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适应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发展,社区规划怎样更人性化?
发布时间:2025-05-20 17:50 浏览量:1
官方:适应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发展,社区规划怎样更人性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下半场,城市发展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阶段。自然资源部近期推出的城市更新新举措,标志着我国城市规划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人性化的社区规划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成为当前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
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面临多重挑战。土地资源约束日益趋紧,老旧小区设施老化,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突出。传统的粗放式开发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向精细化运营。自然资源部提出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正是应对这一转变的关键举措。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城市存量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为社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规划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体验。新规提出的"1+N"规划体系,特别强调要以社区为单位打造全龄友好空间。这意味着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既要为老年人增设无障碍设施和休闲场所,也要为儿童规划安全的游乐区域,同时满足年轻人的运动健身需求。这种全龄友好的设计理念,体现了规划思维从"物本"向"人本"的转变。
深化详细规划改革是提升社区品质的重要途径。"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要求规划者更加注重现有资源的优化利用。比如,通过合理规划可以腾退出更多公共空间,将闲置的边角地改造为社区花园或文化活动场所。同时,规划叠加资产配置方案的做法,有助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确保更新项目具有可持续性。
规划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性化规划的关键保障。新规鼓励规划师深入基层,这一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真正走进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才能准确把握实际需求。规划师应当转变角色,从单纯的技术专家转变为社区共建的协调者,在专业知识和居民诉求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未来的人性化社区规划还需要更多创新探索。可以借鉴"完整社区"理念,在步行范围内配置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运用智慧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引入参与式规划方法,让居民成为社区更新的主体。通过这些举措,才能真正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
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而是城市治理方式的全面升级。人性化的社区规划应当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最终目标,通过精细化的设计和管理,让城市成为更美好的家园。这既需要政策制度的创新支持,也需要规划理念的与时俱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