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电锯工,39岁任副总理,42岁被免职,回厂当工人,享年
发布时间:2025-08-13 21:03 浏览量:1
“刘师傅,你有没有听说呀?你的徒弟小孙当上市委书记啦。”
“是那个做电锯工作的孙健吗?”
没错呀,你还有好几个姓孙的徒弟呢。
“会不会是名字相同但并非同一人呀?”刘师傅难以置信地怀疑自己的耳朵。
我瞧见报纸上的相片了,正是小孙。
真的吗?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的确是这样,人家才37岁就担任市委书记一职了,年少有成呐!
1973年,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在天津大成电锯厂内流传开来,曾在此厂做工人的小孙,出任了天津市委书记一职。令人更为称奇的是,两年之后,孙健获得进一步升迁,成为中央官员,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然而在1978年春季,有一则消息传来,孙健被免除国务院副总理这一职务,回到最初状态,再度成为了一家工厂的干部。
他被免去职务的讯息,和当初获得晋升时一样,令众人十分惊愕。
身为一名平凡工人,在他经历的巨大起伏背后,究竟是何种缘由呢?
孙健于1936年在河北定兴诞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当战火在家乡燃起时,孙健刚刚开始学步。1949年,毛主席于天安门城楼上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时孙健年仅13岁。
从他后来的经历能看出,孙健家境贫寒,并非生于富贵之家,毕竟他15岁就开始工作了。依照如今的标准,他妥妥就是个童工。
倘若家庭经济状况优渥,处于这个年纪的人会在宽敞又明亮的教室中努力读书。读不了书,意味着家庭穷困,若不是被生活逼迫,这个年纪的人是不会去参加工作的。由此能够看出,孙健的父母属于普通的劳动人民。
既无背景,又没文化,而且已经过了战争时期,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孙健想要功成名就并非易事。然而,谁都未曾料到,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一个大字不识的学徒工,若干年后居然踏入政坛,这着实令人感到意外。
然而,在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的时期,这好像也称不上是什么惊人的事。
在上海有一人,其出身、经历和命运与孙健极为相似。这人出生于1935年,比孙健年长一岁,是吉林一位农民的儿子。小时候他当过猪倌,专门负责放猪。他的文化程度极低,仅念过三个月私塾,勉强能认出男女厕所。
然而,他的经历相较于孙健而言更为耀眼。16岁时,他应征入伍,恰逢抗美援朝战事,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并在那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复员后,他前往上海国棉十七厂,成为保卫科的一名干部。
1966年,那场风波让他得以崭露头角,三年之后他当选为中央委员。1971年,他出任上海市委书记一职,到了1973年,他荣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不过三年之后便被免去职务。
你肯定已经猜出这个人的名字了,他便是王洪文。
从这里能够看出,两人的人生经历极为相像。他们均出身贫寒,文化程度都不高,后来都当上了市委书记、中央领导干部,最后又都被免去职务。
相对而言,孙健较为幸运,毕竟他的经历平淡无奇。尽管他同样在1951年开始工作,可他并无突出事迹,仅仅是天津大成电锯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军人本来就值得尊敬,王洪文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这样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荣耀,或者说是政治资本。而且王洪文1951就入了党,孙健一直到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才入党。
所以,王洪文得到提拔,并非是不合常理之事,只是他当上中央要员、地方高官,显得有些异常。
孙健身为工人,平凡至极。建国之后参加工作的工人数量众多,毫不夸张地讲有千千万万。虽说当时有“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口号,使得工人地位大幅提升,但能够走上市委领导岗位的人却如凤毛麟角。后来他还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这着实令人难以置信。
