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余庆先生谈历史学科的应用价值问题

发布时间:2025-08-10 07:38  浏览量:2

田先生将“史学危机”的呼吁放到近代学术发展的长过程中加以剖析,使我们深受启发。 然后,他又神情严肃地谈到历史学当前面临的困难:

上面讲的是过去一个阶段的情况。 今年以来,我特别感觉到 社会上形成的空气,对历史学科来说非常不利。 要说真感受到压 力的话,我现在是觉得有压力了,心里很不自在。 过去说“危机”, 到底是不是危机等等,可以分析。 因为确实存在历史学科范围 窄,眼界不开阔,课题选择比较单调等情况。 要搞百花齐放,结果 只是“五朵金花”,1957年讲的这种话,结果成为划右派的一个重 要根据。 方法陈旧,不仅思想方法,技术手段也是非常陈旧的,所 以让年青人不满意,确实存在这些问题。 对于这种不满意,有经 验的人可以给以疏导,承认他这种不满意有理由,但是要达到满 意,不能只依靠涉猎这个、涉猎那个新理论,试尝辄止,那也做不 到。 这些都好解决。

我在前年烟台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开年会的发言,后来在《文史哲》登出来,即讲这个意思。 同情青年的不满, 但是青年人应看到自己的不足。 年轻年老之间虽然在这个问题 上有“代沟”,但是这个代沟是好填的,只要说得合情合理,年轻人 的意见老年人不见得不同意。 老年人这些持重的意见,虽然不 新,但是青年人也感到合乎情理。 现在新出现的问题,是学历史 的研究生分配不出去,大学生更不用说。 这可是大问题。 过去十年中尽管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对历史学科发展的信心还比 较强,现在却感到真有压力。

这种压力从何而来呢? 原来年轻人也充满信心,自己选择了 历史专业,选上了一门自己愿意为之献身的学问。 可是近几年 来,当研究生的人渐渐不安心了。 一个博士生对我说:先生,我们 博士生中有句话,叫自己是“失足青年”。 意思是当博士生走错了 路,没有出路,连求职、安家、住房、基本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 不如早工作,早解决。 我听了后心里很难受。 当然我对这句话也并 不信以为真。 这些人本来是有志之士,振兴历史学科,大陆上最 可靠的不就是这一代人吗? 他们在一个大学里并没有几个。 今天他们却面临这样的实际问题,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这是十分 可悲的。 就是这些青年人,早几年说起专业来,津津乐道,道理很 多,味道很浓,而今情绪已经很不一样了。 应当有一种舆论为这 一代博士呼吁:为理工农医博士呼吁,也为文科博士呼吁;为“洋” 博士呼吁,也为“土”博士呼吁。

从上层,我不知道上层到哪一级,总是不断强调,搞应用学科。 应用学科应该有,理论物理和应用物理都是独立学科。 文科中有应用性强的,如图书馆专业、管理专业等,有些学科应用性不强。 文史哲,特别是史哲,作为基本学科,你无法过分强调其应用 价值。 让古代史向应用学科发展,我觉得要走歧路,令人担心的 路。 这个学科存在的价值,并不在三年五年,出多少利,多少社会 效益。 其价值,在于若干年后,发现它是一个涉及民族文化、民族 精神、民族思想的因素,关系到民族素质。 要讲它有用,真正的用 是在这个地方。

当然,古代史也要改。 怎么改呢? 什么东西作为改革的根 据? 如今天历史系学生分不出去,是不是应作为历史学科改革的根据呢? 这里存在两种可能。 一种是它真正不需要了,搞古代史 的人多了一点,因而加以控制。 另一种可能是,一时以为不需要 了。 就像当时国家棉花丰收了,于是出现减少棉花种植的舆论。 一个时候猪肉多了,号召老百姓多吃肉,叫吃爱国肉,越吃得多越 爱国。 也曾因为粮食多发愁,以为不得了了,提出减少粮食。 当 时也是有数字根据,要减少它,但那个根据是虚假的。 我们今天 改革历史学科,如果根据的不是实际的、长期起作用的真实情况 来改,而是根据目前毕业生分配不出去这一点来改,我们又会像 当年减少生猪,减少粮食、棉花那样,那是幼稚的思想状态。 今天 国家的全局是必须改革,否则我们民族面临绝境。 但是历史学科 怎么改? 这应广泛讨论,但不应以应用为主要根据。 强调应用, 似乎是强调大学(包括研究生层次)的职业训练。 这自然有道理。 但考虑人才市场需要时,应兼顾目前和长远。 而且人才培养还有 学术本身发展问题,不能只看人才市场。

强调应用,近来又同“创收”挂上了钩,好像最不能“创收”的学科最无用。 领导提倡创收,可能认为知识分子待遇低,又不能 多给钱,就叫自己增加收入,“自谋出路”,这是出于一种简单的好 心。 我不反对高校搞创收。 理科中有一批人员,目前在教学和科 研上能抽得出来,他们有能力,信息灵通,把新的技术投到市场 上,能赚大钱,也是好事,而且能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文科有些学科也可能有较好的创收门路。 可是不区别专业的不同,让好多教 师都去办班赚钱,年终每人分得几十元,是否得不偿失? 至于有 的地方发展到变相卖文凭,那问题就大了。 中小学没多少知识和 文凭可卖,就卖茶蛋,出租校舍,这叫什么教育! 世界上古今中外 没有一个国家,办教育是要赚钱的。 至于私人开学店,是另一回 事。 国家办教育是投资,智力投资。

在当前这种风气之下,将来会是什么前景? 我今年招博士生,在去年与我联系要报考的人,有的临报名前夕,还写信讲他做 了什么准备。 可是到最后,没有来报名。 我知道他们改变决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这种空气,认为读书没有出路。 这是可忧虑的现象。 我说不清楚其根源何在? 我也不认为仅仅是钱的问题,待遇的问题。 更根本的原因,我说不清楚。 怎么办? 我想,历史学科特别是古代史,目前处在很不利的地位。 但这并非历史学真正没有用。 既然分不出去,就少招一点,就要选择各种素质高 一点的人进来,培养一种信念:我们从事的工作归根结底对社会有意义,值得坐冷板凳;实在不得已,也愿意生活改善的速度慢一 点,比别人过得差一点,而还能自得其乐,认为自己的工作对于国家民族是有意义的,值得你安身立命。 要有少量这样的人,渡过 目前这样一个时期。 至于国家有关领导,在考虑知识分子生活的时候,就不应当把政策放在知识分子能够忍受贫困的基础之上, 要让知识分子在社会公平面前想得通,过得去。

感谢出版机构授权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