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盛会见证中国机器人产业之变

发布时间:2025-08-09 15:48  浏览量:2

一年一度的世界机器人大会犹如一面镜子,映射中国机器人产业之变。

昨天,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如期开幕。相比前几年展区里的机器人“看上去很美很酷炫”,今年的机器人则更多走向“场景”:或在汽车工厂里打工,或在无人药房里值守,或在流水线上分拣作业……在各位参展商的讲解中,“应用”“量产”“订单”都成了高频词。

各地人形机器人组团进京

天工、青龙、智元、荆楚1号……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每款参展的人形机器人的名字都被创造者赋予了美好的意义,它们也诞生在中国的不同城市。

今年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也是技术极速突破的一年。本届大会上,北京、上海、浙江、四川、湖北等地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均设了展区。

记者观察发现,与去年大会上人形机器人完成步行、奔跑、挥手、跳舞等简单动作不同,今年的人形机器人纷纷“上岗”,在各种场景里开始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来自上海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区里,直接复刻了某汽车工厂产线里的一角,人形机器人“青龙”正将一排排汽车扶手挂入热处理设备中。“挂上去的时候要精确扣到几毫米的卡扣上,这对操作工人和机器人来说都是难点。”该创新中心研发总监邢伯阳说,这类重复或危险的工作场景对机器人需求很高。

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带着当地众多机器人企业组团进京,卡诺普公司直接“搬”来一条机器人操作的焊接产线。“工厂里,很多工具、零部件不可能非常精准地摆好位置让机器人来拿。”卡诺普公司AI场景工程师庞恺解释,视觉大模型让机器人更聪明,能自行识别物体、设置轨迹,赋能智能制造。

“很多同行的人形机器人都有很多绝技,有的擅长抓取、有的非常灵巧。”随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来北京的荆楚人形机器人公司运动控制负责人杨振是第一次参展。该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在导览、讲解等领域正加速落地。

大模型让机器人更聪明了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区里,身着白色外衣的“天工2.0”阔步向前,面前的纸箱子不停变换位置,但它每一次都完美绕过;隔壁,通体黑色的“天工Ultra”快速奔跑起来,每一步都稳稳地踩在地上。这一黑一白、一走一跑,代表着两项不同的控制技术。

今年4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京开跑。细心的观众能发现,不少人形机器人在跑步时都是使用遥控方式,人在后面举着手柄操控;仅有“天工Ultra”是跟随佩戴信号器的领航员奔跑,但距离机器人的全自主控制仍有“一步之遥”。

“如果明年‘天工’再参加马拉松,可能就会自主奔跑了。”站在避障行走的“天工2.0”前,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解释,通过导入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机器人可以自主导航。由于人形机器人工作环境里遇到的物品种类更多、尺寸更小,众多关节需要非常严格地遵循规划路径,技术落地要比自动驾驶更复杂。

机器人是如何快速避障的?一旁的电视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天工2.0”7个摄像头捕捉到的画面,再搭配激光雷达,可以精准感知到障碍物的距离。所有信息最终汇聚在一张实时的三维建模图上,周围的障碍物都变成了不同的立方体,机器人也就实时“看”到了周围环境。

目前,“天工”已经拥有了在复杂环境中的精准感知能力和自主任务规划执行能力,这为其未来在工厂、特种作业、家庭等应用场景完成环境感知并规划任务打下基础。唐剑透露,该创新中心也正在建设人形机器人的中试工厂,预计今年将具备年产千台的能力。

大模型就如同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大脑进化了,人形机器人自然爆发式成长。受益于大模型的强大,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区的几台人形机器人相互配合,可以将传送带里不同颜色的塑料盒准确分配到不同方向的传送带上。

虽然多家展商都搭建了人形机器人工作的流水线,但机器人操作速度跟传统自动化设备、甚至是人工相比有明显差距。邢伯阳解释,目前人形机器人本身的模型推理性能不足,所搭载的模型也需要“蒸馏”成更小更高效的模型再去学习,效率的提升还有待持续“修炼”。

技术每个月都在迭代进步

常来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爱好者们一定有印象,几乎每年的大会展区里,都会有机器人飞起来,早些年是“雨燕”“狐蝠”,今年飞起来的是“蜜蜂”,它只有34克重。“我们从2016年第一次参会,近10年也见证着中国机器人的飞速发展。”研发这一系列仿生机器人的跨国公司费斯托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大会上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数量创同类展会之最,更多人期待人形机器人可以走进家庭。虽然目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已经有多个领域开始探索。

只需说一句“请收拾一下床铺”,机器人“R1 Lite”就能在凌乱的卧室中精准进行动作规划并完成指令。“我们认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关键不在于外形有多酷炫,而在于大脑——也就是里面的算法有多聪明。”星海图(北京)公司首席科学家赵行说。

“前几年有企业做个机器狗都会让人觉得很新奇,但今年几乎每个展台都有这种能力,还有大量的人形机器人出现。”北京经开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具身智能产业专班主任芦瑜说,机器人技术每个月都在迭代进步。人形机器人此前“小脑”运动能力较强,现在随着大模型的加持,“大脑”也在升级,未来将更加智能、帮助人类完成更多工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所涉内容非本站(号)观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文字和图片均由第三方提供,一切法律责任由提供方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