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大数据帮不上计划经济的忙

发布时间:2025-05-23 09:01  浏览量:3

学界讨论计划经济、资本与劳动以及剩余价值、剥削概念时,存在一个知识点上的偏差

知识性的解构往往是学科外的。

比如,关于计划经济,哈耶克并不反对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他是用知识点去推倒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少数办公室精英在给整个社会做计划,这当然不会比市场机制的反应更灵敏,因为经济的发展是超维度、非线性的,充满了无数的随机与偶然,而数据是滞后的。

这实际上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一是在动态地建立确定性,一是静态地建立确定性,前者是让市场自己去计划,后者是让办公室精英去做计划,但市场的动态发展总是对办公室精英说不。

作为整体的运行机制,很多看上去很完美的计划,其实是千疮百孔,等于是把不确定的市场强行塞入计划经济确定的鸟笼里,与其说是做计划,不如说是在下注,赌的是我参透了天机。

一个有限维度的股票走势都“计划”不出来,又何况无限维度的整体经济。

那么 ,大数据能帮上计划经济的忙吗?

不能,阿法狗之所以可以战胜李世石,因为只是两个维度的对抗,如若打麻将,人类“圆桌会议”中随机的默契,足以玩死阿法狗,虽然也只有区区四个维度;人类的经济是无限维度,如果大数据能精算,那它就是上帝。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作为人本主义的视角,剩余价值公式的底层逻辑也是计划性,所以它从来也没真正约束过人类,市场依旧。

因为要把剩余价值公式推到终完美,意味着投资人不管投资多少,一万还是一万亿,他的收入都是零,那就是把收益奉献给了工人,饿死了自己。这等于把一个充满了不确定的市场关系用人为的计划定格了:一切按有效劳动时间计算价值,资本除外,然而这是无法量化的公式,大数据也不行,现代生产无数的序的分工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组合,这是超维的算力,而且数据滞后。就算有剥削,也无法合理地进入公司财账,成为“空想的财务乌托邦”。

其实,马克思也有困惑,困惑于对剥削量化计算的可能性。

他是这样说的:

“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的增加值,这个增加值中,利润与工资的合理性怎么定义?是无法精准计算的。”

不能精准计算,剥削率就入不了财账,它只能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劳动者无法去和资本家谈他个人的剩余价值应该是多少,体现于不同职岗的员工剥削率有是多少,这是一件做不到的事,所以,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分配制度,到今天为止也没有实践过。

剥削论并没有建立一种计量经济学,事实上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希和丁伯根提出了计量经济学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已经受到了挑战;而不久后,中国在1978年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

我们不妨进而把上面的讨论做一个伸延:那就是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论点和经济学形成了一种交错,它们互相影响,构成了所谓的政治经济学;但是如果把政治经济学的结论通过财账去操作,那就不是交错,而是错位了。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体现于每个劳动者身上的剥削率,都是社会学与经济学的错位,在经济实践中用办公室精英的确定性去定义超维经济现象的确定性,结果在结束了文案上不确定性的同时,又陷入了市场中更大的不确定,从而失去了可操作,大数据也帮不上忙,因为,确定性只能是无数不确定的因子碰撞的结果,否则,确定性就是一潭死水。

当你一切都计划好了,没有了竞争 ,也没有了效率,当你把一切都按有效劳动时间定义了,资本就会远离 ,经济就成了无法再生的单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