曾经身为工人阶级的孙健,对祖国的未来满怀憧憬,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工作,成为新中国建设大军中的一员。然而,因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他也并未想过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说白了,他最初的想法不过是维持家庭生计,压根儿谈不上怀揣远大抱负,也未曾料到未来某一天自己会投身政治。
即便后来孙健工作有了调动,起初是调到天津机械厂工作,之后又进入天津内燃机厂工作。相较而言,不过是工厂里的人更多,更喧闹了,他的身份并未有什么改变,依旧是一名工人。简单来说就是工种不一样了,身份未变,从一名操作电锯的工人,成了一名从事翻砂工作的工人。
然而,据孙健师傅的回忆,孙健有别于常人。其一,他极为聪慧,任何活儿只要看一眼就能够掌握;其二,他工作认真踏实,既不会挑三拣四,也不会偷工减料。
另外,孙健很懂得为人处世,和师傅以及工友相处得十分和睦,若用当下的说法来讲,他情商很高。
总而言之,在乏味且艰辛的工作岗位上,孙健不把名利放在心上,不图任何回报地全身心投入工作,由此赢得了众人的敬重与喜爱。自1951年参加工作起,他每年都被评为模范。
在那个时期,你身为一名年轻人,家庭条件优越,还能不把名利放在心上追求上进,和领导、同事相处得十分和睦,有很好的口碑,政治前景一片光明。
文化水平不高压根算不上问题,完全能够通过逐步学习来提升。所以,尽管孙健原本只是个普通的翻砂工,但由于表现出色,还是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注。
不久之后,孙健的工作岗位出现变动,被提升为班长。半年过后,孙健开始担任车间主任;此后又相继成为厂长和厂党委书记。
孙健的职务出现了变动,但他对自身的要求丝毫没有松懈,也并未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
在成为“官员”后,他仍旧前往车间,在最前沿拼搏,与工人们一同挥洒汗水。他没忘掉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工人,并未忘本。要是工人们找他帮忙办事,或是反映某些问题,他都会极为重视,认真且迅速地予以解决。
难能可贵的是,他丝毫没有当官的派头,和众人相处融洽,在职工食堂用餐,从不前往领导专用的小食堂。倘若有人给他送礼物,他都会悉数退还,并且表明要是再送,就会在工厂的大会上公开此事。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心怀集体,绝不凭借手中权力谋取私利。他担任厂领导有数年之久,小舅子的工作始终未曾调动,依旧在车间干活。为此,妻子跟他大吵大闹,也丝毫不起作用。
单位分配住房时,他总会把自己的名字划去,声称要让老工人优先。直至他出任市委书记前,他家三代人依旧住在厂里那又矮又潮、面积仅三十多平方米的平房里。
所以,孙健得到晋升并非十分异常。至少在工厂里,他凭借工作能力获得提升,品德良好。
1970年,孙健的人生出现重大转变,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晋升速度变快。就在这一年,他出任天津一机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一职。
在1973年1月,其出任天津市生产指挥部副主任;到了同年11月,他又任职中共天津市委常委、书记。
1974年1月,担任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一职。
从1975年1月到1978年3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
他的师傅和工友对他的晋升惊讶不已,纷纷表示“真没想到”。但实际上,在那个时候,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在那一届国务院中,来自基层的副总理并非只有孙健一人,还有一位名叫吴桂贤的女性挡车工。
孙健比吴桂贤大两岁,吴桂贤同样于1951年开始参加工作,也是一名工人(曾在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担任挡车工)。
她于1958年加入了党组织,二人的党龄同样长。
两人的晋升途径大致相同,都是先从车间岗位起步,逐步成为工厂的领导,接着升任省(市)革命委员会领导,最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
晋升的速度极为迅速,远超人们的预想,也怪不得众人会觉得匪夷所思。
