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每日喝茶超4克,或关联癌症风险?是真是假?

发布时间:2025-08-10 06:29  浏览量:3

本文1952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饭后一杯茶,赛过老中医。”茶,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饮品之一,不仅是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但一则消息却让不少茶友坐不住了:“北京大学研究发现,每天饮茶超过4克,可能会增加整体癌症风险。”

本该养生的茶,怎么就和“癌症”扯上了关系?这到底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

这项研究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国家癌症中心的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样本量超过45万人,追踪时间长达10年。研究发现:

每天摄入茶叶超过4克,与整体癌症风险上升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在吸烟者和饮酒者中更为明显。

但这里需要强调——“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也就是说,研究并没有证明喝茶直接导致癌症。

我们可以理解为:抽烟、喝酒的人本身就属于癌症高风险人群,而他们又恰好爱喝浓茶。这种“叠加效应”可能让研究结果出现偏差。

再者,茶叶中并不含致癌物质。相反,茶多酚、儿茶素、黄酮类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等多种潜在益处。

所以,把“喝茶会致癌”直接等同于“喝茶=得癌”是完全不科学的误读

其实,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出在茶本身,而是怎么喝、什么时候喝、和谁一起喝

第一,浓茶有害。浓茶中咖啡因含量高,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导致胃黏膜受损,长期饮用还可能增加食道癌、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风险。尤其是晚上喝浓茶,影响睡眠,反而加重身体负担。

第二,空腹喝茶伤胃。茶叶中的鞣酸容易与胃酸反应,刺激胃黏膜,长期空腹喝茶容易引起胃痛、反酸,甚至胃炎

第三,茶水“搭错人”。如果你爱抽烟、常喝酒,还天天用浓茶“解腻”,小心了!研究表明,茶叶中某些成分会与烟草中的亚硝胺发生反应,形成潜在致癌物

这类“化学反应”虽然在正常剂量下不构成明显威胁,但如果你本身有胃肠疾病或长期高风险行为,长期大剂量摄入浓茶,确实可能成为健康隐患。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

成年人每日饮茶量控制在3~5克之间最为适宜,相当于2~3杯清淡绿茶或红茶。

这个量既能补水提神,又能摄取茶叶中的有益成分。

如果你平时喝的是浓茶,别忘了:“一泡茶能泡多次,别一口闷,也别过量。”

喝茶的时间也很关键:饭后半小时,是最好的喝茶时间;睡前1小时内尽量避免喝茶;空腹、低血糖时不建议饮用。

茶虽好,但不是“万能钥匙”。不同体质、不同年龄段、甚至不同季节,喝茶方式也有讲究。

1. 肠胃不好的人,少喝绿茶
绿茶偏寒,刺激性强,胃酸多、容易胃胀的人,建议改喝红茶、普洱等温和茶类。

2. 肝火旺、易上火的人,适合喝绿茶
绿茶有清热解毒、降火明目的作用,特别适合夏季饮用。

3. 老年人,喝茶别太浓
随着年龄增长,肾功能减弱,茶中的咖啡因和鞣酸可能影响钙质吸收和睡眠质量,建议选择花茶、淡红茶为宜。

4. 女性经期、孕期慎喝茶
茶叶中的咖啡因、茶碱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及铁的吸收,经期女性和孕妇应减少饮茶量,或咨询医生后决定是否饮用。

很多人担心茶叶中残留农药或重金属。其实只要你购买的是正规渠道、质量合格的茶叶,这类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中国食品安全年报(2024)》显示:我国抽检的茶叶合格率达97.8%,大部分品牌茶叶中的农残、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家限制标准。

而且茶叶冲泡过程中,超过90%的农残无法被热水释放。所以,只要不吃茶渣,喝茶是安全的。

“喝茶致癌”这种说法,其实是对研究结果的片面解读。

科学上有一个基本原则:“剂量决定毒性”。任何东西,吃多了都可能出问题,关键看你怎么吃、吃多少。

茶不是药,也不是毒,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喝得对,是养生;喝得错,才可能出事。

所以,不必恐慌,也别盲目跟风。你不需要戒茶,只需要科学喝茶。

以下三类人,更应注意饮茶方式:

有消化系统疾病者,如胃溃疡、胃炎,应避免空腹或饮用浓茶;

服药期间者,茶叶中的成分可能影响药效,特别是心血管类药物;

重度失眠者,茶中的咖啡因可能加重睡眠问题,建议改喝无咖啡因饮品。

总结

茶,本身并不致癌。但如果你每天喝浓茶、空腹喝、喝茶时抽烟喝酒、还不控制量,那它确实可能成为健康“帮凶”。

不怕喝茶,就怕喝错了茶。科学饮茶,才是给身体最好的礼物。

[1] 王丽萍等.《茶叶消费与癌症风险:中国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24年第6期.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3]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