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交我交大家都要交,强制交纳社面临的现实难题

发布时间:2025-08-10 02:11  浏览量:2

你交社保了吗?你的单位给你交社保了吗?最高法这两天关于强制交纳社保的司法解释即将彻底堵死企业和员工不交社保约定的制度和法律漏洞。

很多自媒体将最高法的这则司法解释定义为社保新规,可事实上,这里哪里是什么社保新规,只不过是针对长期以来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要求在大家心照不宣的曲解下的纠偏而已。

也就是说,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险都是用人单位需要为员工强制交纳的,只不过很多地方很多企业没有执行罢了。

问题是,这则司法解释公布之后,按照常理来推断,很多原来没有交纳社保的人应该高兴才对,但是偏偏出现了作为职场牛马的“社畜”“与资本共情”的怪现象,这充分说明,“全民强制社保”的落实和推进,还面临当前社会各领域现实难题的影响和制约。

难题一:养老金双轨制。

我们国家的原始积累是靠着“城乡二元制”逐步完成的,在这个缓慢积累的过程中,与城市快速发展形成对比的是,曾经的农村长期以来遭受刻意的压制,最终史无前例的完成了工业化。

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养老等社保制度的差异化。这个差异化在今天看来给人的感觉可能更加难以接受。过去只是偶尔有人批评工业化对农村和农业的不公,如今,公职人员与企业人员以及大量农民在达到退休年龄后差距过大的养老金收入更是成为很多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而高干病房等象征着权利和资源现象的存在,在进一步拉大与民众距离的同时,造成了更多和更深的误解。

我个人对与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各类专家、官员等在退休后享受较高级别的养老待遇是赞同的,当然,我们也确实在执行相关的养老政策和制度。

很多的误解在于公职人员在职期间无需个人扣除养老保险,却在退休后享受比企业和其他一般退休人员高得多的养老和医疗待遇。

所以很多人,尤其是在小微企业工作的一般人宁愿选择不交,也想当然的认为不想把自己交纳的社会保险给退休的公职人员。

事实上,对于养老金,国家一直按照统筹管理、跨省共济、国资划转等方式弥补大盘不足以及不同省份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并不完全依靠职工交纳。

所以要消除大家对养老金二元制的误解,不仅仅要加大政策宣传和监管,我个人认为更要考虑在适当的时候适度缩小不同身份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差距。

但是平衡养老收入太难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的这一批人已经到了退休的关口,未来几年中,每一年都将迎来2500多万的退休人员,而同期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却只有1000多万。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养老金大盘都面临枯竭的可能,所以当下只能向大盘注水,也就是扩大社保征收规模。不过个人倒是觉得,在大盘注水的同时,何不同步尝试一下缩小不同身份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差呢?

难题二:短期消费受抑。

截止到2024年末,我国还有约3亿人未交纳社保。这3亿人当中,除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外,剩下的主要就是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了。

众所周知,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年均收入差距明显,事实上,城镇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员与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员之间也有较大的收入差距。

对于非国有单位、小微企业、灵活就业人员来说,本身收入就不高,而较高的社保交纳基数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收入越低,用于交纳社保的资金占其收入比例就越高,有点类似于特朗普在美国搞的“穷人税”了。

也就意味着每个月能拿到手里的实际收入更少了。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下,短期内势必对我国经济“内循环”带来不利影响。

近年来,很多人本来收入已经一降再降,再加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更有房地产行业下行对多个行业的不利影响,消费疲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也就是说,即便是不交社保,很多人也会基于自身实际,短期内选择不消费、低消费,以确保未来一旦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不至于彻底翻车。

理性的思考一下,国家强制要求交纳社保是不是在破解很多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短期内的收入降低换来若干年后退休生活的稳定保障怎么算也是划算的。

对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来讲,更多时候需要考虑的是眼前的柴米油盐、养老育儿等现实问题,至于几十年后,恐怕不是不想,是不敢想,因为当下的压力已经足以让一个中年人瞬间崩溃,更别说几十年后了。

更大的问题在于,强制社保一旦实施,大量就业者必然面临短期内收入下降甚至失业风险。对于当前国内一直通过国家补贴试图推进“内循环”的国内经济来说,必然承担更大压力,甚至面临雪上加霜的局面。

难题三:中小企业破产

我国超过80%的就业人口是通过小微企业解决的。

而我国小微企业生存的困境也是众所周知的,不单单体现在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弱方面,更体现在创业扶持、信贷支持等等一系列的政策歧视上。

虽然近年来国家三令五申要求相关单位和部门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实际执行过程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经营困境并没有太大改善。

而改革开放后一直到新世纪的前十多年,大量靠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的小微企业在新形势下,在外贸和内需双重萎缩的裹挟下,以及因为国内部分产业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价格、服务等内卷趋势越发严重的影响下,正在举步维艰的苦苦维持。

当前能支持他们生存下去的,可能就是那本就微薄的经营利润。强制交纳社保一旦执行,对于众多的小微企业来说,要将本来就已很微薄的利润再切出一部分用于员工社保交纳,可能意味着企业利润被完全吞噬,就没有办企业的必要了,破产倒闭成了唯一的选择。希望这个担心是杞人忧天。

要想继续经营,只剩唯一的一条路了:降薪,但是降薪这个举措是双刃剑,如果实施,本来就面临用工不足的企业又靠什么留住这些员工呢?

如果说战略层面上还有去产能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动因,那么大规模的小微企业倒闭之后,大量的就业需求又如何解决呢?从劳动力素质的角度看,这些就业人口并不具备进入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