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耳鸣,有独特诱因,中医调治有思路
发布时间:2025-08-10 11:17 浏览量:2
最近门诊上成人耳鸣的患者不少,尤其是入夏以来,感觉比平时更多了些。有患者就纳闷了:“主任,我这耳朵嗡嗡响,怎么感觉天一热还更明显了呢?”
结合我这些年看耳鸣的经验,发现秋季耳鸣的发作或加重,确实和这个季节的特点息息相关,主要有这么几个关键点:
一、 湿困脾胃,清阳不升。 比如湿气啊,又闷又重,人本来就容易没胃口,吃不下正餐。结果呢,不少人就贪凉,爱吃水果、冷饮、凉菜,甚至用这些替代了主食。这么一来,脾胃最先遭殃。
脾主运化,也主升清,脾胃被湿气困住,被寒凉伤了阳气,它往上输送滋养耳窍的那股“清气”就不够力了,耳窍失去濡养,耳鸣就容易起来或者加重。这就像发动机油路不畅,机器运转就有杂音。
二、 空调寒气,引动肝风。 天热离不开空调,尤其是公共场所,那个冷气嗖嗖的,跟自然风完全不一样,特别“贼”,容易伤人。你想想,外面一身汗,毛孔都开着呢,猛地进到冷气房,或者对着吹,这寒气“嗖”一下就钻进去了。中医讲“寒主收引”,它会让气血运行不畅。
更重要的是,寒邪容易郁而化热,或者直接引动体内的肝风。肝风是往上走的,最容易骚扰的就是头面部,耳朵就在这个位置啊!肝风夹着点郁热,或者夹着点寒气往上这么一冲撞,耳朵里能不响吗?
三、 气随汗泄,心肾不济。 夏天出汗多是必然的。汗是什么?中医说“汗为心之液”,出大汗其实很耗心气。而且,“气随津泄”,出汗太多也会把卫气、元气带出去一些,整体抵抗力、身体的根基就容易虚。
夏天出汗过多,耗伤心气心血,就容易导致上面的心火下不来,下面的肾水也上不去,虚火就容易浮上来扰乱清窍,耳鸣就跟着来了。同时,肾本身是耳窍的根本,根基虚了,耳鸣也容易找上门。
所以啊,总结来看,秋季耳鸣常见的“病根子”或者诱发加重因素,常常围绕着:湿、寒、热、风、痰、虚这几方面打转。 不同的病人,可能其中一两个因素特别突出。
针对秋季耳鸣这些特点,我在临床上特别喜欢用一味药作为“开路先锋”或者“调和枢纽”,它就是——石菖蒲。
石菖蒲这味药,它性子温和,味道是辛的,带着点苦味,主要归心经和胃经。它的本事可不少:
1. 开窍醒神,聪耳明目: 这是它最核心的本领!它辛散的力量能“冲开”被痰湿、浊气蒙蔽的孔窍,直接把“清阳”送到耳朵那里去,让耳窍恢复“灵性”。对于痰湿蒙窍、清阳不升导致的耳鸣耳闷,效果显著。
2.化湿和胃: 它辛温能行能散,苦能燥湿,特别擅长化解中焦脾胃的湿浊之气。脾胃的湿气一化,中焦枢纽通了,清气才有力量升上去滋养耳窍。
3.豁痰辟秽: 湿聚久了容易生痰,痰浊也是堵塞窍道、导致耳鸣的常见“垃圾”。石菖蒲能化湿豁痰,清理这些堵塞物。
4.宁心安神: 它能入心经,有安神的作用。对于那种因为心烦、焦虑、睡不好觉而加重的耳鸣,或者心肾不交引起的耳鸣,它能帮助安定心神,促进心肾相交的平衡。
你看,石菖蒲这一味药,是不是正好切中了秋季耳鸣的几个关键点? 它能对付困住脾胃的湿浊,能豁痰开窍,能宁心安神,本身的开窍聪耳作用更是直接作用于耳窍本身。说它是秋季调治耳鸣的“多面手”,一点不为过。
我在临床上用石菖蒲治耳鸣,剂量通常会用到10-15克,作为方子里的“主攻手”之一。 当然,光靠一味药单打独斗不行,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组方配伍:
我的常用加减思路是这样的:
1.湿浊困脾特别明显(舌苔厚腻,胃口差,头身困重):
思路: 加强健脾燥湿化痰的力量。
组方: 石菖蒲 + 半夏+ 茯苓+ 陈皮。这就是在二陈汤基础上重用菖蒲开窍。湿特别重的,可考虑加 白术或 泽泻。
2.肝风上扰明显(耳鸣声调高尖,容易急躁,头晕,口苦):
思路: 平肝潜阳,熄风通窍。
组方: 石菖蒲+ 天麻+ 钩藤+ 菊花。 如果郁热明显,可加 栀子、 夏枯草。
3.心肾不交,虚火扰窍明显(耳鸣如蝉,晚上加重,心烦失眠,腰膝酸软):
思路: 交通心肾,滋阴潜阳,佐以开窍。
组方: 石菖蒲 + 远志+ 五味子+ 磁石。 肾阴虚明显的,加 熟地、 山茱萸;心火旺明显的,可少佐 黄连。
4.伴有明显肾精亏虚(耳鸣日久,声音细小,听力下降,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
思路: 补肾填精是根本,佐以开窍通络。
组方: 石菖蒲 + 骨碎补+ 熟地+ 山茱萸。 精髓亏甚可加 龟甲胶、 鹿角胶(需烊化),或选用 耳聋左慈丸为基础方加石菖蒲。
5. 兼有气滞血瘀(耳鸣如潮,或呈搏动性,舌质暗或有瘀点):
思路: 活血化瘀通络,配合开窍。
组方: 石菖蒲 + 丹参+ 川芎+ 路路通。 瘀重可加 桃仁、 红花。
总结一下我的用药思路:
秋季成人耳鸣,我特别关注湿、痰、风、虚、火这几个交织的因素。石菖蒲以其独特的开窍聪耳、化湿豁痰、宁心安神的综合功效,成为我应对秋季耳鸣的核心药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