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早把账算得明明白白

发布时间:2025-08-11 06:10  浏览量:3

世间事,往往如水面投石,一圈涟漪荡开,便牵扯出水底陈年的苔痕。近日偶闻“兰兰事件”,不过是富贵场中一段小波澜,却让人想起史册里几则关于财富与特权的旧闻,倒比当下的喧嚣更耐人寻味。

《史记》里记过一个叫邓通的人。此人本是汉文帝身边一个摇船的黄头郎,无甚才学,却因一个梦被皇帝记在心上。文帝竟特许他铸钱,一时间“邓氏钱”流通天下,邓通富可敌国。可这泼天财富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拿江山的铜、百姓的力换来的特权。后来文帝生了毒疮,邓通为表忠心,竟用嘴吸脓。这般谄媚,换来了皇帝“能富通者在我也”的金口玉言。可文帝一死,继位的景帝便抄了邓通的家,让他最终“寄死人家”。富甲天下又如何?没了特权护着,不过是镜花水月,连块遮身的破布都留不下。这故事里,财富像株菟丝子,攀附在权力的树干上,树倒了,藤自然也就枯了。

再往后数,西晋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更是写尽了特权阶层的荒诞。王恺是皇亲国戚,用麦芽糖刷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紫丝布做了四十里长的步障,石崇便用锦缎做了五十里的。晋武帝不仅不制止,反而赐给王恺一株二尺高的珊瑚树,助他争胜。石崇见了,竟拿铁如意把珊瑚树敲碎,说“不足多恨”,随即让人搬来几十株更高更艳的,任王恺挑选。这般挥霍,哪里是在比财富?分明是在比谁的特权更硬气。可石崇最终因财富引来了杀身之祸,临刑前叹道:“奴辈利吾家财。”押送他的人反问:“知财致害,何不早散之?”这一问,倒像是替千年后的看客说了句心里话——靠特权堆起来的金山,从来都带着烧手的火。

还有明末的沈万三,传说他有只“聚宝盆”,能点石成金。他帮朱元璋修南京城,自掏腰包建了三分之一,还想出资犒赏军队。朱元璋龙颜大怒:“匹夫敢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虽然后来没被杀头,却被发配到云南,万贯家财也落得个“一朝散尽”。沈万三错在哪儿?错在忘了财富的边界。以为钱能通神,便能越过“民”与“君”的界限,殊不知特权的闸门,从来只掌握在掌权者手里。你能舀多少水,全看人家给你开多大的口子,若想自己拆堤,难免被洪水卷走。

这些故事读来,倒像在看一场循环上演的戏。总有人以为财富能买到一切,包括规矩的例外、他人的退让,甚至命运的偏袒。却忘了,历史早把账算得明明白白:特权是把双刃剑,既能为财富披金戴银,也能在转身时割开喉咙;财富若没了正道的根基,就像建在流沙上的楼阁,看着气派,一阵风来便轰然倒塌。

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又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些老话像面镜子,照过邓通的铜山,映过石崇的珊瑚,也该让今人多看看。毕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那些靠着旁门左道得来的光鲜,终究抵不过时光的淘洗。倒是踏踏实实走正路的,哪怕一生清贫,也能落个心安理得,这或许才是比财富更牢靠的“不动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