实际上,就连孙健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太适应。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工人,竟能一路晋升,当上市委书记。
未曾料到,自己竟能离开天津,前往国务院任职领导,成为一位副总理。
那一年,仍主持国务院工作的周恩来,十分欢迎孙健和吴桂贤这两位不到四十岁的年轻人加入班子,称赞他们是新鲜血液。
周总理对他们的工作极为支持,嘱咐他们深入基层,多去了解实际状况,要大胆地开展各项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人民谋福利,不能辜负毛主席的深切期望。
孙健与吴桂贤听闻后不住点头,他们把周总理的话铭记于心,上任以后,一年里差不多有半年时间都在全国各处开展考察工作。
虽说两人都是从基层走上岗位的,但相较而言,孙健面临的压力更大。吴桂贤好歹文化程度比他高,人家可是西北大学毕业的。
面对这种情况,孙健压力巨大,他一有空闲时间,并非与亲人相聚,而是前往图书馆,查阅各类资料,学习自己所负责的交通和工业板块的专业知识。
在成为副总理之后,孙健保持着高度的清醒,甚至有一种如临深渊般的谨慎,生怕工作出现差错。成为“京官”后,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闲暇时光,他更愿意在灯下阅读书籍,到小菜园里侍弄蔬菜,与秘书一同散步,而不是去享受各种待遇。
他一直都没忘记自己的根本,为人相当低调,觉得自己还处于“学习阶段”,所以也没把家属接到北京生活和工作,让他们依旧留在了天津。
孙健告知亲朋好友,绝对不能借他的名义到基层搞“特殊操作”;他还跟天津的领导打了招呼“要是有人违反规定为我的亲属办事,我就把谁的职务给免了。”
总体而言,孙健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一位广受赞誉的优秀干部。
即便如此,1978年的时候,孙健还是被免除了国务院副总理这一职务,回到天津机械厂去工作了。
听闻消息,孙健曾经的工友和师傅们皆感惊愕,如同他当初晋升时那般,觉得难以相信,又一次议论起来。
他肯定是出问题了。
“不至于吧,他也没怎么捉弄人啊?”
没犯错怎么会下来呢?
对于干部而言,应当具备能向下流动也能向上晋升的素质。
虽说如此,不过通常来讲,年轻干部从中央返回地方任职,这属于反常现象,必定有其缘由。
这其中的缘由其实并不复杂。三中全会落下帷幕后,党中央已然作出决策,将工作的核心从阶级斗争转变为经济建设。身为高层领导,必须具备专业的经济知识。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孙健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已无法满足副总理这一职务的要求。他未曾系统学习过相关知识,此时再临时补救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职务调整是不可避免的。
在旁人眼中,孙健的人生犹如坐过山车一般,从云端落入凡间。然而对孙健而言,重返基层,实则是一种心灵上的释放,不见得是件糟糕的事。
于是,孙健再度回到天津,前往老地方天津机械厂工作,并且进入基层岗位,成了一名工人。
这样一来,人们免不了会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然而孙健却心境平静,对这些全然不顾。他依旧如往昔一般,和工友一同签到上班,一同下班。到了用餐时间,他又喜滋滋地拿起搪瓷碗,和工人们去食堂打饭,打一份土豆丝、一份辣椒炒鸡蛋,配着一碗米饭,吃得有滋有味,还和工友有说有笑。
看到这一场景,他昔日的师傅内心五味杂陈,背着人默默流泪,可他却毫不在意,真可谓是不为荣辱所动。
实践表明,他如此行事是恰当的,毕竟组织方面也在对他开展考察工作。他能屈能伸,从容应对,遵从组织的调配,毫无牢骚,获得了上级的认可。
1985年,工厂引入了一条摩托车生产流水线,厂领导把基建项目的筹备与建设工作这项艰巨任务交到了孙健手上。
孙健未做丝毫迟疑,宛如领受了火线冲锋指令的士兵,再度全身心投入,夜以继日地拼搏。最终,他不辱使命,出色地达成了任务。
在1990年,孙健的职务再度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动,出任中国机械工业供销总公司华北公司的总经济师以及机电部经理,并且当选为中共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
针对这件事,孙健满心欢喜,如同孩童一般跟妻子讲:“事实表明,组织依旧信赖俺老孙。”
在那之后,他重新展现出青春活力,工作的劲头愈发充足。遗憾的是,正当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健康状况却亮起了红灯。尽管医护人员竭尽全力进行救治,他还是于1997年11月在天津与世长辞。
他年届六十一岁,给自己的人生划上了圆满的休止符。
时光不断变迁,可他的初衷,始终未改。