些,村里人都说,那是狐狸给的福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